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問一智慧▪P9

  ..續本文上一頁  第一是地獄。地獄的意思是焦慮(泰文字義爲“灼熱的心”),當人經曆像被火燒烤一樣的焦慮時,當下就化生爲地獄衆生,這是“心靈的投生”。身體雖然仍居留人道,但焦慮一生起,心就墜入地獄,如因怕犯錯,或因怕被處罰,或因擔憂威望受損,或由于其他種種原因而産生焦慮,這就是地獄。

  第二是畜生。人一生起不應該有的愚癡,就會投生爲畜生;例如:不知法和涅槃值得追求,愚癡到不敢接觸或親近佛教,甚至認爲若對佛法、佛教感興趣,是種既落伍又怪異的行爲,不但小孩這麼想,父母親也這樣,他們盡可能遠離“法”和宗教,這就是愚癡。不管那一種愚癡,只要一生起且被它控製,就等于化生爲畜生,它也是“心靈的投生”,這是第二惡道。

  第叁惡道是餓鬼,是一種長期饑餓的狀態。因爲所供應的物品始終無法滿足他的欲望,這是指長期的心靈饑渴,而不是身體的挨餓。例如有人想獲取一千铢,隨後剛得到一千铢,馬上就想獲取一萬铢;才得到一萬铢,又馬上想獲取十萬铢;剛得到十萬铢,就想獲取百萬铢或一億铢。這是個一直追逐但從未滿足欲望的例子,它有長期饑餓的情形。腹大如山,口細如針,是餓鬼的表征,因爲所吸取的從未滿足他的饑餓感,所以一直是個餓鬼。

  與餓鬼恰好相反的是另一種人:他得到十沙丹[譯注一],就滿足只得十沙丹;得二十沙丹,就滿足只得二十沙丹。但千萬別以爲這麼容易知足,就會墜入衰途,不再追求;因爲他有智慧,知道什麼該做,且用適當的方法依次去做,他總是對所獲得的感到滿足,不但享受追求的快樂而且知足。這樣就沒有長期的饑餓,也就不是餓鬼,以煩惱追求事物的才是餓鬼;依智慧而追求,沒有煩惱貪染,就不是餓鬼,只是做該做的事。

  因此,希求滅苦的“欲”不是煩惱貪染。別把“欲”說成愛欲或貪染而誤導別人,愛欲或貪染必定是來自愚癡的“欲”;甚至求證涅槃的“欲”,如果是由于愚癡——瘋狂盲目地追求,而全然無知地修習內觀,就是煩惱貪染,這無知將導致痛苦,因爲它充滿執著。反之,如果有人想證涅槃,他如實觀照苦和滅苦之道,且正確、直接、認真地學習內觀,這種想證涅槃的“欲”就不是煩惱貪染,也不是苦。所以,“欲”不全然是煩惱貪染,全看它源自何處,如果源于無明或煩惱,那追求無厭的現象就會像長期饑餓,這樣處在長期饑餓的狀態,我們稱它爲化生的餓鬼。

  最後的惡道是阿修羅。首先解釋“阿修羅”(asura)這個詞:“修羅”(sura)意思是“勇敢”,“阿”(a)意思是“不”,“阿修羅”的意思即是“不勇敢”或“膽怯懦弱”。請大家注意:人一旦沒來由地膽怯,就化生爲阿修羅。例如懼怕無害的小蜥蜴、千足蟲或蚯蚓,是不應該的,是一種痛苦;若人常有不必要的恐懼,或憂慮過多而生恐懼,就生爲阿修羅。

  每個人都怕死,但我們會恐懼死亡是由于自己把真實情況以十萬倍、百萬倍誇大而成的,這種恐懼一直折磨人。人正因爲害怕墜地獄,而成爲阿修羅;于是就真的每天墜四惡道,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如果我們現在行爲正當,不墜入這種四惡道,我們就能確保死後不會墜入刻畫在寺院牆上的四惡道。

  這是告訴我們,如果知道佛陀所說的戒禁取結是怎麼一回事,有何用意,就不會再迷信寺院牆上的四惡道了。這種造成混淆的四惡道的迷信說法,是不能契入正道的;由于不知四惡道的真相,使我們每天一再地墜入惡道。

  佛教徒最可悲的事是——錯誤地诠釋佛陀的教導,並使用愚癡的方法修行。不必到別處尋找戒禁取結,相信寺院牆上的四惡道就是一種戒禁取結,。在經典中曾提到有人模仿牛和狗的行爲,佛陀時代印度很盛行那種修行方式,那就是戒禁取結,最近不再有了,但正像他們一樣愚蠢且更不值得的行爲確實存在,必須要斷除所有的戒禁取結才能入涅槃流。

  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就入涅槃流、得法眼淨——見法和斷除見惑、愚癡。

  請記住!我們凡夫總有某種程度的愚癡與迷惑——身見、疑、戒禁取,我們必須向上提升,超越這叁種愚癡以入涅槃流。從這點開始,有個斜坡能便捷地滑向涅槃,就像大石頭沿著山坡滾下。

  如果你要熟識涅槃、涅槃流並修證涅槃,你就必須了解:斷除欲貪和瞋恨之前,必須斷除這叁種迷惑和愚癡,而貪、瞋是更微細的結使。

  徹底斷除這叁種愚癡——自我中心(身見)、對確定生命目標猶疑不定(疑)、由來已久的習慣性迷信(戒禁取),就入涅槃流。

  斷除叁結,對世界上每個人不但有價值,而且有功用,這叁種愚癡是不受歡迎的,人只要成功地斷除它們就成爲聖人。在這之前他是個傻瓜,是迷惑的人,是低劣的層次就提升爲聖人,接著一定會證得涅槃,它們的距離不會太遙遠。

  當到達凡夫最高、最好的境界,除了朝向成爲須陀洹的途徑之外,沒其他途徑了,即是進入涅槃流,然後繼續前進流入涅槃,而這就是斷除叁結,抵達涅槃流。

  這種不去執取“自我”與迷惑的修行,即是如實照見一切是不值得執著的,因爲了知一切都不值得執取,就能斷除猶疑不定、盲目執取和自我中心等惡習。所以,此刻我們就得開始在最適合自己的層次內,作意“不執著”。如果你考試不及格,不必哭,決心再出發且盡已所能;如果你已通過考試,也不必得意忘形,你該明了這很平常,這樣就意味著你已稍微了解“不執著”。

  當應考時,你應該忘記自己。好好注意!開始答題時,你應該忘記自己,忘記“我”將通過考試或考不及格。考試前,你可以預想如何按照計劃進行以通過考試;但只要你一開始寫,就必須忘記那一切,只有專注(定)分析問題找出答案,空掉通過或失敗的“我”、“我所有”,心就會立刻輕快清淨,快速記起、思考敏捷,所以專注(定)應考會得到好成績。應考時,若應用“空心”或“不執著”的方法 ,你會得到好成績。

  不知利用這技巧的人常會擔憂失敗,他們太緊張而無法回憶學過的內容,無法寫出正確而有條理的答案,結果他們徹底失敗。

  另一種人被“我是卓越的,我必定會通過”的想法沖昏了頭,被這種執著沖昏頭的學生也必定考不好,因爲他缺乏“空心”。

  有“空心”的人,內心沒有“我”、“我所有”介入,所以不會恐慌或過度自信,只有維持專注(定)——自然的力量,完全忘記“自我”而能順利通過考試。就“不執著”、“空心”的成果而言,這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例子。

  現在愚蠢和迷惑的人一聽到寺院講堂提到“空”(sunnata)這個字,就解釋成“虛空”或“什麼都沒有”,那是某些團體唯物論的觀點所作的錯誤诠釋。佛陀所說的“空”是:我們執著爲永久實體或“自我”的一切都不存在,雖然,每件事物都仍完整地存在著,如果我們執著,就苦;如果不執著,就不苦了。

  世間是“空”的,因爲沒有什麼可以被執取,我們必須以無執無著的心應對這“空”的世界。如果我們想要些什麼,須以無執無著的心追求,這樣我們會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不會使它成爲痛苦的來源。

  光是誤解“空”這個字,就是大迷信(戒禁取結),它不但會中斷人的思考,而且是抵達涅槃流的大障礙。所以讓我們正確地、徹底地了解“空”義和其他佛陀所用的字,因爲沒有任何東西可被當成“自我”,所以他說世間是“空”。佛陀曾回答莫伽(Mogha)國王的問題說:“時常觀察世間爲“空”,時常觀察世間所包含的一切爲“空”。”觀一切爲“空”,心會自動放下執著,而不再生起貪、瞋、癡,若能成功地止息貪、瞋、癡,就能成爲阿羅漢,如果未成功,必須繼續嘗試,雖然仍是一般凡夫,將只剩下一點點痛苦。只要有“空心”,就不會産生痛苦,雖然失去正念時又會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好好守護心,持續地增長、擴充內心的“空”,就能體悟涅槃流,進入佛教的核心。

  [譯注一]一百沙丹(satang)等于一铢。

  (45)在所剩的短短時間裏,我要提出最後一個問題:

  “佛陀的遺教是什麼?”

  衆所皆知,遺言就是一個人臨終前所交待的話。佛陀臨入滅時,說出最後的遺言:“一切因緣和合法,必定敗壞,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

  所有事物只是不斷地遷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無常(anicca),不停地變化,無止境地遷流,這樣不斷的遷流,完全無“我”、非“我所有”,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換句話說,佛陀叮囑我們:別傻!別對事物入迷!別認爲有什麼可執著!別輕率地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佛陀所說“不要放逸”的意思。我們應該要時常具足精勤!

  且看現代年輕人的問題,他們是多麼輕率啊!他們認爲一切事物都可愛、可取,執著于愛、執著于恨,到頭來,只有使自己和他人苦惱罷了!這種人沒有遵行佛陀遺言中的教導,辜負生爲人身、長于佛教家庭,辜負自己是佛教徒,他們沒有實踐佛陀最後的期許!

  我們所有的人,不論老少,正面臨實踐佛陀遺教的處境,不要放逸、不要失念!別糊裏糊塗以爲事物可執、可取,要常觀世間“我空”、“我所有空”。若我們的心空掉執著,貪、瞋、癡就不會生起,那麼,不論做什麼,都將是人類所能達到最真、最善、最美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消失、結束了,所作皆辦了。

  佛陀還給我們另一個最後的指示:“去!到處去!去宣揚妙法,初、中、後時法味一如。”這是叮囑我們要去作利他的事。我喜歡把這教導诠釋成佛陀囑咐我們都去教導“無執無著”——初級的對孩童說,中級的對成年人說,高級的對即將了悟無上法的人說,此外別無可說了。

  佛陀只教導“無執無取著”,它可以不同的層次教導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種方式來了解:爲得現世人間的利益而說法是低層次的;

  爲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說法是中級的;最終極的是爲得超越世間的無上…

《一問一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