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5)假设外国人或他教教徒问你:
“可以去哪儿学习?可以到哪儿研究?”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译注一]的六尺之躯内学习”(泰本巴利藏第21册,62页),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Tathagata)曾开示世间(world)[译注二]、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后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世间如何生起?世间如何引生痛苦?什么是世间的灭尽?怎样的修行道路能让世间灭尽?这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其中,佛陀有时用“世间”(world)这个字,有时用“苦”(dukkha)这个字。
“世间”或“苦”是什么?“集”——苦的起因是什么?“灭”——不苦,什么是没有动乱的世间?“道”——如何修行?这一切都得从身体中发现,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书本、传闻、文字等地方发现它,那是虚幻不实的。相反的,一旦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寻找、发现到它,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若被问及在那儿学习,应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学习”。
[译注一]依照佛使尊者著,曦比丘等译《人类手册》第五章<五蕴>:““想”是一种自觉,有如在醒觉中的感觉,称为有着良好的记忆和有觉知,不会有迷醉入睡的情形。“想”是一种在觉知中去认识“什么是什么”,“想”有着良好的觉醒使我们不迷醉、不昏沉。”
[译注二]“世间”依本节第三段,通“苦”之意。
(6)接下来,也许有人想更了解佛法而问我们:
“可以用什么比喻“法”?”
佛陀说:““法”可比喻为筏”,他用“筏”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提醒我们,不应该去黏著“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为我是老师、学者或是哲学家。如果忘记“法”只是筏,将会引生以上的危机。
“法”是筏,是载我们渡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并且上了陆,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这在教导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执着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处,我们就会用它互相夸耀、争执,有时或许还用它来竞赛呢!这一切毫无是处,只是徒然耗损精力罢了!“法”如筏,它应该被正确地应用于渡过河流。
“法”比喻为筏,“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不可执着它,甚至已到岸、登陆了,还背着筏,不愿与它分手。“法”比喻为筏,还意味着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可以应用它。
(7)假设我们补充问:
“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
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人会阻止他。但如果依据佛陀所教的回答,我们必须说:“在家人应该学习所有如来(Tathagate)宣说有关“空”(Sunnata)的教示(suttantas)”。“素旦答”(suttanta)是佛陀所有教诲的核心,是经系统化且完整、妥善地结集而成,这就称为“素旦答”。
sutta指的是经典,anta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旦答”(suttanta)是完整又系统化,将最精华的部分结集而成的经典。它就像“吠檀多”(vedanta)这个字,“吠陀”(Veda)的意思是知识,“吠檀多”是知识中的精华,是将知识作最完整而有系统化的结集。
请记住“素旦答”这个字!所有“素旦答”都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教,而且都与“空”相应。关于这点,有人问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获得永恒安乐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旦答”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奥妙深远,超越世间。”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与空相应”。
“空”(sunnata)这个字,你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奇怪,但先不要退缩[译注一],因为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请注意听:“空”字或可译为“空无一物”,它有好几个用法与意义,佛陀所说的“空”,不是指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物质空”。这里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许会多到充塞整个世界,但佛陀说它们是“空”或“空性”,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说一次,这些都是为了教我们不要去执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应该学习佛陀所说“空”的教示。一般说来,普通的人都误解“空”,以为它对在家人而言是太过高远的理论,究其原因,是因他们没有听闻过佛陀对“空”的教示。所以请好好记在心里,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须学习“空”、理解“空”、践行“空”[译注二]。
佛陀开示过这句话:“在家人应该学习与“空”相应的事”(泰本巴利藏19册,512页),期望你们不要再害怕“空”或与“空”关的事。
请跨出你的脚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详尽地解释“空”,那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只讨论它的核心及实质,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空性,这样就足够了。心若没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觉,这心就是“空”的,“世间空”就是这个意思。
[译注一]泰国佛教界对“空”误解极深,说到“空”都无法理解。泰国的高僧从来多谈苦、无常、无我,少谈到“空”,直到佛使比丘发现经典多说“空”,佛陀甚至说:“ 一切教诲不与“空”相应,则非佛说。”佛使尊者四十多岁就开始宣说“空”是佛陀最高的教诲,当时 一般人以为他疯了,或有人以为他不过是位“佛教学者”,只会说不会做。直到今日泰国佛教谈及“空”的著作,还是多为佛使尊者所撰,少部份弘扬空理的人,也多是曾在其门下修学的法师。
[译注二]泰国在家人以为“空”高深莫测,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甚至说:““空”是出家人的事。”
(8)现在,假设我们被问到佛教最殊胜的字:
“什么是“不死之法”?”
“阿马答”(amata)的意思是“不死”,“阿马答达磨”(amatadhamma)则为“不死之法”。那是什么呢?有次佛陀说“贪、瞋、痴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内心一生起贪、瞋、痴,就是“有死之境”(mortai state)就痛苦,有“自我”就会有生、老、病、死苦。当贪、瞋、痴止息,不再因感觉有“我”而起惑,就不会死亡,因为没有了“我”,那有什么将会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求不死之境——不死之法,就必须寻求贪、瞋、痴止息的境界。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不死之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佛陀最究竟、无上的教诫。其他的“不死”(undying)与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说,无上的“不死之法”是贪、瞋、痴的止息。
最高、最深奥的“法”,有各种名称,假使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间与死亡的法称为什么?”佛陀称它为“空相应法”(sunnatappatisamyutta)或“空”(sunnata),“空相应法”至高至深,它能超越世间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那么,
“后期革新的”法“是什么呢?”
佛陀说:“诗人、学者所作的诗偈或论文,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就与“空”不相应。”(泰本巴利藏第22册,132页),请记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脱离“空”的轨道、与“空”不相应,这就是指后期弟子革新的说法,不是如来的说法,它是劣等的。
如来的说法必定与“空”相应,若是后期佛弟子革新的说法,就与“空”不相应,脱离“空”的轨道。如果我们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无上的法,除透过“空相应法”或“空”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10)假使有外国人问你:
“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五蕴(khandha)无常、无我(anatta)”,每个个体都是由五种积聚——五蕴组成。身的积聚称为“色”(rupa),乐、苦等感受的积聚称为“受”(vedana),记忆与醒觉称为“想”(sann),造作思考称为“行”(sankhara),能透过六根而认知称为“识”(vinnana)。如此而已,色、受、想、行、识被称为五聚或五蕴。
五蕴无常、无我,这是在所有教义中,佛陀最常强调的部分。五蕴无常,因它们持续地流动、变迁着;五蕴无我,因它们始终迁流变化 ,任何人都不能将它们执取为“我”或“我所有”。
我再归纳一次,请各位把这主题的要点铭记在心:佛陀最常强调——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任何一物可以当作是“我”、“我所有”。
(11)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
“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假如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么你可在以噶拉玛经(Kalama Sutta)里找到佛陀所说的答案——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译注一]。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看清楚”的意义,“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论、不需思索、不需假设,如同我们将眼前的物体看清楚一样,只要这样做,就有效果了,这就是“看清楚…
《一问一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