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就是已控製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國人問你修行的問題,就這樣回答他。
(5)假設外國人或他教教徒問你:
“可以去哪兒學習?可以到哪兒研究?”
我們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在這結合心、想[譯注一]的六尺之軀內學習”(泰本巴利藏第21冊,62頁),也就是在這結合“心”、“想”的身體中學習。這六尺之軀要隨著“心”、“想”活動才成爲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認知,“想”存在就能醒覺。
如來(Tathagata)曾開示世間(world)[譯注二]、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當他說到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于結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就在這兒學習,而不是在學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學習,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學校建在心裏,把大學設在身中,而後去學習、研究、分析、探索,去發現世間的實相:世間如何生起?世間如何引生痛苦?什麼是世間的滅盡?怎樣的修行道路能讓世間滅盡?這就是所謂的“四聖谛”。其中,佛陀有時用“世間”(world)這個字,有時用“苦”(dukkha)這個字。
“世間”或“苦”是什麼?“集”——苦的起因是什麼?“滅”——不苦,什麼是沒有動亂的世間?“道”——如何修行?這一切都得從身體中發現,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書本、傳聞、文字等地方發現它,那是虛幻不實的。相反的,一旦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中尋找、發現到它,那才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若被問及在那兒學習,應說:“就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中學習”。
[譯注一]依照佛使尊者著,曦比丘等譯《人類手冊》第五章<五蘊>:““想”是一種自覺,有如在醒覺中的感覺,稱爲有著良好的記憶和有覺知,不會有迷醉入睡的情形。“想”是一種在覺知中去認識“什麼是什麼”,“想”有著良好的覺醒使我們不迷醉、不昏沈。”
[譯注二]“世間”依本節第叁段,通“苦”之意。
(6)接下來,也許有人想更了解佛法而問我們:
“可以用什麼比喻“法”?”
佛陀說:““法”可比喻爲筏”,他用“筏”這個字是因爲當時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這個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爲它提醒我們,不應該去黏著“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爲我是老師、學者或是哲學家。如果忘記“法”只是筏,將會引生以上的危機。
“法”是筏,是載我們渡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並且上了陸,我們就不可能還愚蠢地背著筏。這在教導我們要以正確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執著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處,我們就會用它互相誇耀、爭執,有時或許還用它來競賽呢!這一切毫無是處,只是徒然耗損精力罷了!“法”如筏,它應該被正確地應用于渡過河流。
“法”比喻爲筏,“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不應該以它爲唇槍舌劍而相互傷害;不可執著它,甚至已到岸、登陸了,還背著筏,不願與它分手。“法”比喻爲筏,還意味著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樣可以應用它。
(7)假設我們補充問:
“在家人應該學習什麼?”
我們不必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沒人會阻止他。但如果依據佛陀所教的回答,我們必須說:“在家人應該學習所有如來(Tathagate)宣說有關“空”(Sunnata)的教示(suttantas)”。“素旦答”(suttanta)是佛陀所有教誨的核心,是經系統化且完整、妥善地結集而成,這就稱爲“素旦答”。
sutta指的是經典,anta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旦答”(suttanta)是完整又系統化,將最精華的部分結集而成的經典。它就像“吠檀多”(vedanta)這個字,“吠陀”(Veda)的意思是知識,“吠檀多”是知識中的精華,是將知識作最完整而有系統化的結集。
請記住“素旦答”這個字!所有“素旦答”都是如來所說,是如來所教,而且都與“空”相應。關于這點,有人問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獲得永恒安樂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旦答”是如來所說,與“空”相應,義理奧妙深遠,超越世間。”這句話的重點在于“與空相應”。
“空”(sunnata)這個字,你聽起來也許會覺得有些奇怪,但先不要退縮[譯注一],因爲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請注意聽:“空”字或可譯爲“空無一物”,它有好幾個用法與意義,佛陀所說的“空”,不是指什麼東西都沒有的“物質空”。這裏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爲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許會多到充塞整個世界,但佛陀說它們是“空”或“空性”,因爲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說一次,這些都是爲了教我們不要去執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應該學習佛陀所說“空”的教示。一般說來,普通的人都誤解“空”,以爲它對在家人而言是太過高遠的理論,究其原因,是因他們沒有聽聞過佛陀對“空”的教示。所以請好好記在心裏,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須學習“空”、理解“空”、踐行“空”[譯注二]。
佛陀開示過這句話:“在家人應該學習與“空”相應的事”(泰本巴利藏19冊,512頁),期望你們不要再害怕“空”或與“空”關的事。
請跨出你的腳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詳盡地解釋“空”,那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在此,我們只討論它的核心及實質,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覺——空性,這樣就足夠了。心若沒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覺,這心就是“空”的,“世間空”就是這個意思。
[譯注一]泰國佛教界對“空”誤解極深,說到“空”都無法理解。泰國的高僧從來多談苦、無常、無我,少談到“空”,直到佛使比丘發現經典多說“空”,佛陀甚至說:“ 一切教誨不與“空”相應,則非佛說。”佛使尊者四十多歲就開始宣說“空”是佛陀最高的教誨,當時 一般人以爲他瘋了,或有人以爲他不過是位“佛教學者”,只會說不會做。直到今日泰國佛教談及“空”的著作,還是多爲佛使尊者所撰,少部份弘揚空理的人,也多是曾在其門下修學的法師。
[譯注二]泰國在家人以爲“空”高深莫測,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甚至說:““空”是出家人的事。”
(8)現在,假設我們被問到佛教最殊勝的字:
“什麼是“不死之法”?”
“阿馬答”(amata)的意思是“不死”,“阿馬答達磨”(amatadhamma)則爲“不死之法”。那是什麼呢?有次佛陀說“貪、瞋、癡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內心一生起貪、瞋、癡,就是“有死之境”(mortai state)就痛苦,有“自我”就會有生、老、病、死苦。當貪、瞋、癡止息,不再因感覺有“我”而起惑,就不會死亡,因爲沒有了“我”,那有什麼將會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求不死之境——不死之法,就必須尋求貪、瞋、癡止息的境界。這是佛陀所教導的“不死之法”,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佛陀最究竟、無上的教誡。其他的“不死”(undying)與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說,無上的“不死之法”是貪、瞋、癡的止息。
最高、最深奧的“法”,有各種名稱,假使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間與死亡的法稱爲什麼?”佛陀稱它爲“空相應法”(sunnatappatisamyutta)或“空”(sunnata),“空相應法”至高至深,它能超越世間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那麼,
“後期革新的”法“是什麼呢?”
佛陀說:“詩人、學者所作的詩偈或論文,縱使辭藻華麗、音韻和諧,若脫離“空”的軌道,就與“空”不相應。”(泰本巴利藏第22冊,132頁),請記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脫離“空”的軌道、與“空”不相應,這就是指後期弟子革新的說法,不是如來的說法,它是劣等的。
如來的說法必定與“空”相應,若是後期佛弟子革新的說法,就與“空”不相應,脫離“空”的軌道。如果我們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無上的法,除透過“空相應法”或“空”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10)假使有外國人問你:
“根據巴利經典所載,佛陀最常強調的教示是什麼?”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話回答:“五蘊(khandha)無常、無我(anatta)”,每個個體都是由五種積聚——五蘊組成。身的積聚稱爲“色”(rupa),樂、苦等感受的積聚稱爲“受”(vedana),記憶與醒覺稱爲“想”(sann),造作思考稱爲“行”(sankhara),能透過六根而認知稱爲“識”(vinnana)。如此而已,色、受、想、行、識被稱爲五聚或五蘊。
五蘊無常、無我,這是在所有教義中,佛陀最常強調的部分。五蘊無常,因它們持續地流動、變遷著;五蘊無我,因它們始終遷流變化 ,任何人都不能將它們執取爲“我”或“我所有”。
我再歸納一次,請各位把這主題的要點銘記在心:佛陀最常強調——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而且沒有任何一物可以當作是“我”、“我所有”。
(11)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
“佛陀教我們應該相信誰?”
假如有人問你這個問題,那麼你可在以噶拉瑪經(Kalama Sutta)裏找到佛陀所說的答案——要相信親自所“看清楚”的是什麼[譯注一]。現在我們有必要了解“看清楚”的意義,“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論、不需思索、不需假設,如同我們將眼前的物體看清楚一樣,只要這樣做,就有效果了,這就是“看清楚…
《一問一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