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第一是地狱。地狱的意思是焦虑(泰文字义为“灼热的心”),当人经历像被火烧烤一样的焦虑时,当下就化生为地狱众生,这是“心灵的投生”。身体虽然仍居留人道,但焦虑一生起,心就坠入地狱,如因怕犯错,或因怕被处罚,或因担忧威望受损,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产生焦虑,这就是地狱。
第二是畜生。人一生起不应该有的愚痴,就会投生为畜生;例如:不知法和涅槃值得追求,愚痴到不敢接触或亲近佛教,甚至认为若对佛法、佛教感兴趣,是种既落伍又怪异的行为,不但小孩这么想,父母亲也这样,他们尽可能远离“法”和宗教,这就是愚痴。不管那一种愚痴,只要一生起且被它控制,就等于化生为畜生,它也是“心灵的投生”,这是第二恶道。
第三恶道是饿鬼,是一种长期饥饿的状态。因为所供应的物品始终无法满足他的欲望,这是指长期的心灵饥渴,而不是身体的挨饿。例如有人想获取一千铢,随后刚得到一千铢,马上就想获取一万铢;才得到一万铢,又马上想获取十万铢;刚得到十万铢,就想获取百万铢或一亿铢。这是个一直追逐但从未满足欲望的例子,它有长期饥饿的情形。腹大如山,口细如针,是饿鬼的表征,因为所吸取的从未满足他的饥饿感,所以一直是个饿鬼。
与饿鬼恰好相反的是另一种人:他得到十沙丹[译注一],就满足只得十沙丹;得二十沙丹,就满足只得二十沙丹。但千万别以为这么容易知足,就会坠入衰途,不再追求;因为他有智慧,知道什么该做,且用适当的方法依次去做,他总是对所获得的感到满足,不但享受追求的快乐而且知足。这样就没有长期的饥饿,也就不是饿鬼,以烦恼追求事物的才是饿鬼;依智慧而追求,没有烦恼贪染,就不是饿鬼,只是做该做的事。
因此,希求灭苦的“欲”不是烦恼贪染。别把“欲”说成爱欲或贪染而误导别人,爱欲或贪染必定是来自愚痴的“欲”;甚至求证涅槃的“欲”,如果是由于愚痴——疯狂盲目地追求,而全然无知地修习内观,就是烦恼贪染,这无知将导致痛苦,因为它充满执著。反之,如果有人想证涅槃,他如实观照苦和灭苦之道,且正确、直接、认真地学习内观,这种想证涅槃的“欲”就不是烦恼贪染,也不是苦。所以,“欲”不全然是烦恼贪染,全看它源自何处,如果源于无明或烦恼,那追求无厌的现象就会像长期饥饿,这样处在长期饥饿的状态,我们称它为化生的饿鬼。
最后的恶道是阿修罗。首先解释“阿修罗”(asura)这个词:“修罗”(sura)意思是“勇敢”,“阿”(a)意思是“不”,“阿修罗”的意思即是“不勇敢”或“胆怯懦弱”。请大家注意:人一旦没来由地胆怯,就化生为阿修罗。例如惧怕无害的小蜥蜴、千足虫或蚯蚓,是不应该的,是一种痛苦;若人常有不必要的恐惧,或忧虑过多而生恐惧,就生为阿修罗。
每个人都怕死,但我们会恐惧死亡是由于自己把真实情况以十万倍、百万倍夸大而成的,这种恐惧一直折磨人。人正因为害怕坠地狱,而成为阿修罗;于是就真的每天坠四恶道,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如果我们现在行为正当,不坠入这种四恶道,我们就能确保死后不会坠入刻画在寺院墙上的四恶道。
这是告诉我们,如果知道佛陀所说的戒禁取结是怎么一回事,有何用意,就不会再迷信寺院墙上的四恶道了。这种造成混淆的四恶道的迷信说法,是不能契入正道的;由于不知四恶道的真相,使我们每天一再地坠入恶道。
佛教徒最可悲的事是——错误地诠释佛陀的教导,并使用愚痴的方法修行。不必到别处寻找戒禁取结,相信寺院墙上的四恶道就是一种戒禁取结,。在经典中曾提到有人模仿牛和狗的行为,佛陀时代印度很盛行那种修行方式,那就是戒禁取结,最近不再有了,但正像他们一样愚蠢且更不值得的行为确实存在,必须要断除所有的戒禁取结才能入涅槃流。
断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就入涅槃流、得法眼净——见法和断除见惑、愚痴。
请记住!我们凡夫总有某种程度的愚痴与迷惑——身见、疑、戒禁取,我们必须向上提升,超越这三种愚痴以入涅槃流。从这点开始,有个斜坡能便捷地滑向涅槃,就像大石头沿着山坡滚下。
如果你要熟识涅槃、涅槃流并修证涅槃,你就必须了解:断除欲贪和瞋恨之前,必须断除这三种迷惑和愚痴,而贪、瞋是更微细的结使。
彻底断除这三种愚痴——自我中心(身见)、对确定生命目标犹疑不定(疑)、由来已久的习惯性迷信(戒禁取),就入涅槃流。
断除三结,对世界上每个人不但有价值,而且有功用,这三种愚痴是不受欢迎的,人只要成功地断除它们就成为圣人。在这之前他是个傻瓜,是迷惑的人,是低劣的层次就提升为圣人,接着一定会证得涅槃,它们的距离不会太遥远。
当到达凡夫最高、最好的境界,除了朝向成为须陀洹的途径之外,没其他途径了,即是进入涅槃流,然后继续前进流入涅槃,而这就是断除三结,抵达涅槃流。
这种不去执取“自我”与迷惑的修行,即是如实照见一切是不值得执著的,因为了知一切都不值得执取,就能断除犹疑不定、盲目执取和自我中心等恶习。所以,此刻我们就得开始在最适合自己的层次内,作意“不执著”。如果你考试不及格,不必哭,决心再出发且尽已所能;如果你已通过考试,也不必得意忘形,你该明了这很平常,这样就意味着你已稍微了解“不执著”。
当应考时,你应该忘记自己。好好注意!开始答题时,你应该忘记自己,忘记“我”将通过考试或考不及格。考试前,你可以预想如何按照计划进行以通过考试;但只要你一开始写,就必须忘记那一切,只有专注(定)分析问题找出答案,空掉通过或失败的“我”、“我所有”,心就会立刻轻快清净,快速记起、思考敏捷,所以专注(定)应考会得到好成绩。应考时,若应用“空心”或“不执著”的方法 ,你会得到好成绩。
不知利用这技巧的人常会担忧失败,他们太紧张而无法回忆学过的内容,无法写出正确而有条理的答案,结果他们彻底失败。
另一种人被“我是卓越的,我必定会通过”的想法冲昏了头,被这种执著冲昏头的学生也必定考不好,因为他缺乏“空心”。
有“空心”的人,内心没有“我”、“我所有”介入,所以不会恐慌或过度自信,只有维持专注(定)——自然的力量,完全忘记“自我”而能顺利通过考试。就“不执著”、“空心”的成果而言,这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例子。
现在愚蠢和迷惑的人一听到寺院讲堂提到“空”(sunnata)这个字,就解释成“虚空”或“什么都没有”,那是某些团体唯物论的观点所作的错误诠释。佛陀所说的“空”是:我们执著为永久实体或“自我”的一切都不存在,虽然,每件事物都仍完整地存在着,如果我们执著,就苦;如果不执著,就不苦了。
世间是“空”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被执取,我们必须以无执无著的心应对这“空”的世界。如果我们想要些什么,须以无执无著的心追求,这样我们会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不会使它成为痛苦的来源。
光是误解“空”这个字,就是大迷信(戒禁取结),它不但会中断人的思考,而且是抵达涅槃流的大障碍。所以让我们正确地、彻底地了解“空”义和其他佛陀所用的字,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被当成“自我”,所以他说世间是“空”。佛陀曾回答莫伽(Mogha)国王的问题说:“时常观察世间为“空”,时常观察世间所包含的一切为“空”。”观一切为“空”,心会自动放下执著,而不再生起贪、瞋、痴,若能成功地止息贪、瞋、痴,就能成为阿罗汉,如果未成功,必须继续尝试,虽然仍是一般凡夫,将只剩下一点点痛苦。只要有“空心”,就不会产生痛苦,虽然失去正念时又会痛苦,但如果我们能好好守护心,持续地增长、扩充内心的“空”,就能体悟涅槃流,进入佛教的核心。
[译注一]一百沙丹(satang)等于一铢。
(45)在所剩的短短时间里,我要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
众所皆知,遗言就是一个人临终前所交待的话。佛陀临入灭时,说出最后的遗言:“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败坏,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
所有事物只是不断地迁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无常(anicca),不停地变化,无止境地迁流,这样不断的迁流,完全无“我”、非“我所有”,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换句话说,佛陀叮嘱我们:别傻!别对事物入迷!别认为有什么可执著!别轻率地执著任何事物,这是佛陀所说“不要放逸”的意思。我们应该要时常具足精勤!
且看现代年轻人的问题,他们是多么轻率啊!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可爱、可取,执著于爱、执著于恨,到头来,只有使自己和他人苦恼罢了!这种人没有遵行佛陀遗言中的教导,辜负生为人身、长于佛教家庭,辜负自己是佛教徒,他们没有实践佛陀最后的期许!
我们所有的人,不论老少,正面临实践佛陀遗教的处境,不要放逸、不要失念!别糊里糊涂以为事物可执、可取,要常观世间“我空”、“我所有空”。若我们的心空掉执著,贪、瞋、痴就不会生起,那么,不论做什么,都将是人类所能达到最真、最善、最美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都消失、结束了,所作皆办了。
佛陀还给我们另一个最后的指示:“去!到处去!去宣扬妙法,初、中、后时法味一如。”这是叮嘱我们要去作利他的事。我喜欢把这教导诠释成佛陀嘱咐我们都去教导“无执无著”——初级的对孩童说,中级的对成年人说,高级的对即将了悟无上法的人说,此外别无可说了。
佛陀只教导“无执无取著”,它可以不同的层次教导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种方式来了解:为得现世人间的利益而说法是低层次的;
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说法是中级的;最终极的是为得超越世间的无上…
《一问一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