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臺的桌子上正式說法,以法作爲贈禮,有好幾十人坐在附近濃密的樹蔭下聽講。雖然白天的活動已相當累人,尊長的慈悲和良好的體力,還支持他講了大約兩個鍾頭。
他首先介紹佛陀的德行,由于使用的是淺白的泰國話,所以每位聽衆都能正確地認識佛陀,就一般說法而言,這已經相當于講一卷佛經了。接著他說明《隨攝經》(Anusangahita Sutta)的內容。對佛陀有深入認識的人可遵循這部經進入更高的修行層次。該經說到一個具正見(sammaditthi)的人若能結合戒(sila)、聞(suta)、論(sakaccha)、止(samatha)、觀(vipassana)這五種德行,就可達到心解脫(cetovimutti)和慧解脫(pannavimutti)。尊長在整個說法中一一解釋這五種德行的特質,並且明確地舉例說明。他那完美的說法──聲音始終平和安詳而沒有沙啞;雖然蚊子不停地騷擾,卻專注如故──使在場的每個人敬畏不已。尊長附帶把他的遊曆,以及向一般百姓和受刑人說法的一些經驗分享給聽衆。晚上十點過後,他才在特別爲他准備的屋子裏養息,那屋子是解脫自在園中最大的。
第二天早上尊長盥洗後,于早齋前,一如前一天傍晚,提供一些主持佛法修行的要領給佛使比丘,接著當地村民在波塔藍寺方丈巴拉揣迪索法師的幫助下,獻上無以數計的晨間供養。早齋後,尊長以短暫的開示表達他的謝意,並再一次向大家肯定供養的功德,早晨的說法就在比丘們用巴利語唱誦的感謝詞中結束。八點剛過,主客一行就啓程往火車站。
接著,尊長參觀鐵路旁的法施社辦公室,並且贈送一套(八冊)他的演講集和詩文創作,前一天他也送一套同類的書籍給解脫自在園。他同時送法施社兩套(每套四冊)他的中文演講集,該套書籍完全用中文出版。
尊長所送的書籍依泰文字母順序排列如下:
《法類》(Dhamma Category)
《四念偈》(Abhihapaccavekkhana)
《十六問》(Solasapanha)
《十六問說》(Solasapanhadesana)
《病教誡》(Gilanovada)
《大六處經》(Mahasalayatanika Sutta)【譯注二】
《鳥瞰法與律》(Spectacles for Dhamma—Vinaya)
《八力論》(Atthabalakatha)
中文書籍是:
《善論》(Sadhukatha)
《筏喻論》(Navupamakatha)
《心》(Ruan Chai)
《慚愧》(Hiri-Ottappa)
尊長同時要他的淨人【譯注叁】捐獻五铢,贊助法施社的活動。
接近午齋時,大家離開法施社轉往只有叁分鍾腳程的猜耶維安寺佛堂。由于法施社的辦公室相當狹窄,法施社就決定和其他比丘、居士一起在猜耶維安寺供養午齋,並就地安排說法。午齋前,尊長先去不遠處的佛舍利寺頂禮佛陀舍利,再回來和歡迎他的比丘、沙彌共進午齋。教區僧長首盤那教授師負責這次午供活動,關照得非常妥善。施主供齋後,尊長以「法保護行者」爲主題再次說法,這次說法像給猜耶人民的一帖補藥,尊者自稱它是送給猜耶縣每位居民的一把傘。
一開始他說「猜耶」是個美名,意指「勝利」,鼓勵大家應追求勝利,並且告訴大家要嘗試:以施舍降伏悭吝或悭吝的人,以無瞋克服瞋惱,以善轉化惡,以實語改造說謊或空談的人。行者是勝利的人,法將保護行者讓行者安然無事,就像大傘保護撐傘的人不至于被雨淋濕。
尊長以下列四種德行解釋何謂修法:智慧(panna)、正念(sati)、精進(viriya)、忍辱(khanti(。他用非常清楚的例子依次詳述這四種德行,因爲它們是每個人都應努力開顯的四種本自具足的德行,具足這四種德行的人堪稱是道地的行者,就會受到法的保護,就像在雨中行走的人受大傘保護一樣。整個說法持續一個半小時,聽衆超過兩百人,包括法師和居士。下午兩點剛過,尊長在猜耶站搭火車前往椿楓。
法施社非常感激尊長的慈悲和提攜,並將永遠銘記在心。受益良多的佛使比丘說,他從尊長那兒所學習到的包括:實修的方法、教理的原則與如何翻譯一本書。在我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人像尊長的奉獻、慈悲與和善如此叫人無從回報。他另一項值得推崇的典範是,他堅毅、自製地遵循法與律,一如昨日才剛受戒的比丘,這種典範說明了比丘可以出于自律而始終堅毅,直至年老或逝世。相反的,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比丘,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不但無法去除壞習性,受戒後更日趨惡化。法施社社員和解脫自在園的所有比丘與沙彌,認爲尊長是目前所見最好的榜樣,期許自己在戒臘漸長及對法與律有較深入的了解後,能達到他的境界。
法施社敬書
【譯注一】「合十」是泰國一貫優雅親切的招呼方式。泰國人見面時通常不握手,而以雙手合十爲禮。依照傳統,手舉得愈高表示愈尊敬對方,所以理論上說來,我們只需要觀察兩個人的手勢就可知道他們身分的差別。
【譯注二】請參閱《大正藏》第2冊,87頁,經名譯爲《六入處經》。
【譯注叁】「淨人」是擔任僧之使役給事的人。十誦律中說:瓶沙王見到大迦葉自行踏泥修理房子;後來王捕到五百名盜賊,他問盜賊:「你們如果能供給比丘,我就赦免你們的罪。」盜賊都表示願意。王就安排賊衆在祗園精舍替僧衆作各種雜務,以免僧衆因作務而有過,這就是佛教「淨人」的起源。(據《大正藏》第54冊,303頁釋氏要覽卷下「淨人」條)
法施社的理想
複興並提升修法的主要活動,分別屬于叁大部門:
一、解脫自在園部門
1. 學術研究和圖書館單位:負責學術原理的探討。
2. 總務和知客單位:管理膳宿、接待訪客。
3. 聯絡和資訊交換單位:負責公關。
4. 修法單位:以從事修觀爲主。
5. 弘法單位:利用現代科學及藝術方法傳播新發現的知識。
6. 博物館和禅修輔助單位:保管有助于學習禅修的物品和圖片。
二、法施社部門
7. 布教單位:安排行者至全國各省巡回弘法。
8. 法化單位:在本地或猜耶縣境內,固定地點宣揚法義。
9. 公共閱覽室:鼓勵人們好學。
10. 研究圖書館:因應活動需求提供藏書櫃。
11. 學術研究單位:負責研究與彙編佛教資訊。
12. 廣宣單位:決定現代廣宣方法與政策。
13. 雜志社:在能力範圍內定期出版雜志,達到傳揚佛法與聯絡溝通的目的。
14. 圖書文檔單位:出版書籍,出售或低價出售,也免費流通而把所獲的功德當作利潤。
15. 印刷單位:減少到遠方印刷的困難。
16. 佛學院單位:包括培養基礎佛法的學校以及佛教學院。
叁、慈善部門
17. 一至二周例行布施單位:負責每周至每兩周的布施(如供僧物)。
18. 每年例行布施單位:負責每年的布施(如依法于安居後供養僧人袈裟)。
19. 特殊時機布施單位:負責非經常性的布施(如救濟災區或孤兒院)。
即使缺乏資源,工作人員仍盡了最大的可能,把以上所有的理想一點一滴地付諸實現了。目前一個工作人員有時得負責到十個部門之多,因此成果很難盡如理想。無論如何,法施社很希望能獲得慈善捐款、隨喜贊歎,更期盼具有財富、知識、卓見且志同道合的人,能提供適當的支持,共襄盛舉,總有一天所有的理想會全部實現。請不要忘記,法施社隨時等待有心人助一臂之力!
法施社
一九叁六年十一月一日
《解脫自在園十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