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问一智慧▪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定义,它不需要依靠任何理由或想像。

  佛教教导我们除非已亲自“看清楚”,否则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可以由下面的问题知道这个定义,为什么不要相信三藏经典(Tipitaka)、不要相信导师、不要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要相信常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这是帮助我们建立正见的原则,因为所有盲目的相信是迷信,例如我们翻开三藏经典,阅读了几页,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经过试验,没有经过任何评论,便相信它,那就是对三藏经典的迷信,这是佛陀所喝止的。

  “相信导师”是指盲目地相信导师的每一句话,而没有经过思考、试验,亲自去“看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相信导师”。

  以此类推,“相信逻辑推理”是指学习使用前提,或熟练地运用前提作正确的推理,并且从这前提推论出结论。但这还是不够的,也不可倚赖这类的推论。

  请听清楚这一点:以上的说法不是禁止我们去阅读三藏经典,去向导师求教,去听研究报告和传说,或去运用逻辑的推理。它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会阅读、会听,但不要轻易接受以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讯息,除非我们已深入地探讨、思惟它,而有所领悟,直到亲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为止。

  举例来说,佛陀教导贪、瞋、痴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假如我们自己不熟悉贪、瞋、痴,就不能相信这个说法,如果我们相信,那就是迷信。但是当我们亲自体验贪、瞋、痴是怎么一回事——当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会像被火烧灼一样痛苦,这就是所谓亲自“看清楚”的“相信”。

  在三藏经典中,不论佛陀教导什么,当读到或听到时,我们必须要研究、思考,直到“看清楚”为止。假如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就势必会重新回到推论,如果这样,则不妨暂时放下,先相信和践行已“看清楚”的部份,那就足够了。不必害怕,逐渐地,我们就会愈来愈相信,且愈看愈清楚,这是佛陀所说非常盛行的噶拉玛经教法。

  如果你需要对外国人演讲,请务必正确地解释“不要相信”这句话,假如你解释错误,就是冒犯了佛陀。不可相信三藏经典,不可相信他是导师,不可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可相信逻辑,隐藏其中的深义,我们必须去发现它。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坚定而明确地喝止,甚至纵使是如来所说的也不要相信,必须经过思考、试验,直到“看清楚”时,我们才可相信。立即相信就是迷信,“看清楚”后再相信才是正信,这是佛教徒的“相信”。不要愚蠢地相信人、经典、推测或推论,而是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正信,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也要这样相信。

  [译注一]在噶拉玛经(Kalama Sutta)里佛陀说:“不可因为口口相传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广远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引经据典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

  (12)我们以另一个角度来看:

  “怎样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别?”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这个重点,将会在凡夫和真正佛弟子[译注一]的心境有别方面,给我们一些看法。凡夫是指从来没有成为完全的佛弟子,且对真正的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凡夫依循父母的信仰而成为佛教徒,充其量只是符合记录与注册的“名字佛教徒”而已。这表示他一直是个凡夫。

  现在,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圣人(ariyan),就必须对身旁种种事物具足正见,那种高度的知见远超过凡夫所拥有的。佛陀幽默地说:“圣人和凡夫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泰本巴利藏第21册,547页)。例如在圣人的眼中或在圣戒里,唱歌与哭泣是同样的事,跳舞是疯子滑稽的动作 ,开怀地笑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泰本巴利藏第21册,547页)[译注二]。

  凡夫嘻嘻哈哈自得其乐唱歌、欢笑,不会觉得疲倦,但在圣戒中,唱歌被视同哭泣。假如我们见到一个人声嘶力竭地唱歌、喊叫,在圣人的眼中看起来不仅与哭泣相同,它与哭泣更是出自相同的情绪。

  至于跳舞,更是疯子的行为。当我们起舞时,如果稍加留意,我们必定至少有百分之十五[译注三]的疯狂,否则就不会去做它,但我们不会以为那是疯子的行为,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快乐的事。

  有些人喜欢笑[译注四],笑是快乐的,即使没有理由或适当时机,人还是常常笑。但在圣戒中,笑被认为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所以假如我们能笑得少一点,将会是一件好事,若完全不笑,那就更好了。

  这例证显示圣戒不同于凡夫的习俗,依照凡夫的习俗,唱歌、跳舞、欢笑,没什么大不了,且稀松平常;而在圣戒里,则被视为可怜的行为,且与前面的评断相同。有这种观点的人,心境是高超的。

  佛陀并没有禁止我们去做上述的事情,只是要我们认识到行为的表现方式有高或低的层次,因此不需去做不必要的事。当我们还不是圣人时,可能会想要尝试较低的行为方式,但假如真的去尝试,我们将会明了:它偶尔使人快乐,但是到最后,我们会厌倦它。于是,我们可以自我提升到符合圣戒的圣人境界。

  有些人不喜欢听到戒律,他们担心那会约束自己并导致痛苦。无论如何,尝试控制自己不要随着情绪走,在佛教中是个很重要的原则。调伏身心,使它们不会随着情绪走,那并不是受苦,反之,它是克服苦的方法。我们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以避免遭受自私或烦恼的压迫,安住自己的心,不许烦恼引诱我们、主宰我们。当跳舞时,注意观察有多少烦恼刺激、主宰我们,使我们在它们的控制之下,这是解脱自在吗?

  以上的讨论,多少引发我们想到应该提升自己的地位,不要永远只当凡夫,自愿加入圣人的行列,就能拥有智慧,痛苦自然少。避免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困扰,也不要做徒劳无益的事,你将获得如下的成果:从凡夫的阶层提升为真正的佛弟子,安住于圣戒之中。佛陀希望有更多人成为圣人,别永远只是凡夫俗子。

  [译注一]真正的佛弟子意指圣人。

  [译注二]四分律卷五十八:“於圣法律中,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戏笑似小儿。”(《大正藏》第22册,998页)

  [译注三]此据泰文版。

  [译注四]此处所谈的笑是指放逸的笑。

  (13)在此我们要讨论“道”,如果有人问及:

  “由修行构成的“道”中,那一条是平常道,那一条是又快又短的捷径?”

  我们可能回答:“八正道”,那就是你已经听过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称为“八正道”,它是最有条理、最有系统的平常道,由戒、定、慧三学组成,是为无法走捷径的人所设的“道”。它是正道,但在平常道的层次上修行,需要花较长的时间。

  佛陀说当我们不再执取六根(ayatana)以及与六根相关的任何一种为“自我”,那么八正道将会在当下同时生起,这是重要的、基础的法则。

  首先,我们必须记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在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例如眼根,第一是眼根本身;第二是色尘,它与眼根相接;第三是眼识(rinnana),能知道色尘与眼根接;第四是触(phassa),它是由眼识、眼根、色尘三者和合而生;第五是受(redana),它是由接触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就是这五个方面。眼根有这五个方面,耳根也有五个方面,鼻根也有五个,舌、身、意根都是如此。

  其中每一个都会导致我们失念,而执取它们为“自我”。因为我们能看到、能感觉,就会执取透过眼根而见、而知的“识”,骤然论断它必定是“自我”。同样地,我们执着眼识为“我”,执着眼触为“我”,执着苦、乐受为“我”。当优美的旋律飘进耳根,我们就执着对这旋律的知觉——耳识为“我”;当美味送到舌根,我们可能就把对味道的知觉——舌识执着为“我”。

  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一共有三十个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被执著为“我”,仅仅一天中,很容易就会产生无数次的“我”,我们一执着它,痛苦就产生了。这是错误的,也让自己沉沦在苦聚中,而无法走上修行的道路。

  无论如何,佛陀说认清一切不是“自我”而不执著,当下八正道就在我们心中,在那一刻就存在着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不执持六根当下就能生起八正道,这是佛陀认为的捷径。

  在一次讨论中,佛陀教导最快的捷径——空(泰本巴利藏第14册,523页),不要执着眼、耳、鼻、舌、身、意为“自我”,就能使八正道瞬间圆满生起。假如我们不愿意走捷径,那么我们就学戒、定、慧的八正道吧!从头开始修习,慢慢地、渐次地走,但很多时间就这样耗光了。如此我们会发现在佛教里有一条平常道,也有一条又快又短的捷径。

  (14)“佛教所说的“业”是怎么回事?”

  许多西方人写了很多谈论佛教的书,他们对讨论“业与再生”的篇章似乎很引以为傲,但他们在每本书里对这方面的解释都十分错误。那些西方人公开解释业(kamma)时,都说善业是好的,恶业是不好的,除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再也没有提到其他的了。这样的说法正与每个宗教的教义相同,但这不是佛教所教导的业。

  “再生”也是如此,他们一再强调,好像确实曾亲眼见到正是那一个相同的“主体”再生。这种主张对佛陀所说没有“人”及没有“主体”存在的教导,作了不正确的说明。即使我现在坐在这里,也没有一个“自我”会被发现,如果没有“人”存在,那有什么会去死

  什么会再生

  佛陀教导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觉察没有“主体”或“人”的存在,“生”只是一种假相。把自己的著作定名为佛书的作者们,对“业与再生”解释,通常错得很离谱!

  …

《一问一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