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自在園十年

  解脫自在園十年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目次

  

  原序

  英譯序

  ◎在森林中獨處

  遠離曼谷

  「瘋和尚來了!」

  驚嚇只是無謂的幻覺

  大自然給我的教誨

  夜晚的心靈最清醒

  品嘗全新的心靈滋味

  通過「擁有」和「一無所有」的考驗

  ◎面對群居的生活

  成立禅修中心

  只需幾位好友,就足夠找到一生的快樂

  來自四面八方的行者

  我看禅修中心

  解脫自在園的訪客

  ◎解脫自在園生活素描

  只用一個簡單的食器進食

  只吃水果使我的感官更敏銳

  好的水源可以減少負擔

  你會用「貓碟」吃東西了嗎?

  穿福田衣

  小孩和蚊子的幹擾

  睡眠只是身體暫時休息

  刻苦的環境增加享受沈思的機會

  ◎提升自我的教育活動

  比丘與沙彌的「玩具」

  仔細觀察親身經曆的一切

  充實知識與弘法技巧

  良師益友的鼓勵

  ◎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附錄】

  一、佛使比丘給弟弟法使居士的信(節錄)

  二、覺音尊長訪問並挂單于解脫萓b園

  叁、法施社的理想

  

  

  原序

  這本回憶錄──《解脫自在園十年》,是佛使尊者年輕時代的自傳,也是《青年佛教》系列叢書的第一本。我們相信這部作品會幫助現代年輕人從另一個角度學習到:一位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如何受到泰國文化遺産中佛陀教法的感召,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作者在一九四叁年十月寫了這本回憶錄,當時他叁十五歲,雖然這件事發生在近半個世紀以前,讀者仍然會覺得自己密切地契入作者的生活及精神中。一方面,可能是作者撰寫這回憶錄時,與年輕人有同樣的心境;另一方面,或許是他追尋的曆程,能不受時空限製,與人類內心的普遍經驗同遊。從後者看來,今天年輕的一代將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精神食糧,尤其會在年輕時代就充實自己,以備將來能爲社會做些有益的事。

  佛使尊者有特別堅強的意志力,而且能遵從傳統的理想,終生做一名清淨的梵行者。有心貢獻生命以服務社會的年輕人,不需要規定自己一定要過多久的出家生活,只要他能循著如下的方向訓練自己,就能認識各種層次的快樂,並進一步認識自我。訓練的項目包括:訓練自己一無所有、過孤獨的生活、面對恐懼、禅修、以科學方法研究自己的心念、練習止觀、使自己做事能負責而不執著等。這訓練對個人的生命非常有價值,它藉由領悟某種層次的經驗,而增進對世間及生命的了解;它突破了正規教育,能支持和幫助個人堅毅不懈地追隨理想,而不致于喪失機會,或輕易向腐敗系統低頭,或與之同流合汙。能這麼實踐,就可以爲改造自我立下穩固的基礎。

  以曆史眼光來看,我們可從這本書了解到佛使尊者的理念和推展有成的事迹(現在普遍稱它爲「解脫自在園運動」)的背景,解脫自在園的最初十年,已將基礎打穩,其後的活動因此而能繼續發展茁壯。這本書可同時被當作是一個回憶及啓示,尤其能幫助爲利益人心而過梵行生活、修持佛法,並從事佛教改革的僧青年,更廣泛地造福大衆。而佛使尊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此外,泰國語言學家也認爲本書文字優美、描述生動,是目前最優良的文學作品之一。事實上,當泰國社會科學協會的大學出版社把泰國文學的經典之作編輯成冊出版時,也收錄了佛使尊者的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在很久以前就付梓,現在無法在書店買到,只收藏在某些資料裏,多半沒有廣泛地流通。我們于是征得作者的許可再版發行,並做爲我們新系列的第一本書。

   帕查.巴山納達摩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英譯序

  這本英文版的《解脫自在園十年》(The First Ten Years of Suan Mokkh)是爲了慶祝泰國高僧佛使尊者八十四歲生日,于一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出版的。

  泰文原本于一九四叁年首度以短文刊登在《佛教》雜志(Buddhasasana)(泰國素叨他尼府猜耶縣法施基金會的定期刊物)。從那時候起,這篇著作多次用不同的標題,以文章或書籍的方式再版,如一九八二年悟松園基金會(Suan Usom Foundation(出版《解脫自在園五十年》第二集時,《解脫自在園十年》就以文章的形式出現;而一九八四年出版,一九八六年由巴查拉耶桑雜志編輯部再版的《年輕佛使的自傳》,以及一九八九年法隆解行基金會(Vuddhi-dhamma Fund for Study and Practice of Dhamma )出版的《解脫自在園十年》,就是我們這英譯本所根據的泰文原本。

  就如一九八九年泰文本所提到的,佛使尊者這部深具啓示性的作品,描述著泰國素叨他尼府猜耶縣解脫自在園的早期幾年,以及他所領導的運動。泰文本的文字優美、描述生動,被認爲是卓越的現代泰文作品。在英譯本裏,我們已盡可能准確地傳遞出尊者原用語詞所表達的意義,期望非泰系的讀者也能和泰文讀者一樣享受到同等的法益。

  本書的出版得到許多人的協助,本會對這些人、譯者及出版社感激不盡,尤其要感謝素叨他尼府猜耶縣解脫自在園的尼拉瓦諾沙彌幫忙校閱本書原稿。

   法隆解行基金會

   一九九○年五月

  

  遠離曼谷

  一九四叁年,素叨他尼府猜耶縣本裏安鎮

  大約一九叁一年年底,當我還在曼谷讀書時,我與弟弟法使居士(注一)信件往來頻繁,信中我們一直在策劃要盡最大的力量推廣禅修。那時,我們就決定在一個隱密的地方設立禅修中心,供所有想加強禅修的比丘或沙彌使用,這當然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希望在這屬于佛教世紀的關鍵期,能爲佛法的發揚光大盡一份力量。雖然猜耶縣並無幽美的洞穴或高山等天然風景的襯托,但我們都認同在此設立禅修中心,因爲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處所。由于資源有限,我們將以現有資源做能做的事,如果有更具力量的人以我們爲榜樣,就可以有所依循並協助弘揚這志業。希望這項志業至少能引起佛教徒的注意或思維,並激發他們對推廣禅修産生興趣,或使他們本身更喜歡禅修。我相信即使我們只扮演鼓舞激勵的角色,也是非常值得的。達成以上的共識後,我在一九叁一年年底,離開了曼谷。

  本裏安鎮邁寺是我住的第一個僧院,我在那兒待了一個月,後來我們找到一個顯然是該區最好的地方,四、五位好友便在那兒搭了一座茅屋。如果我沒記錯,我是在一九叁二年五月十二日左右搬進去的,同年六月,泰國政體由完全的君主政體變爲半君主的民主政治,所以解脫自在園的創始日期剛好可以用一句很短的話來牢記它──「與政治體系變革同一年」。我們認爲這個巧合對我們搬進新的地方是個好征兆,我們希望藉這個因緣盡全力修正、改進許多事情。

  當讀者進一步知道,解脫自在園頭兩年的事情幾乎只涉及我自己時,也許會感到訝異,這是因爲那段期間解脫自在園沒有其他人,只有我一個人在那裏。當時,別的府縣沒有人知道「解脫自在園」的存在,因此第二年就開始發行叁個月一期的《佛教》雜志,一直到第叁年才有比丘及沙彌訪問此地,也就是說不論結夏安居與否,我獨自在那兒待了兩年。

  (注一)法使居士(Mr. Dhammadasa Banij)即是作者的弟弟,爲了使佛使比丘能繼續當出家人,他中途辍學幫忙家裏的店業。見附錄一,作者的信。

  

  「瘋和尚來了!」

  解脫自在園的創立以及我在那兒獨修,只有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道,當地的居民,尤其是離解脫自在園最近的泰國回教徒,大部分都不明白我們的用意,某些人可能就自己猜想我們要做什麼。在那兒的最初幾天,當我早上出去托缽時,他們的小孩會跑開而且很激動地大叫:「瘋和尚來了!瘋和尚來了!」他們認爲我有精神病,被拘禁在這荒廢的廟宇接受治療,因此,他們必須對我加以防範。許多個月後這種誤會仍然無法解除。

  這件事很好玩,但同時也證明其他人懷疑我們真正的志業是什麼。當法施社(Dhammadana Group)的活動刊登在全國性的報紙後,許多人對我們誤會很深,認爲我們是以宗教爲幌子暗中謀利。也有許多人認爲我們造成了比丘及沙彌的困擾,因爲我們泄漏了很多法師認爲不應該給信徒知道的訊息。更有些人寫匿名信給宗教廳的長老,煽動長老對我們産生誤解,甚至痛恨我們,幸好長老們善意地告訴我們關于這些信的事,以及他們對我們的真正看法。大約花了十年的時間,才使各方面有了相互的了解。但這並不表示一開始就沒有人了解我們,事實上有許多人大力支持我們的理想,他們欽慕的信件多得無法全部保存下來。

  我之所以花這麼多時間來談這件事,是想說明:任何不尋常的運動,不論其推動者的權勢和影響力如何,自然會在某方面被某些人用悲觀的眼光看待。與有影響力的改革者不同的是,那些不同意的人,不敢當面站出來表達看法。因此有心致力于改革、修正或改進的人,不必在意那些誤會的人惡意毀謗,因爲世界上就是會有這種人存在,只要真誠地行動,就會得到真誠的回報。我們事先就有心理准備,所以並不介意這些事件,令我們覺得有趣的是,它們果真在意料中發生了,也因此我們似乎變成了道地的預言者。

  

  驚嚇只是無謂的幻覺

  起初我在解脫自在園所住的地方,只是一個有泥土地、茅草頂、鐵皮牆的小茅舍,占地大約叁、四個擔架寬,它的旁邊是一間鍍鋅的小鐵皮屋,用來供奉一尊大佛像,這間小鐵皮屋最初並沒有牆壁,它是在一個已傾頹的布薩堂(注二)地基上搭建起來,遮護佛像的。這間寺至少已八十年無人看管,茂密成蔭的老樹枝桠橫展,已侵占到這寺的周界…

《解脫自在園十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問一智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