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問一智慧▪P8

  ..續本文上一頁、含含糊糊。這是因爲他們忘了佛陀曾說:“取著五蘊是苦”(san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dukkha),五蘊既是身和心,身、心組合而成爲人。若執著其中任何一個爲“我”或“我所有”,則五蘊是苦、是重擔、是苦源、是熱火。所以,取著五蘊是苦。

  現在,假設我們的五蘊處在“老”的狀態中,若我們的心不執著五蘊爲“老”或“我老”,那麼它們就不是苦了。我們應視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是空、識是空,諸行旋轉流動的現象也是空,一切皆空,就不可能苦了。這樣的五蘊是清淨的五蘊(pancakkhandha),我們把它當作是阿羅漢的五蘊,事實上,阿羅漢不會成爲五蘊的主人,因爲這種心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五蘊執爲“我所有”,但五蘊可以說正是阿羅漢德行的容器,我們姑且稱它爲“阿羅漢清淨的五蘊”(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何處才可以止息苦呢?我們必須從苦因(執取某種事物)滅苦,苦由執取金錢而來,就得在執取的那兒滅苦;苦由執取權力、聲望、榮譽、名氣而來,也得在執取的那兒滅苦。其實金錢、權力、聲望本身並不是苦。當發現苦從何來,就在那兒止息它,古代有句法語說:“它怎麼起,就叫它那麼落!”

  (43)現在,我想討論一個關于“如實知”的問題:

  “我們必須認知到怎樣的程度,才是“如實知”?”

  我將引佛陀的話,請各位特別注意聽。佛陀曾說要“如實知”任何事物,必須先知道它的五種屬性:

  (一)這事物的特征或性質是什麼?

  (二)這事物從哪裏生起?

  (叁)它的樂味(assada)——引誘人的特點、美味、誘惑是什麼?

  (四)它的過患(adinava)——嚴重的危害,隱藏在其中會傷人的邪惡力量是什麼?

  (五)出離(nissarana)——我們要取得勝利的善巧是什麼?要脫離這事物影響力的善巧是什麼?

  所以,要“如實知”某事物,必得回答下列五個問題:

  (一)它的“性”、“相”是什麼?

  (二)它的“集”是什麼?

  (叁)它的“味”——吸引力是什麼?

  (四)它的“患”——猛烈的毒性是什麼?

  (五)“離”——脫離它影響力的善巧是什麼?

  對任何事物,如果從這五個觀點去學習,你就會戰勝它。現在你或許正在大學中求學,或已經畢業,或任何學曆都好,假使我們沒有從這五種屬性來學習,那麼,就會“敗”給世間(被世間所製、所役);如果我們以這五種屬性來學習,就不會“敗”給世間。因此,在這世間的學院裏學習,務必要謹慎。爲什麼我們要學習,是爲了在世間建立和平,那麼,就要十分謹慎,如果它不符合佛法原則,我們將得不到有利的成果。

  雖然在叁藏教典裏很多地方都提到“味”、“患”、“離”,但你或許從未聽過它們,這叁個字可以說幾乎未曾在我們的眼前、耳裏出現過,但請大家記得,它們在叁藏教典中屢屢出現。當佛陀要傳遞對任何事物的“如實知見”時,就依這個准則教導,有時他把它省略了,只取後叁點:“味”——該事物誘人的本質是什麼?“患”——過患的本質,該事物傷人的特質是什麼?“離”——出離的本質,戰勝該事物的善巧又是什麼?

  換句話說,有個藏著鈎的餌懸在那裏,“味”是美味的餌,勾引魚兒上鈎;藏著的鈎是“患”,即藏在餌中危險又殘酷的惡毒力量;“離”是那戰勝鈎、餌的善巧,爲了吃到餌又能不上鈎,魚兒必須有這種善巧,這時餌再也沒有餌的功能,只是個美食,魚兒可以愉快地吞下它,而不會被鈎住。

  因此,我們應該常以這五種屬性看世間。世間的一種屬性——“味”(餌),引誘我們沈溺其中,昏昧不醒、盲目無知,看不見也聽不到其他的一切,這樣餌裏就藏鈎,人被鈎在世間而不得逃脫,只得沈溺在世間(苦)中。

  現在,聖人清楚地看出“味”、“患”、“離”是如此這般,所以能吞食世間的餌而不被鈎住,他們充分認知這五種屬性——“性相”、“集”(生起因由)、“味”(餌)、“患”(鈎)和“離”(善巧),徹底明了每件事物,他們就這樣生存于世間。所以,要了解任何一種事物,我們必須學習認識全部五種屬性,或至少後叁種。

  不論我們要做什麼,接觸什麼,甚至學習什麼都好,都要以這個原則來觀察,我們就會知道如何抉擇,然後才能獲取最大的成果,而不會受到傷害,這叫做“如實如”。依照“如實如”修學佛法,抛卻煩惱將是一件容易的事。以這五種屬性觀察世間,我們將見到它外表充滿了“味”,而內在則隱藏著“患”,就會了解世間像騙局、像僞鈔、像詭計、像幻境,不會因此上鈎,也不會迷戀它,時時刻刻以智慧連心,就是以這五種屬性正確地觀察色、聲、香、味、觸、法,而不會被世間、六塵所征服,也不會産生愛、取,我們就自然而然地過著“空”和生活。最後,修學佛法以進趨涅槃,就是我們能力可及的了。

  (44)現在我要提出下一個問題:

  “怎樣才能稱爲抵達“涅槃流”?”

  回想前面已討論過的“涅槃”這個字,那是人類所能到達最好、最高的境界(參閱第29則)。在一期生命中,若人不去認識涅槃的境界,或不能體嘗涅槃的法味,生命就虛擲了。

  “涅槃流”(the strean of nibbana)是指一種道迹——已達相當層次,確保只流向或趨向涅槃,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惡道,我們稱這道迹爲“流”。

  抵達“流”的人,稱爲“須陀洹”(sotapanna預流),須陀洹還未抵達究竟涅槃,他抵達與他本身相應的“現法涅槃”(ditthadhamma-nibbana)(參閱第27則)或“現世涅槃”(tadange-nibbana)。能抵達真正的涅槃流,就不會被世間的“味”、“患”或其他任何事物所迷惑,“世間”再也不能欺騙他了,這意思不是指須陀洹要放棄與世間相關的一切,或甚至放棄欲樂的享受,而是指他的心已看清這些事物,不會全心全意執著,雖然偶爾失去正念時仍會執著,但他有信心做到不執著。

  成爲須陀洹,必須斷除叁結(samyojana)——身見結(sakayaditthi)、疑結(vicikiccha)、戒禁取結(silabbata-paramasa)。斷身見結是斷一種惑,斷疑結是斷另一種惑,而斷戒禁取結是斷第叁種惑,他還沒有斷除欲貪(kama-raga)——第四種結,連斯陀含(sakadagamin)也沒有徹底斷盡。須陀洹還無法斷除欲貪,仍可能接觸或享受感官欲樂,但他不會掉進感官欲樂的陷井,而會循著聖人的正念去做。別忘了須陀洹已斷除身見結、疑結和戒禁取結,這即是抵達涅槃流的基准,且最終必定會證得涅槃。

  所以,這是斷見惑的問題,斷欲貪之前必先斷見惑。欲貪本身並不是危險可怕的問題或敵人,真正可怕的是“癡”。巴利經典中有這麼一句話:所有事中最惡臭的是“慢”——自我膨脹,佛陀沒有說感官欲樂是最惡臭的事,而說是“慢惑”。通常我們都高估了須陀洹斷除感官欲樂的程度,一旦它的基准被誤會成這樣,一切都錯了,而且無法(與真相)相符。所以,必定要認識抵達涅槃流的第一階段——先斷除的不是欲貪而是見惑。

  “身見”由自我中心形成。以自我爲中心的感覺,通常每天都會發生,它是由于我們不知空,甚至連顯而易見的空相也無法察覺;是心就迷亂且不“空”,而産生身見,所以必須斷除身見結,不讓它再現,才能證須陀洹果。在一般情況下,身見生了又滅,生了又滅,生了又滅 ……每天一再出現許多次,但也有不出現的時刻,我們必須學習去認識有身見時像什麼,空掉身見時又像什麼,最後你會發現,當自我中心生起時就有身見。

  “疑”是對什麼是可信的産生懷疑或猶疑不決——是否要信仰佛陀?是否要爲徹底滅苦的出世間而修行?因爲有這種猶疑,就無法專注地關心“法”,甚至一天關心五分鍾都覺得困難。相反地,卻無時無刻不對吃喝玩樂、讀書學習、生意工作等事情感興趣。如果把戲笑的時間拿來培養對“法”的關心,我相信那一定會領悟得很快。

  最嚴重的懷疑是——采用佛陀滅苦的方法好嗎?踏上滅苦之道好嗎?有能力做到嗎?大部分的人因爲已被世間的誘惑弄糊塗了,而認爲滅苦之道枯燥乏味、無趣、沒有吸引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且是最嚴重的懷疑。我們正在受苦,要毫不猶疑地滅苦,所以,必須根除猶疑。

  第叁種結是“戒禁取”,是由來已久的習慣性迷信。檢視你自己,看看能發現那種一直存在的迷信行爲。如你已被誤導習慣性地害怕小壁虎或同類小動物,這是戒禁取結,它是原始的、幼稚的;你被教成要相信靈樹、靈山、靈廟和靈屋,這些也全都是戒禁取結。

  總之,對自己所作的事有所迷信,事情本來應該如此,卻弄成另一回事,這是戒禁取結。如行善應該是用來排除私心,卻縱容行善增長私心,可見行善有時成了戒禁取結;有些出家衆和在家衆嚴守戒律,迷信到習慣成性,而演變成戒禁取結;至于我們所誤解的某些事情,一直延續到今天,都還依然迷信著,這也算是戒禁取結。

  請容許我再提出一個第叁種戒禁取結的例子:被刻劃在寺院牆上的四惡道——地獄、畜生、餓鬼(peta)和阿修羅(asura)。我們被教導而相信臨終時才可能墜惡道,卻從來沒人說我們天天墜惡道,這種惡道比寺院牆上的惡道更真實、更重要,千萬別掉入!如果你現在不墜惡道,死後必定不會墜惡道。這個道理從來沒人教過,所以,人未理解四惡道的核心和真正意義。

  佛陀不是個唯物論者,他不會以身爲准則,以致于說地獄是一個用銅鍋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爲准則。

  現在我們想想“四惡道”是什麼意思?

  …

《一問一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