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問一智慧▪P5

  ..續本文上一頁非常感興趣,現在的我們對“佛陀止息了業”也要特別關注。

  [譯注一]依經集注(Suttanipata Atthakatha)所說,博學的婆羅門波婆梨(Bavari)聽到佛陀的名聲,派十六位上首弟子到佛陀那兒求法,他們到達後就各各發問,佛陀則一一爲他們解答,全部問答內容即經集第五章彼岸道品(Parayana-vagga)。如其中有位阿耆多便問佛陀:“河流到處流,什麼能防禦河流?什麼能遮止河流?”佛陀回答:“世界一切的瀑流,念是它們的防禦,我說諸流的防護,當以智慧來遮止。”後來他們都成爲佛陀的弟子。

  (22)“佛陀每天安住怎樣的心境中?”

  佛陀會談到自己:“如來住于空性殿堂(sunnata-vihara)(泰本巴利藏第14冊,226頁)。這裏的“殿堂”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種住處,就是心境,“空性殿堂”是一種當下空掉“我”、“我所有”的心境。佛陀這樣對自己說:“如來安住于空性殿堂,每天都有無上的喜悅。”安住“空性殿堂”,就是安住于面對一切事物時都能空掉“自我”的感覺。

  (23)“爲什麼會認爲一切皆空?這個世界、每個世界都是“空”的嗎?”

  其他宗教的信徒將會問你這個問題:“爲什麼你要說這個充滿著心、物及各種産品的世界是“空”的呢?”因爲它們不是“我”、也非“我所有”,亦即心、物及各種産品都沒有實體可被執著爲“我”、“我所有”。佛陀強調一切皆空,除了指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覺之外,沒有其他意思。爲什麼稱有這種知覺的心爲“空心”呢?

  有段經文說:“貪、瞋、癡空就是真實的空,心空掉貪、瞋、癡,便是“空心”(無窒礙、無拘束、解脫自在)”(泰本巴利藏第30冊,551頁)。

  不論用什麼方法或手段,心空掉貪、瞋、癡時,就可以說是“空心”。這裏所指的不是什麼都不做的“空心”,例如人熟睡時,心也是“空”的,那情況像是一種真空狀態,但若不去行動、不用心作事,就不是在修行佛法的“空”。“空心”並不屬于這類“空”。

  假如我們用功修行某種法門,直到心空掉貪、瞋、癡,即使只是一刹那,就可稱爲“空心”,這種“空心”可以漸次增進,直到“畢竟空”。阿羅漢(arahant)完全處于“空”,次等聖人常常處于“空”,而凡夫偶爾也能處于“空”。

  不論何時,只要心空掉貪、瞋、癡,當下就沒有“自我”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空心”。

  (24)“什麼是畢竟空?”

  “畢竟空”稱爲涅槃(nibbana),徹底地空掉“自我”的狀態就是涅槃,這個可以用一句格言來說明:“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泰本巴利藏第31冊,632頁)。它是一種超越種種假相、獨一無二的智見,見到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我們就能超越種種的假相。

  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或至高無上的“空”是涅槃。請記住:究竟圓滿的空性——涅槃。

  (25)“什麼是涅槃?”

  假如你遇見一個人,他堅持提出這個問題,你可回答:“涅槃是不死的“界”(元素)。”經典說涅槃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會死亡,但只有這個不會死亡,因它是貪空、瞋空、癡空(貪欲滅盡、瞋恚滅盡)。當癡空了,就沒有“自我”,也不會執爲“自我”,因此就“不死”。因爲涅槃是死亡止息之處,而被稱爲不死的“界”(元素),這不死的“界”(元素)是死亡止息之處。

  (26)“我們談到人滿足于涅槃,所謂“滿足”是什麼?”

  我們佛教徒教導人不應該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滿意這個,不滿意那個,但是所謂的“滿足于涅槃”又是什麼呢?于涅槃感到“滿足”叫作“法欲”(Dhamma-raga)、“法喜”(Dhamma-nandi)。各位聽到巴利語把“欲”(raga)和“法“(Dhamma)放在一起,也許有些驚訝。但我們必須了解,“法欲”中的“欲”不是那種對色、聲、香、味、觸等刺激的欲望,它比起一般凡夫在感官上的滿足更爲滿足。但在這裏,是指對不死、涅槃——空性的滿足。

  現在我們懼怕並痛恨涅槃,不想去接近它,一聽到它就搖頭,因此不曾體驗法喜、法欲或涅槃喜、涅槃欲,我們的欲望全指向官能性的色、聲、香、味、觸。如我們對涅槃的滿足相當于對色、聲、香、味、觸的滿足,那就算是很平衡了,而後爲超越痛苦所作的修行,將很容易進展。佛陀在這方面使用“法欲”和“法喜”這二個字(泰本巴利藏第23冊,439頁)。

  (27)這裏必定要提出一個問題:

  “涅槃是在死後才能證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證得?”

  寺院講堂的教師或講者只談到死後才得涅槃,然而在叁藏教典裏,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種說法。涅槃另外有如下的說法:一是“現證涅槃”(行者親自體證的涅槃sanditthika-nibbana),一是“現法涅槃(此時此地的涅槃)。在四色界定(rupa-jhana)和四無色界定(arupa-jhana)中,所經驗到充滿喜悅的意識狀態,就是“現證涅槃”或“現法涅槃”。但現在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情況是獲得涅槃前的體驗,它們擁有涅槃的滋味,但是仍不同于真正的涅槃。因爲那種狀況是不圓滿、不究竟的,它們被稱爲“現證涅槃”和“現法涅槃”(泰本巴利藏第23冊,475頁)。

  還有比這些更好的說法,在一次場合裏,佛陀描述了貪、瞋、癡的止息,那就是“直接體證(sanditthikam),當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am),請大家一起來看(ehipassikam),向內觀照(opanayikam),智者親自體證,”這些措辭意味著一個活生生的人,他能明了、感覺、體味到涅槃,而且可以呼朋喚友同來欣賞。如此清楚地顯示他還沒有死,而他的內心卻已知道涅槃的滋味。

  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無取著般涅槃”(anupada-parinibbana),它是現生自證的,“般涅槃”是根除痛苦和煩惱(泰本巴利藏第32冊,75頁),而五蘊不會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說肉體不需要死亡。

  現在把“涅槃”定義成“清涼”,也就是沒有熱惱、痛苦。因此我想請各位思惟我們泰國祖先的智慧,他們說:“涅槃是死亡前的死亡(Nibbana is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句格言,但它是鄉下農民常說的一句話,他們說:

  死屍中見美色

  施舍中見善行

  真誠中見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見涅槃

  身爲子孫我們,比祖先更聰明或更愚笨呢?請慎重思惟這句格言:“涅槃是(肉體)死亡前的(我執)死亡”,肉體不必死,但是我執必定要消除,這稱爲“涅槃”。能了解它的人,就能得到無上及不可言喻的悅樂,這是另一種樂,而他依然繼續活著。

  (28)爲了讓各位更清楚了解涅槃,我們應想想這個問題:

  “低等動物能證得涅槃嗎?”

  佛陀用“般涅槃”(parinibbayati)”、“已般涅槃”(parinibbuto)這二個字,談到動物經訓練直到野性消除(泰本巴利藏第13冊,176頁)。一條狗、一只大象、一匹馬或任何動物,若被訓養和好好訓練之後,不再難以駕禦,我們可以用“已般涅槃”這個字。同樣的字,也可以用在阿羅漢(arahant)或煩惱止息的人身上,這二個字適用于完全熄滅叁毒火——完全冷靜的人。佛世時所用的巴利文裏,“般涅槃”這個字也可以這麼用:當引用于人類時,指的是煩惱的止息或阿羅漢境界;引用于低等動物時,指的是野性消除;引用于火時,指的是余燼熄滅“冷卻。飯或粥煮好後,裝入碗裏冷卻,也用“般涅槃”這個字。

  “般涅槃”是個很平常的字,日常生活中人們用它表示熱的東西變冷了,不傷人了。動物也可以得到涅槃,我們別不如動物,也不應該把涅槃轉交到死後,而應當從涅槃中得到利益,否則把佛陀最有價值的東西變成廢物,那真是愚蠢至極啊!

  讓我們以它的衍生字“已般涅槃”(parinibbuto),重新研讀“涅槃”(nibbana)、“般涅槃”(parinibbana),這樣將會激起我們去接觸涅槃的勇氣與毅力,而不會像目前一樣,一聽到涅槃就想睡覺、就害怕,或只是感到無聊而立刻退縮。

  我要邀請各位男女青年朋友們多關心“涅槃”這個字。涅槃就是消除一切毒害,甚至男女情欲也要消除,就像是動物被訓練到危險的野性消除一樣,那是完全的清涼。讓我們成爲完全冷靜的人,沒有任何事可以惹火我們,燒惱我們,不要再無知地製造熱惱,就能獲行涅槃。由“現證涅槃”或“現法涅槃”做起,我們就能夠逐漸達到真實涅槃的境界。

  (29)“什麼是人的至善?”

  有次佛陀說:“諸佛說:“涅槃是無上的法””,“無上的法”意指“人性的終極、最高的善。”倫理學的國際用語中,以拉丁文summum bonum—— 至善,表示人類今生所能到達最好、最高的境界。學佛的人一致認爲如果佛教有所謂“至善”的話,那一定是涅槃了。所以外國人問佛教的“至善”是什麼,你應該回答:“諸佛說:“涅槃是無上的法”。”

  (30)下一個問題是:

  “現在世間是否有阿羅漢?”

  這點可以引用佛陀的話回答,佛陀在入滅當天說道:“如果所有比丘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泰本巴利藏第10冊,167頁)。

  若有人對現今是否有阿羅漢起疑或興問,不要只回答“有”或“沒有”,這是嚴重的錯誤。你必須引佛陀的話回答:“如果比丘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

  這裏留下一個問題:“什麼是正道的生活?”

  正道的生活聽起來似乎非常容易,其實它有獨特的含義,…

《一問一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