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问一智慧▪P5

  ..续本文上一页非常感兴趣,现在的我们对“佛陀止息了业”也要特别关注。

  [译注一]依经集注(Suttanipata Atthakatha)所说,博学的婆罗门波婆梨(Bavari)听到佛陀的名声,派十六位上首弟子到佛陀那儿求法,他们到达后就各各发问,佛陀则一一为他们解答,全部问答内容即经集第五章彼岸道品(Parayana-vagga)。如其中有位阿耆多便问佛陀:“河流到处流,什么能防御河流?什么能遮止河流?”佛陀回答:“世界一切的瀑流,念是它们的防御,我说诸流的防护,当以智慧来遮止。”后来他们都成为佛陀的弟子。

  (22)“佛陀每天安住怎样的心境中?”

  佛陀会谈到自己:“如来住于空性殿堂(sunnata-vihara)(泰本巴利藏第14册,226页)。这里的“殿堂”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种住处,就是心境,“空性殿堂”是一种当下空掉“我”、“我所有”的心境。佛陀这样对自己说:“如来安住于空性殿堂,每天都有无上的喜悦。”安住“空性殿堂”,就是安住于面对一切事物时都能空掉“自我”的感觉。

  (23)“为什么会认为一切皆空?这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空”的吗?”

  其他宗教的信徒将会问你这个问题:“为什么你要说这个充满着心、物及各种产品的世界是“空”的呢?”因为它们不是“我”、也非“我所有”,亦即心、物及各种产品都没有实体可被执着为“我”、“我所有”。佛陀强调一切皆空,除了指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之外,没有其他意思。为什么称有这种知觉的心为“空心”呢?

  有段经文说:“贪、瞋、痴空就是真实的空,心空掉贪、瞋、痴,便是“空心”(无窒碍、无拘束、解脱自在)”(泰本巴利藏第30册,551页)。

  不论用什么方法或手段,心空掉贪、瞋、痴时,就可以说是“空心”。这里所指的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空心”,例如人熟睡时,心也是“空”的,那情况像是一种真空状态,但若不去行动、不用心作事,就不是在修行佛法的“空”。“空心”并不属于这类“空”。

  假如我们用功修行某种法门,直到心空掉贪、瞋、痴,即使只是一刹那,就可称为“空心”,这种“空心”可以渐次增进,直到“毕竟空”。阿罗汉(arahant)完全处于“空”,次等圣人常常处于“空”,而凡夫偶尔也能处于“空”。

  不论何时,只要心空掉贪、瞋、痴,当下就没有“自我”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空心”。

  (24)“什么是毕竟空?”

  “毕竟空”称为涅槃(nibbana),彻底地空掉“自我”的状态就是涅槃,这个可以用一句格言来说明:“涅槃是至高无上的“空””(泰本巴利藏第31册,632页)。它是一种超越种种假相、独一无二的智见,见到涅槃是至高无上的“空”,我们就能超越种种的假相。

  涅槃是至高无上的“空”,或至高无上的“空”是涅槃。请记住:究竟圆满的空性——涅槃。

  (25)“什么是涅槃?”

  假如你遇见一个人,他坚持提出这个问题,你可回答:“涅槃是不死的“界”(元素)。”经典说涅槃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会死亡,但只有这个不会死亡,因它是贪空、瞋空、痴空(贪欲灭尽、瞋恚灭尽)。当痴空了,就没有“自我”,也不会执为“自我”,因此就“不死”。因为涅槃是死亡止息之处,而被称为不死的“界”(元素),这不死的“界”(元素)是死亡止息之处。

  (26)“我们谈到人满足于涅槃,所谓“满足”是什么?”

  我们佛教徒教导人不应该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满意这个,不满意那个,但是所谓的“满足于涅槃”又是什么呢?于涅槃感到“满足”叫作“法欲”(Dhamma-raga)、“法喜”(Dhamma-nandi)。各位听到巴利语把“欲”(raga)和“法“(Dhamma)放在一起,也许有些惊讶。但我们必须了解,“法欲”中的“欲”不是那种对色、声、香、味、触等刺激的欲望,它比起一般凡夫在感官上的满足更为满足。但在这里,是指对不死、涅槃——空性的满足。

  现在我们惧怕并痛恨涅槃,不想去接近它,一听到它就摇头,因此不曾体验法喜、法欲或涅槃喜、涅槃欲,我们的欲望全指向官能性的色、声、香、味、触。如我们对涅槃的满足相当于对色、声、香、味、触的满足,那就算是很平衡了,而后为超越痛苦所作的修行,将很容易进展。佛陀在这方面使用“法欲”和“法喜”这二个字(泰本巴利藏第23册,439页)。

  (27)这里必定要提出一个问题:

  “涅槃是在死后才能证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证得?”

  寺院讲堂的教师或讲者只谈到死后才得涅槃,然而在三藏教典里,我们并没有发现这种说法。涅槃另外有如下的说法:一是“现证涅槃”(行者亲自体证的涅槃sanditthika-nibbana),一是“现法涅槃(此时此地的涅槃)。在四色界定(rupa-jhana)和四无色界定(arupa-jhana)中,所经验到充满喜悦的意识状态,就是“现证涅槃”或“现法涅槃”。但现在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情况是获得涅槃前的体验,它们拥有涅槃的滋味,但是仍不同于真正的涅槃。因为那种状况是不圆满、不究竟的,它们被称为“现证涅槃”和“现法涅槃”(泰本巴利藏第23册,475页)。

  还有比这些更好的说法,在一次场合里,佛陀描述了贪、瞋、痴的止息,那就是“直接体证(sanditthikam),当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am),请大家一起来看(ehipassikam),向内观照(opanayikam),智者亲自体证,”这些措辞意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能明了、感觉、体味到涅槃,而且可以呼朋唤友同来欣赏。如此清楚地显示他还没有死,而他的内心却已知道涅槃的滋味。

  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无取着般涅槃”(anupada-parinibbana),它是现生自证的,“般涅槃”是根除痛苦和烦恼(泰本巴利藏第32册,75页),而五蕴不会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说肉体不需要死亡。

  现在把“涅槃”定义成“清凉”,也就是没有热恼、痛苦。因此我想请各位思惟我们泰国祖先的智慧,他们说:“涅槃是死亡前的死亡(Nibbana is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这句格言,但它是乡下农民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说:

  死尸中见美色

  施舍中见善行

  真诚中见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见涅槃

  身为子孙我们,比祖先更聪明或更愚笨呢?请慎重思惟这句格言:“涅槃是(肉体)死亡前的(我执)死亡”,肉体不必死,但是我执必定要消除,这称为“涅槃”。能了解它的人,就能得到无上及不可言喻的悦乐,这是另一种乐,而他依然继续活着。

  (28)为了让各位更清楚了解涅槃,我们应想想这个问题:

  “低等动物能证得涅槃吗?”

  佛陀用“般涅槃”(parinibbayati)”、“已般涅槃”(parinibbuto)这二个字,谈到动物经训练直到野性消除(泰本巴利藏第13册,176页)。一条狗、一只大象、一匹马或任何动物,若被训养和好好训练之后,不再难以驾御,我们可以用“已般涅槃”这个字。同样的字,也可以用在阿罗汉(arahant)或烦恼止息的人身上,这二个字适用于完全熄灭三毒火——完全冷静的人。佛世时所用的巴利文里,“般涅槃”这个字也可以这么用:当引用于人类时,指的是烦恼的止息或阿罗汉境界;引用于低等动物时,指的是野性消除;引用于火时,指的是余烬熄灭“冷却。饭或粥煮好后,装入碗里冷却,也用“般涅槃”这个字。

  “般涅槃”是个很平常的字,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它表示热的东西变冷了,不伤人了。动物也可以得到涅槃,我们别不如动物,也不应该把涅槃转交到死后,而应当从涅槃中得到利益,否则把佛陀最有价值的东西变成废物,那真是愚蠢至极啊!

  让我们以它的衍生字“已般涅槃”(parinibbuto),重新研读“涅槃”(nibbana)、“般涅槃”(parinibbana),这样将会激起我们去接触涅槃的勇气与毅力,而不会像目前一样,一听到涅槃就想睡觉、就害怕,或只是感到无聊而立刻退缩。

  我要邀请各位男女青年朋友们多关心“涅槃”这个字。涅槃就是消除一切毒害,甚至男女情欲也要消除,就像是动物被训练到危险的野性消除一样,那是完全的清凉。让我们成为完全冷静的人,没有任何事可以惹火我们,烧恼我们,不要再无知地制造热恼,就能获行涅槃。由“现证涅槃”或“现法涅槃”做起,我们就能够逐渐达到真实涅槃的境界。

  (29)“什么是人的至善?”

  有次佛陀说:“诸佛说:“涅槃是无上的法””,“无上的法”意指“人性的终极、最高的善。”伦理学的国际用语中,以拉丁文summum bonum—— 至善,表示人类今生所能到达最好、最高的境界。学佛的人一致认为如果佛教有所谓“至善”的话,那一定是涅槃了。所以外国人问佛教的“至善”是什么,你应该回答:“诸佛说:“涅槃是无上的法”。”

  (30)下一个问题是:

  “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这点可以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佛陀在入灭当天说道:“如果所有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泰本巴利藏第10册,167页)。

  若有人对现今是否有阿罗汉起疑或兴问,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这是严重的错误。你必须引佛陀的话回答:“如果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这里留下一个问题:“什么是正道的生活?”

  正道的生活听起来似乎非常容易,其实它有独特的含义,…

《一问一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