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含含糊糊。这是因为他们忘了佛陀曾说:“取著五蕴是苦”(san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dukkha),五蕴既是身和心,身、心组合而成为人。若执著其中任何一个为“我”或“我所有”,则五蕴是苦、是重担、是苦源、是热火。所以,取著五蕴是苦。
现在,假设我们的五蕴处在“老”的状态中,若我们的心不执着五蕴为“老”或“我老”,那么它们就不是苦了。我们应视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是空、识是空,诸行旋转流动的现象也是空,一切皆空,就不可能苦了。这样的五蕴是清净的五蕴(pancakkhandha),我们把它当作是阿罗汉的五蕴,事实上,阿罗汉不会成为五蕴的主人,因为这种心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五蕴执为“我所有”,但五蕴可以说正是阿罗汉德行的容器,我们姑且称它为“阿罗汉清净的五蕴”(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何处才可以止息苦呢?我们必须从苦因(执取某种事物)灭苦,苦由执取金钱而来,就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苦由执取权力、声望、荣誉、名气而来,也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其实金钱、权力、声望本身并不是苦。当发现苦从何来,就在那儿止息它,古代有句法语说:“它怎么起,就叫它那么落!”
(43)现在,我想讨论一个关于“如实知”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知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如实知”?”
我将引佛陀的话,请各位特别注意听。佛陀曾说要“如实知”任何事物,必须先知道它的五种属性:
(一)这事物的特征或性质是什么?
(二)这事物从哪里生起?
(三)它的乐味(assada)——引诱人的特点、美味、诱惑是什么?
(四)它的过患(adinava)——严重的危害,隐藏在其中会伤人的邪恶力量是什么?
(五)出离(nissarana)——我们要取得胜利的善巧是什么?要脱离这事物影响力的善巧是什么?
所以,要“如实知”某事物,必得回答下列五个问题:
(一)它的“性”、“相”是什么?
(二)它的“集”是什么?
(三)它的“味”——吸引力是什么?
(四)它的“患”——猛烈的毒性是什么?
(五)“离”——脱离它影响力的善巧是什么?
对任何事物,如果从这五个观点去学习,你就会战胜它。现在你或许正在大学中求学,或已经毕业,或任何学历都好,假使我们没有从这五种属性来学习,那么,就会“败”给世间(被世间所制、所役);如果我们以这五种属性来学习,就不会“败”给世间。因此,在这世间的学院里学习,务必要谨慎。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是为了在世间建立和平,那么,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它不符合佛法原则,我们将得不到有利的成果。
虽然在三藏教典里很多地方都提到“味”、“患”、“离”,但你或许从未听过它们,这三个字可以说几乎未曾在我们的眼前、耳里出现过,但请大家记得,它们在三藏教典中屡屡出现。当佛陀要传递对任何事物的“如实知见”时,就依这个准则教导,有时他把它省略了,只取后三点:“味”——该事物诱人的本质是什么?“患”——过患的本质,该事物伤人的特质是什么?“离”——出离的本质,战胜该事物的善巧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有个藏著钩的饵悬在那里,“味”是美味的饵,勾引鱼儿上钩;藏著的钩是“患”,即藏在饵中危险又残酷的恶毒力量;“离”是那战胜钩、饵的善巧,为了吃到饵又能不上钩,鱼儿必须有这种善巧,这时饵再也没有饵的功能,只是个美食,鱼儿可以愉快地吞下它,而不会被钩住。
因此,我们应该常以这五种属性看世间。世间的一种属性——“味”(饵),引诱我们沉溺其中,昏昧不醒、盲目无知,看不见也听不到其他的一切,这样饵里就藏钩,人被钩在世间而不得逃脱,只得沉溺在世间(苦)中。
现在,圣人清楚地看出“味”、“患”、“离”是如此这般,所以能吞食世间的饵而不被钩住,他们充分认知这五种属性——“性相”、“集”(生起因由)、“味”(饵)、“患”(钩)和“离”(善巧),彻底明了每件事物,他们就这样生存于世间。所以,要了解任何一种事物,我们必须学习认识全部五种属性,或至少后三种。
不论我们要做什么,接触什么,甚至学习什么都好,都要以这个原则来观察,我们就会知道如何抉择,然后才能获取最大的成果,而不会受到伤害,这叫做“如实如”。依照“如实如”修学佛法,抛却烦恼将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这五种属性观察世间,我们将见到它外表充满了“味”,而内在则隐藏着“患”,就会了解世间像骗局、像伪钞、像诡计、像幻境,不会因此上钩,也不会迷恋它,时时刻刻以智慧连心,就是以这五种属性正确地观察色、声、香、味、触、法,而不会被世间、六尘所征服,也不会产生爱、取,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过着“空”和生活。最后,修学佛法以进趋涅槃,就是我们能力可及的了。
(44)现在我要提出下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称为抵达“涅槃流”?”
回想前面已讨论过的“涅槃”这个字,那是人类所能到达最好、最高的境界(参阅第29则)。在一期生命中,若人不去认识涅槃的境界,或不能体尝涅槃的法味,生命就虚掷了。
“涅槃流”(the strean of nibbana)是指一种道迹——已达相当层次,确保只流向或趋向涅槃,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恶道,我们称这道迹为“流”。
抵达“流”的人,称为“须陀洹”(sotapanna预流),须陀洹还未抵达究竟涅槃,他抵达与他本身相应的“现法涅槃”(ditthadhamma-nibbana)(参阅第27则)或“现世涅槃”(tadange-nibbana)。能抵达真正的涅槃流,就不会被世间的“味”、“患”或其他任何事物所迷惑,“世间”再也不能欺骗他了,这意思不是指须陀洹要放弃与世间相关的一切,或甚至放弃欲乐的享受,而是指他的心已看清这些事物,不会全心全意执著,虽然偶尔失去正念时仍会执著,但他有信心做到不执著。
成为须陀洹,必须断除三结(samyojana)——身见结(sakayaditthi)、疑结(vicikiccha)、戒禁取结(silabbata-paramasa)。断身见结是断一种惑,断疑结是断另一种惑,而断戒禁取结是断第三种惑,他还没有断除欲贪(kama-raga)——第四种结,连斯陀含(sakadagamin)也没有彻底断尽。须陀洹还无法断除欲贪,仍可能接触或享受感官欲乐,但他不会掉进感官欲乐的陷井,而会循著圣人的正念去做。别忘了须陀洹已断除身见结、疑结和戒禁取结,这即是抵达涅槃流的基准,且最终必定会证得涅槃。
所以,这是断见惑的问题,断欲贪之前必先断见惑。欲贪本身并不是危险可怕的问题或敌人,真正可怕的是“痴”。巴利经典中有这么一句话:所有事中最恶臭的是“慢”——自我膨胀,佛陀没有说感官欲乐是最恶臭的事,而说是“慢惑”。通常我们都高估了须陀洹断除感官欲乐的程度,一旦它的基准被误会成这样,一切都错了,而且无法(与真相)相符。所以,必定要认识抵达涅槃流的第一阶段——先断除的不是欲贪而是见惑。
“身见”由自我中心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通常每天都会发生,它是由于我们不知空,甚至连显而易见的空相也无法察觉;是心就迷乱且不“空”,而产生身见,所以必须断除身见结,不让它再现,才能证须陀洹果。在一般情况下,身见生了又灭,生了又灭,生了又灭 ……每天一再出现许多次,但也有不出现的时刻,我们必须学习去认识有身见时像什么,空掉身见时又像什么,最后你会发现,当自我中心生起时就有身见。
“疑”是对什么是可信的产生怀疑或犹疑不决——是否要信仰佛陀?是否要为彻底灭苦的出世间而修行?因为有这种犹疑,就无法专注地关心“法”,甚至一天关心五分钟都觉得困难。相反地,却无时无刻不对吃喝玩乐、读书学习、生意工作等事情感兴趣。如果把戏笑的时间拿来培养对“法”的关心,我相信那一定会领悟得很快。
最严重的怀疑是——采用佛陀灭苦的方法好吗?踏上灭苦之道好吗?有能力做到吗?大部分的人因为已被世间的诱惑弄糊涂了,而认为灭苦之道枯燥乏味、无趣、没有吸引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且是最严重的怀疑。我们正在受苦,要毫不犹疑地灭苦,所以,必须根除犹疑。
第三种结是“戒禁取”,是由来已久的习惯性迷信。检视你自己,看看能发现那种一直存在的迷信行为。如你已被误导习惯性地害怕小壁虎或同类小动物,这是戒禁取结,它是原始的、幼稚的;你被教成要相信灵树、灵山、灵庙和灵屋,这些也全都是戒禁取结。
总之,对自己所作的事有所迷信,事情本来应该如此,却弄成另一回事,这是戒禁取结。如行善应该是用来排除私心,却纵容行善增长私心,可见行善有时成了戒禁取结;有些出家众和在家众严守戒律,迷信到习惯成性,而演变成戒禁取结;至于我们所误解的某些事情,一直延续到今天,都还依然迷信着,这也算是戒禁取结。
请容许我再提出一个第三种戒禁取结的例子:被刻划在寺院墙上的四恶道——地狱、畜生、饿鬼(peta)和阿修罗(asura)。我们被教导而相信临终时才可能坠恶道,却从来没人说我们天天坠恶道,这种恶道比寺院墙上的恶道更真实、更重要,千万别掉入!如果你现在不坠恶道,死后必定不会坠恶道。这个道理从来没人教过,所以,人未理解四恶道的核心和真正意义。
佛陀不是个唯物论者,他不会以身为准则,以致于说地狱是一个用铜锅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为准则。
现在我们想想“四恶道”是什么意思?
…
《一问一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