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問一智慧▪P7

  ..續本文上一頁次方分之一。

  當想要顯示兩者在數量上有極大差別時,巴利語常用這種表達方式:第十六份被分十六次。假設我們有一單位的東西,先把它分成十六等份,再取其中一份分成十六等份,然後又取其中一份再分成十六等份,再取一份再分……如此總共分十六次,冰能得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不淨施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38)“最大的功德在哪裏?”

  佛陀曾說:“只要彈指頃觀無常,成就無常想(aniccasanna),它的功德勝過供養以佛陀爲首的整個僧團。”(泰本巴利藏第23冊,406頁)。

  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我們以食物供養所有的僧伽,包括僧伽之首的佛陀,所獲得的功德仍不如彈指頃成就無常想的功德,這點是最基本的。

  我們可以從佛陀所說的經典中看到他的清淨心,他甚至勇敢地以自己作爲比較的標准,啊!這一點是多麼值得景仰,我滿懷的敬意簡直無法表達!請注意!寺院中一般人所謂“供僧”的大功德,實際上只是五欲的追求而已,而真正的大功德是如佛陀所說的——彈指頃修成無常想,這樣的功德遠超過供僧。

  (38)現在想想“樂土”

  “樂土在哪裏?由哪裏可以進入樂土?”

  有段經文談到天神(devata)壽量竭盡、壽命將盡,也談到他們想到達樂土及想知道哪裏能找到樂土的願望。最後他們得到結論:樂土在人間。天神歡喜地說:“祝你們如願抵達人間樂土!”

  “樂土在人間”象征人間比天界更容易察覺無常、苦、無我。人間有覺者,有阿羅漢,佛、法、僧叁寶具足,而充滿感官享受的天界沒有這些。因此天神來到人間樂土,所有天神都同聲歡喜祝福,但這裏的人卻想到天界找尋樂土,這真是件滑稽的事!到底誰對誰錯呢?有些人行善布施,甚至變賣家産,建設寺院作爲投資,只爲了來生能上天堂。請大家想一想,真正的樂土在哪裏?

  (40)接下來,關于“神通”(iddhi)的問題是:

  “我們要對神通關心到什麼程度?”

  首先,我們該談談iddhi本身。iddhi 這個字的意思是“能力”。它原本是日常用字。被引用于具有某種能力,可促成事物圓滿完成的東西,任何東西只要具有促進事物圓滿成功的力量,就稱爲iddhi。

  後來它的意思被引申,包括以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方式成就某事,最後我們發現iddhi的用法變成專指心靈現象。iddhi一旦演變成心靈現象,就具有孳生和改善的特性,使它遠比任何物質更神通廣大。

  iddhi就像省力的器具,現在我們有牽引拖車,能在短時間內修築許多馬路,這也稱爲iddhi,但這是物質的奇迹。在這裏我們所談論的iddhi則與心有關,是心靈的,而非物質的。

  神通專家能訓練自己的心,具備以下的能力:使人經驗他要他們感覺的;使人親眼看到他要他們看的;使人清晰的聽到他要他們聽的;使人聞到他要他們聞的;使人經驗嘗的感覺就好像真正用舌頭品嘗一般;使人仿佛親由皮膚去感覺軟、硬和其他觸覺。除了這些之外,還可再擴展——使人心裏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愛和任何心靈狀態。

  神通真是有用了!太妙了!因爲它能使人經驗他要他們感覺的。但是這種心靈現象並不能製造物質,換句話說,超自然力量無法變現任何實用的物質,它不可能變現比丘的茅蓬、殿堂、飯菜,而讓他的生活沒問題,這種事不可能發生。這些眼、耳、鼻、舌、身、意所經驗和出現的現象,也只有在顯神通時存在,過後它們就消失了。所以,神通無法建茅蓬、蓋殿堂,而必須由家護法建造供養,例如祇園精舍(Jetavana)和迦蘭陀竹園(Veluvana)就是居士建來供養佛陀的。佛陀也有幾次因爲饑荒沒有食物,必須吃乾馬麥,而且一天只有一把[譯注一]。這啓示我們物質和心靈是兩個不同的領域,而二種都可能顯神通。

  佛陀沒有否認心靈的神通,但他極力反對顯這類神通,因爲它們只不過是幻象罷了,所以他禁止比丘們顯神通,自己也戒除顯神通。在巴利經典中,我們並沒有發現佛陀顯神通的記載,而有關佛陀顯神通的記載,都出現在論書和後期的典籍中,雖然我們不必去判斷它們是真是假,但這些記載的真實性實在令人懷疑。

  佛陀曾說:“顯各種不同的神通——飛行、隱身、天眼、天耳等等——是有漏(sasava)、有取(upadhika)的。”“有漏”(sasava)由叁漏(asava)[譯注二]構成,換句話說,這種有執著或以執著爲動機所顯現的神通,稱爲“有潛心”。Upadhi被譯爲“有取”,以“有取”爲動機面顯現的神通是有取著的神通,它由執著産生,同時也是執著的對象。這類以執著的心而顯現的神通,是“有漏”、“有取”的。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第二類神通——“無漏”(anasava)和“無取”(anuppdhika),也就是能自主地調禦自己的心。我們舉一個特別的例子——“厭惡”來討論。人能叫自己把可厭的事看成是可厭的,把可喜的事也看成是可厭的;不論任何事都看成是可厭的,或把它們看成是可喜的,或看每件事都沒什麼,既不可厭也不可喜。

  這是個例子,顯示我們具有可圓滿掌握心的能力,以致當面對會影響心的色、聲、香、味、觸時,還能保持著“念”和“舍”。圓滿具足了“念”和“舍”,便是神通,這是“無漏”、“無取”之類的神通,沒有煩惱,沒有執取,也不會成爲執取的對象。這些也成爲神通,我們應如此看待它們。

  要想修行到真正能變現的神通——“有漏”、“有取”的神通,是很困難的,它需要一大體系的修法,可以做得到,但也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真正成就。而另一種行幻術的人,他並不能真正變現神通,只是玩弄一些僞造、欺騙的魔術罷了。

  在巴利文中也談到,有些魔術師使用咒語或其他法術,能顯現出似真的神通,但要成功地訓練出那些技巧,也非常困難。至于“無漏”、“無取”的神通,反而是每個人有本事可以做到的,這是值得深思的。

  現在我們都關心那些難以做到的神通,對于能力所及和最有益處的神通卻從來不關心,偏偏依然喜歡“有漏”、“有取”的神通。對于這點,我希望各位能重新思考!

  [譯注一]此事見《大正藏》第22卷,568頁。

  [譯注二]叁漏爲欲漏、有漏、無明漏。

  (41)現在我們可以討論下面問題:

  “樂與苦源自何處?”或“苦從何來?”

  一般認爲,快樂和痛苦是由前業引起的,這答案只對了一點點。若是由許多種類的因緣條件産生,無明是因、愛是因、取是因,而業也是因,一切都是苦的因緣。

  談到苦來自于業,大家應該還記得新業——現世的業,它是這一生新造作的無明、愛、取,現在就把這些當作苦因及苦來思考。我們必須了解舊業是敵不過新業的,因爲我們有能力可以造第叁種業。第叁種業能完全革除舊業(參閱第14則),舊業只由善、惡業組成,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種了。

  新業可以是叁種業中的任何一種,第叁種業就是八正道,當我們使它生起,它就能息滅第一、第二種業。所以,如果我們能完全過正道的生活,就可徹底止息煩惱。新業就是正道,它能完全控製舊業,這是上面所說的舊業敵不過新業。

  因此,我們應該注意“正道”。前面我曾說過,如果修習平常道會怎麼樣,修習捷徑又是怎麼樣(參閱第13則),走捷徑的修行法是直接觀照,以摧毀對“我”、“我所有”的執著。這種業是最有力的新業,它一旦生起就會像剃刀一樣銳利,能夠摧毀大量持久不衰的舊業。

  苦是由新業——今天的無明、愛、取所生。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見色、聞聲、嗅香、嘗味,就會生起無明、愛、取,而感到苦。因此,我們必須要迅速地造作新業(第叁種業),才可以摧毀它們。

  不要錯以爲苦全由舊業産生,事實上,舊業有它的起因,就必須要回到過去才能斷苦,但那已經過去的要如何斷除呢?因此,這比不上新業——第叁種業,它可以徹底地止息舊業。

  (42)上一則引生下面的問題:

  “我們在何處可以止息苦?”

  我們不可能在寺院、森林、家裏、高山等地方止息痛苦,而必須在苦本身的起因上去止息。我們要做的是,每天在自己的身上檢查並去發現: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苦從何來?而後必須切斷它們各自的因。昨天的苦已經事過境遷了,它不會再回來,而今天、現在生起的苦,才是真正的問題。明天可能生起的苦還不是問題,但今日、現在所生的苦,則必須根絕。那麼,它可以從哪裏根絕呢?它必須從“因”根絕。如佛陀所說,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學習,直到我們了解——苦的生起只是單純地由于“執著”。

  生、老、死是苦,通常被說得非常誇張而含糊,容易引起誤解。事實上,若不執著“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此刻,我們執著生、老、死是“我們的”,如果我們不執著,它們就不是苦,它們只是身體的變化罷了。當身體這樣變化我們稱它爲“生”;當身體那樣變化,我們稱它爲“老”;而當身體又這樣變化時,我們稱它爲“死”。但我們只把它當作是身體的變化,而把它看作是“真的生”,甚至還稱它爲“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這多重的假相,是由“我”的假相開始,進一步對身體的變化生出“我的生”、“我的老”等假相,使我們無法把這些只看作是身體的變化。現在,當我們把這些當作只是單純的身體變化,生、老、死的假相就會消失,同時“我”的假相也不見了,不再有任何“我”,這情形就不苦了。

  佛陀說:“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大部分的人——實際上幾乎全部的人,都誤解了佛陀的意思,他們說生、老、死的現象是苦,有些人根本沒辦法解釋;有些人則猶豫、不肯定,解釋得支支吾吾…

《一問一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