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問一智慧

  一問一智慧

  作者:佛使比丘(泰國)

  志同道合的學佛朋友們: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給學習者的法義原則。

  在此我想先向大家說明,今天的演講只談佛法重要的基本原則,所以主要是針對學生,也可以說是針對知識份子而說的。我將采用問答方式來討論這些法義原則,也就是先提出一個問題問你們,再提供答案,如果你先聽過問題,就會發現比較容易了解並記住答案。我認爲對學生或知識分子說法,這是最恰當的方式。在佛世時,知識分子除了問及佛法的基本觀點和重要原則,不會再問其他事情,因爲他們不想要冗長迂回的解釋,以便能節省時間。

  因此,今天我會這麼做:先提出問題當成主題,然後從基本法義原則的觀點回答這個問題。用這種方式會幫助你掌握論題的要點,並且能建立良好的基礎。擁有這些基礎知識,將來會蘊育出美好的果實,方便各位日後自行閱讀或聽其他人演講。再者,我演講的另一個目的是,以後如果有其他國家或宗教人士問你問題時,這些問答內容能幫助你回答,而且不會引發對教義的誤解。

  好好記住這些主題或主要內容,如果你能把它背下來,那是最好不過了!而且,我相信這樣對你們會有很大的益處。現在我們依次來討論這些主題。

  (1)假如有人問你:

  “佛陀教導什麼?”

  這個問題最好引用佛陀所說的話回答:“比丘們!現在和從前一樣,我只有教導苦(dukkha)和苦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12冊,278頁)。

  不管這回答是否符合你原來的想法,請好好思惟它。我們當然也可用其他方式回答,但是在這段話中,佛陀確實已將自己的教導歸納得相當簡潔了。

  佛陀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所有和止息苦沒有直接相關的問題就不回答,例如“死後會再投生嗎?”、“是什麼去投生呢?”這些問題可以日後再思考。

  所以,若有西方人問起這個問題,我們應依照這個准則回答:佛陀除了教導“苦”和“苦的止息”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了。

  (2)接下來,可能有人問我們:

  “佛陀有什麼特別的教導?”

  如果有人問起這問題,我們可以由許多不同角度來回答:

  (一)首先我們可以說:佛陀教導我們踐行不松不緊、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爲它只能帶來無謂的困擾和麻煩;另一方面也避免縱容感官的滿足,對于只愛享受感官樂趣的人,有一個相當貼切的反諷:“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樂吧!”

  相反地,中道則主張不自我折磨,同時強調不耽溺在感官的滿足上。踐行中道能使生活、學習、修行和滅苦各方面都恰到好處,它可廣泛地應用在許多不同的情況,而且讓你不會誤入歧途。踐行中道與“七知”——知因、知果、知己、知節、知時、知人、知衆,是並行不悖的,“七知”讓我們懂得踐行中道。這是一種回答方式。

  (二)我們也可采用另一種回答:佛陀教導“自助”(self-help)。“自助”的意思你們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釋。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別想依賴運氣或命運,也不應該依賴天神和所謂的“上帝”,我們必須自己皈依自己,這在巴利文藏經中有記載。甚至有神論者也這麼說:“上帝只幫助願意幫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裏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助”的教義,但在佛教中則要完全“自助”,例如當一個人在悲慘、迷惑的處境中,身心遭痛苦時,他必須“自助”。佛陀說:“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則需要靠自己。”換句話說,佛陀教導“自助”。我們應謹記在心!

  (叁)另一種回答是:佛陀教導一切是緣起,隨因緣而改變,有其自然的法則。這種敘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裏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導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須認識現象的因和現象因的息滅。”這個教義在本質上相當科學,可以說符合科學原則。佛教是主張“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還有另一種可被用來實修的准則,佛陀如此教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叁個在一起被稱爲“別解脫教誡”,意指“教誡總綱”(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釋,但是“自淨其意”的意義就不是那麼一目了然了。人一旦執著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會混亂:害怕得不到善報或擔憂善報會消失,並執取一切爲“我所有”,而這一切都會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惡事,也作了許多善事,仍必須知道如何放下。別執著任何事爲“我”或“我所有”,否則它會帶來悲慘的結果,成爲沈重的負擔和痛苦,就像背負或執著某種東西,一定會感到沈重或受苦一樣。換句話說,執著善或惡和背負珍寶或岩石是一樣的,雖然珍寶很有價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頭上,是同樣沈重的。因此不要背著岩石,也不要背著鑽石,別把岩石或鑽石放在自己的頭上(譯者注:在此意指心中)!不論善或惡都不要執著,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所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導。

  (五)另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教導提醒我們: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轉遷變,這就是“諸行無常”。各位同學雖然還年輕,但我希望你們能仔細聆聽,佛陀的教誨適合各年齡層的人,甚至不分性別,這是各位必須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謂“不放逸”就是不與因緣假合的事物遊戲,而沈迷其中,不然它將會咬你、打你,把你綁得緊緊的,你會不由自主地痛苦一場,甚至可能自殺而白白送掉生命。

  總結上面各種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問:“佛陀有那些特別的教導?”我們可以有下列的答案:

  他教導踐行中道;

  他教導自助;

  他教導正確認識因果法——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我們正確認識它的因,才能獲取想得到的結果;

  他教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實修原則;

  他提醒我們: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變遷的,應自精勤,不可放逸!

  這個問題有這幾種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問起,可任選其中一種回答。

   (3)如果有外國人問你:

  “佛教中最簡要的根本思想是什麼?”

  我們可以引用佛陀最簡短的一句話來回答:“一切都不要執著!”這句話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簡明格言。我們不必花時間到浩翰的叁藏(Tipitaka)中去尋找答案,因爲佛陀已用這句話,把佛教教義描述得相當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誨,乃至八萬四千法門歸結起來,就是這麼一句話——“一切都不要執著!”這句話提醒我們:執著只會帶來痛苦。當我們了悟這道理時,可以說已經明了了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當我們實踐這句話時,也可以說已實踐了一切法門。

  爲什麼人會犯戒?因爲他有所執著,如果沒有任何喜歡或討厭的執著,就不會犯戒。爲什麼人的心會散亂不定?因爲執著某些事物。爲什麼人會沒有智慧?因爲他愚癡而執著某些事物。如果一個能修證到“一切都不執著”的地步,他當下便能悟道、證果,得到究竟涅槃。

   佛陀是個完完全全沒有執著的人,佛法教導“不執著”的“行”和“證”,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經修證“不執著”的出家衆。

  當有人問佛陀:“可否將你的全部教導歸納成最簡短的一句話?”佛陀回答:“可以!”接著說:“一切都不要執著!”

  (4)如果他接下來又問:

  “如何修習不執著?”

  如果有外國人問起:“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不執著?”我們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話,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佛陀會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只是聞;舌頭嘗到味道時,只是嘗;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當心中生起念頭,例如情緒等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爲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嘗只是嘗,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這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成爲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所以當看東西時,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遠離煩惱,清楚什麼動作是正確、適當的,如果是沒有必要的動作,就保持冷靜,不要去做它。如果想獲得某種成就,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讓“自我”産生,使用這種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且心中沒有苦惱。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嘗只是嘗,嗅只是嗅,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産生智慧,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産生愛、恨的“自我”。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爲某比丘所作的開示。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爲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沒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實際上,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爲了使我們成爲“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爲“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時,都不會産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

  行善和布施是爲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爲了調禦“自我”,修慧則爲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護六…

《一問一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