..續本文上一頁錘一樣,牽製著這個世界,使它不致于爲黑暗時期的最後烈火所吞噬。
34
追求精神快樂的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別人說:「我們代表著那防止你們太快跌入火海的平衡力量,如果連我們都像你們一樣的話,這個世界會瓦解得更快,而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決定要堅守自己崗位的原因。」
35
在過去的年代裏,佛陀是追求精神快樂的主要領導者,他被看作是「至尊」,而且因爲「法」的力量,使他成爲後代人們的依歸。他所宣揚的教法幫助世界走上正軌,免于分崩離析,即使是那些沒聽過他的名字的人,也曾受益于他的教法。
36
如果這個世界,就像時下的人們所做的一樣,漸漸地摒棄追尋精神食糧,轉而求取更多的物質快樂時,佛陀也無能爲力了。
37
即使有憎恨走在精神之道上的人,只要佛教徒繼續地重視追尋精神上的快樂,我們就可以說,佛陀的法脈就能持續不中斷,這種精神上的追尋卻像鉛錘一般,能指引出自身安定的方向並且維持整個世界的平衡。
38
真正的佛教徒必須深信肉體屬于心靈,滋養精神比維持肉體更重要;而且他們必須重視宣揚追求精神的教法,以嘴巴或儀式弘揚佛法,並無法使人成爲真正的佛教徒,因爲真正的佛教徒不會是唯物主義者,也不是完全的唯心主義者。
39
一個阻礙他人進步的佛教徒,遠比一個非佛教徒更危險!當黑暗時代來臨時,只有那些追求精神食糧而有功德的真正佛教徒能夠活下去。
「法」的食糧
40
世俗與「法」是不同的,因爲前者追求物質主義,後者則致力于從物質主義中解脫出來,而也正是這種解脫,提供了精神的食糧。
41
肉體需要世俗的食糧,心靈則需要「法」的食糧。那些將心靈擺在第一位,把它當成是協調身體功能者的人,只以最節省的方式維持肉體基本所需,除此之外,都把時間用在追尋精神食糧上。
42
超脫物質主義之道是件很難理解的事,因爲通常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物質主義的奴隸。許多人大肆揮霍物質以期提高自己的地位,並且在人群中突顯自己,他們認爲自己掌控著物欲,而且已經不受物欲所役,卻沒有人意識到,這種種的悲哀正是來自于對物質主義的執著,而這悲哀是因爲物欲的影響已超過了心靈,他們根據那些無謂的妄想而蔑視心靈的重要。
43
當心靈愚癡的主人沈溺于物質的享樂,使心深受毒害時,心也就失去了平靜,因爲心靈的主人忽略了要以它所需要的特別食物來滋養它,所以人也不可能擁有真正平靜的心。
44
所有的劣根性都在蠱惑我們去追求權力和欲望,因此當劣根性征服我們時,心靈就無法顯現出正常狀態或高貴的本性。人們不停地忙碌,只是爲了滿足低層次的感官享受,或是我們所謂的物質上的享受。
45
人一旦缺少精神食糧,即使是最基礎的精神食糧,他也無法領會或維系精神上的快樂,生命會莫名其妙地變得消沈和可悲。
46
只有嬰兒無法爲自己想到精神方面的事。唯有研究「法」才會對我們有益,「法」的研究就如一門學問,是心靈的基本食糧之一;第二步牽涉到自己對這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接下來便是得到喜樂與甯靜。當證得涅槃,而且能把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時,才能說是發展圓滿。
47
研究教法首先使我們明白,就生命而言,有肉身與法身兩種層面。父母的照顧使我們身體茁壯,蔬菜、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等多種因素,也促進我們身體的成長;但法身則關系到我們身、口、意的整體健康。這兩種層面是解脫的基礎,它們維持、滋養了所有的成長。
研究教法的益處
48
研究教法使我們逐漸了解到,如果只有滋養肉身,不過是填飽生命的一半,而另一半的心靈仍是營養不良。這樣的結果造成虛有其表的健康,而心靈仍是困惑、憂慮且貧乏的。
49
孩提時代因爲有人照料,我們幾乎不曾面對憂慮,而且也還沒成長到能夠全然體驗到感官的需求。一旦長大成人,就時常生起憂慮,因爲我們的肉身和法身失去平衡──肉身成長了,但法身成長的腳步卻趕不上它。
50-
總而言之,研究教法使我們明白,爲了利益法身,我們應該實踐教法,否則我們另一半的生命就會死去。一旦我們熟知這些教理,便能應用這些知識來滋養心靈,而這便成了我們修行的基礎,這些教法構成了正知見,也是我們修道初期的曙光。
51
研究教法是控製及克服感官欲望的主要因素,當感官欲望被克服之後,便能體會到日益增加的甯靜和體悟力。甯靜來自于平息感官欲望,而體悟真理的力量,則來自于開啓因情緒挫抑,被蒙蔽已久的心窗。
修習戒定慧叁學
52
根據佛教的說法,只要我們能除惡行善,便能克服感官的欲望,在這之後,我們就要尋求淨化心靈的方法,遠離顯而易見及隱晦不明的苦因,這些苦因包括所有不斷形成的壞習慣。
53
換句話說,要克服感官欲望的力量就要控製言語和行爲,這就是「戒」;能控製自己的心就是「定」;以此訓練有素的心,體證並清楚明白深刻難懂的真理,就是「慧」,只有這種智慧能把感官欲望導向正當的途徑。
54
控製欲望給予心靈喘息的機會,使心靈免于受意念的疲勞轟炸,我們也因此能免于受好、壞意念的支配。以控製欲望得來的甯靜,作爲心靈的食糧,這食糧能使我們的修行達到更高的層次。
55
當人可以獲得穿透紛亂、幻相及蒙蔽住心,使心靈無法看清楚真理之現象的洞察力時,這種洞察力就可以將各種幻相連根拔起,除去因誤解而産生的疑惑或因被誤導産生的困擾以及瞋恨和迷惑,使心靈達到無上的光明、安定與甯靜。
56
僅僅是研究「法」,只能得到由推理得來的臆測和假設的知識;那些在研究中體驗到真理的人則能獲得深入的洞察力;而真正地修習佛法,是要能穿透無明的簾幕。
57
這真是奇妙啊!心靈紛亂的人能借著敞開心胸、聽取別人的教導治療自己,他們能持續治療並觀察自己,直到他們逐漸克服自己的困境。
58
明白自己受困于人生的問題,且持續地被(根本或細微的)妄想所拖累的人,借著自我思考或就教于有經驗的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人一旦能正確地檢視自己的處境,就能克服問題,獲得清楚的洞察力,並且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59
深入的洞察力導源于克服困難,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滋潤,它來自于我們有效解決問題後所生起的自信。這種深刻的洞察力是一種很高的層次,比一個聰明的推銷員所擁有的機智還要寶貴,甚至連崇尚物質主義的人,都會承認這種洞察力可以帶來快樂。
60
真正的藝術家借著看清自己並成功地克服困難的目標以尋求快樂,藝術家們並不滿足于他們所得到的金錢或獎品,因爲這些只不過是商品罷了。
涅槃的滋味
61
涅槃是洞察力的結果,它提供了完全看透人生問題的精神食糧,在初期這種洞察力可以被稱爲「見道」或「入流」。
62
當心靈不斷受到滋養而證得涅槃時,人便已消除所有的染汙和盲從,而以涅槃的甘露來滋養心靈。甯靜便是涅槃的滋味!而甯靜的心便可提供其他事物食糧!
63
甯靜意謂著一種來自心靈的平靜,此時心靈已達到涅槃或一種開放、「空」的境界,這境界造成解脫,解脫是一種超越所有事物的情境,它超越身心、超越限製身心的所有理則,除非在假想的狀況下,它是沒有人可以設限的。
64
當沐浴時我們感受到水的清涼,當心靈達到最終的目標時,它便感受到涅槃的甯靜。這種甯靜是一種殊勝、最高層次的精神食糧。
65
一旦我們有了深刻的洞察力,所有心裏上的晦暗都會一掃而空,而且能體驗到涅槃的甯靜。這種感覺很難使一般人明白,也很難用言語描述,雖然我很想告訴你,卻不知道該如何來說它。
66
不要輕率地談論涅槃的滋味,因爲即使是獨處的感覺或定的初期階段都很難用語言形容,或說出來。因爲這些滋味是不同尋常的、奇妙的,並且異于一般人的體驗。
67
從未嘗過甜味的人是無法形容甜的滋味,他們只能到處說:「甜的,甜的。」這種滋味很難說明,就像涅槃的滋味一樣。涅槃的滋味要比你舌頭上嘗到的滋味更難解釋,不論是用比喻還是假說,都無法表達這種感覺。
68
從未嘗過甜味的人,不應該斷言甜味不存在世上。他們應該找一些糖來嘗嘗,看甜味到底是什麼滋味?相同地,尚未證得涅槃的人也不應該否認涅槃的存在,應該努力使自己能嘗到它的滋味。
69
大海與陸地的交接處只是一線之隔,然而,魚卻無法知道或想象陸地上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涅槃就像一座避難的島嶼,卻很少人願意奮力遊向它,這就像被網捕到的鳥一般,很少能逃出獵人的手掌心。
70
沈溺在世俗中的人,只知道物質世界及欲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物質或世俗的食糧。當你只知道這個層面時,就像魚拒絕相信有陸地一樣,拒絕相信有出世間的存在。
71
要登上陸地,就需吃我們已談過的精神食糧。時下很少人對這精神食糧感興趣,因爲很少人知道有「陸地」的存在,或者想登上「陸地」。
72
精神食糧有多種的層次和不同的滋味,因此很自然地,無論何時,人們總是到處品嘗,而且吃下他們所想要的不同食物。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有些人並不像他的同伴一樣地沈溺在世俗裏。
73
想象我們現在正置身海邊:當有些人上下浮動以保持頭在水面上時,有些人已從沈溺中走出,試著找尋岸邊。假如我們將這些人看得更清楚些,可以發現有些人在找尋岸邊,有些人可以看到岸邊,有些人正向岸邊遊來,有些人已經接近岸邊了,有些已經站在淺海,而有些人則已順利上岸走上沙灘,安適地坐著。你是屬于當中的那一種呢?沒有人比你自己更能回答這個問題!
74
只要佛陀的教法常在,就永遠會有吃得太多或厭煩物質食糧的人,開始找尋更高品質的滋養品,這些追尋精神食糧的人會持續得到某些心靈食物,然後將它再叁咀嚼。當你飽食世俗之味後,還有許多更高的層次等著你去體驗。
《精神食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