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內心深處,所以要能貼切地鼓勵學習者是相當困難的。雖然如此,這種鼓勵仍必須確實做到,否則學員很難有成就。沒有良師益友關心的學員,是不會比被遺忘的人或乏人照顧的嬰孩好到那兒去的。
我一直努力促使解脫自在園的同修能以關懷爲相處的主要原則,互相安慰、彼此鼓勵。我也把這些事記錄下來,如同記錄其他有意義的事一樣。總之,不論能否預見成果,我們一直嘗試用各種活動來提升自我,只希望在此居住一陣子之後,可以法喜充滿,或者至少能幫助自我。
牧怳]許已經閱讀過《佛教》雜志第四卷第叁、四期的封面裏和封底裏,尤其是法施社對解脫自在園的理想(注一),那麼我可以告訴你,我們法喜充滿。
說不定有人會說,即使我們耗盡體力、心力和能力,成果也不比一個小孩的成績好多少,然而至少我們已完成理想的幾十個百分比,也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達到百分之百。
養成推廣佛教的能力是我們最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這是由于除了推動佛教之外,已經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創造和平,所以我們要盡力協助世界締造和平。爲此,我們很樂于犧牲自己,縱使有人因誤解而惡意相向,我們也歡喜忍受。同時,如果有人從開始就能了解、贊賞我們的志業,直到達成終極目標,我們將會感到非常欣慰。
(注一)見附錄叁
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解脫自在園的其他事,讀者們或許已經知道,太過私人的事務則不便談,所以,最後我想告訴各位讀者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第一項資源是錢和人力。大家從法施社公布的帳單,就可以對解脫自在園的花費有些了解。大部分費用用于整修解脫自在園、圍鐵蒺藜、興建房屋、醫藥與交通費,其中醫藥和交通費花得相當多,有些年份較多,其他年份則較少。
把解脫自在園設立的時間和所花的經費作一對照,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事實:成立解脫自在園絕對不是浪費,單看它的成就,就可以說它的收成遠超過它的費用。當然,解脫自在園的成就,絕對不像大教堂、僧院、學院那麼具有吸引力,因爲後者是由捐款所興建的建築,是肉眼可見的。像解脫自在園這麼小的花費,泰國境內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都捐得起,只可惜有心捐獻的人對我們的計劃並不太知道或不夠了解。
第二項資源是精神上的支持。我們從那裏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呢?各位也許從前面的敘述已經知道,這種資源比金M人力更重要。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沒有朋友與其他事情持續不斷的支持著我們,這項計劃將是相當煩人的。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雜志的讀者群中,如果有人想要尋求知識,或想追蹤計劃的進度,對我們而言,將是很大的鼓勵,而對所有的讀者,我們都要深致謝忱。
第叁項也是最後一項資源是一群人。這群人勇敢地站出來,挑起重擔,即使只得到很少的幫助,或根本沒有任何支援,他們對所作的事都心安理得、從不放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此,我必須強調:捐款及提供精神支援的人,是無法親身參與執行這項計劃的。
具足以上叁種資源,本計劃才得以付諸實施。坦白說,這樣的志業,無法像其他直接支薪或給酬的工作那樣具有吸引力。我深深期盼,任何佛教徒若決定從事我們這類計劃,事先就能具足上述叁種資源,如此,這種不支薪酬而具有功德的志業,就可以付諸實行,並多少有些成就。當然,這志業並非專屬于組織的發起人,而是屬于整個國家和佛教。
最後,我要用下列幾句話把解脫自在園這十年的事務作一個總結:我們對正在進行的計劃感到滿意,不管世界局勢如何變化,我們決心無怨無悔地把責任承擔下去。
佛使‧因陀般若(Buddhadasa Indapanno)
西元一九四叁年十月二十七日
佛使比丘給弟弟法使居士的信(節錄)
「……我無法向你確定歸期,不過我已經毅然改變原來的主意,因爲我幸運地發現一些好經文,它們幫助我斷然決定:離開一度認爲適合停留的曼谷,而且這將是最後一次在曼谷修學。我希望找到一個遠離外在與內在幹擾的修行場所,讓我詳細驗證曾經學過的佛法課題,並且希望對佛法多些了解。一旦完成此願,重新厘清思緒,並找到足夠的佛法原則來證明我的研究未誤入歧途,我會把喜愛並且隨身攜帶的經典完全舍棄,不留下只字片語。屆時,我將擁有光明自由的生命,一心追求清淨、實踐真理。此刻,我不知道將會停留何處,如果我連願望中最基本的東西也無法找到,我想我會和能激勵我的人交往,譬如印度的瑜珈行者。基于這種想法,我正在找一個修行場所,好讓我短暫停留並且整理教典約五、六個月……
我現在要說一件稱得上是無價的幸運事。我認識一位朋友,不經討論,他就能分享我對生命的看法,我們對未來的志業有相同的意向,此刻,我們有相同的身分與思想,而且如果更幸運的話,我們甚至可以共同奮鬥。
我們一致認定不可能在曼谷找到清淨,誤入摻雜名位的教理學習圈內,反而使我們因禍得福,讓我們察覺到已經走錯了一步。如果沒有即刻發現這項錯誤,我們也許會像有些人所經曆到的一樣,可能還錯得更多,到時候就很難全身而退了。由于知道走錯了,我們才找到解決方法以步向正道。
打從出生到有這種感觸之前,我們一直與世浮沈,從今以後,我再也不隨波逐流了,我要遠離世俗尋求清淨,並跟隨最近才剛發現的聖人足迹而行。如果我們執意隨俗浮沈,就會離佛法真理越來越遠,即使再生千百次也追不上。現在我們再也不隨俗了,除了色身還依靠世俗之外,精神方面將盡量超越世俗,如此才能立即體會清淨。
我們也發現對親友和信徒的挂礙,會破壞安樂和清淨的追尋,而現在的我們正決心要找到這種安樂與清淨,並把它們傳達給我們關懷的人;如果時時擔心六親眷屬,也許壯志未酬身先死了。所以我們將效法佛陀,佛陀曾經自述,雖然他的父母因爲舍不得而淚流滿面,他還是出家尋找清淨(我們從沒有在巴利經典中找到任何佛陀秘密出家的說法)。做了這個決定後,我們又解開了另一個心結,希望親屬們也能接受我這項決定,縱使彼此可能無法再見面了……」
以下是佛使比丘離開曼谷前所寫的最後一封信,部分內容如下:
「目前這裏的狀況改變得非常快。厭惡偏離正道、厭惡曼谷的想法,已從一人擴展到其他人,他們的人數從二、叁到更多,我相當訝異,因爲從來沒有期望過有人會相信我並跟著我做。這些人也徹底地改變了觀念,例如:他們不怕自己的師父生氣;再者,他們也不怕讓父母失望;最後,只要能遵循通往清淨的道路,就算死也不怕了。我知道只靠以前和現在流行的法門,無法引領我們親見如來……」
另一段文裏,佛使比丘提到一個可供研究和探索佛法的地方:
「……除了考慮自己的家鄉本裏安鎮以外,我現在毫無頭緒,不知道從那裏去找一個適合學習的地方,所以我想請你幫忙。我需要有人護持我全心研學,但請大家就當作我根本不在家鄉一樣。膳宿方面也請稍作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不方便,提供魚醬拌飯也就可以了,佛弟子的要求從來不會超過這些。我曾經向朋友證明,幾乎所有阿羅漢都靠米糠飯沾點醋,或拌發酸的醬菜汁過活,他們只有醋當調味品,我剛剛所說的魚醬飯已經比他們好多了。現在我們正試著吃這種食物,並且覺得繼續這樣吃下去,不會有任何問題……」
注:這兩封信一度被法使居士收藏,但現在已經遺失。最先發表于《佛使比丘的生平與志業》,第35-41頁。
覺音尊長訪問並挂單于解脫自在園
今年六月二十六日,帖西林塔拉瓦寺的覺音尊長耶納瓦羅.劄侖長老訪問法施社所屬的解脫自在園,並在園中過了一夜。尊長是教界長老委員會主席兼各教區僧長的首席代表。他在訪問泰國南部各省多處地方後,于次日(二十七日)乘火車返回曼谷。
法施社十分感激尊長的德行和慈悲,並認爲應該把這次訪問的情況在本社的《佛教》雜志上發表出來,內容如下:
慈悲尊貴的尊長不但自然地流露著慈悲,講經說法及舉手投足之間,更展現出遵循佛陀教誨──法與律──的最佳典範。他的言行舉止深深打動法施社社員,和所有居住于解脫自在園的比丘與沙彌。受感動的人都認爲,尊長的身教比他無數次的慈悲說法更叫人仰之彌高。尊長事前已經知道解脫自在園的情形與該地的交通狀況,但出于奉獻熱誠,他仍然堅持原計劃到解脫自在園訪問,並且在住宿環境和許多方面不甚理想的解脫自在園住了一晚。爲了到解脫自在園來,他走了大約七公裏路,而這些路大都是崎岖不平的。我們從來不敢期望尊長會這麼慈悲地對待我們,對他的犧牲奉獻,法施社的成員們都永難忘懷。
得知尊長的行程後,佛使比丘代表法施社,于當天清晨搭火車到素叨他尼站去迎接尊長,並安排有關事宜。午後他們搭上火車,下午二點鍾左右抵達猜耶站。在猜耶火車站,尊長親切地分發書籍給在場的一些人,並雙手合十【譯注一】連續五次向在場的所有人作禮。合十是泰國傳統的致敬禮,也是一種簡單的專注方法,對在場的人有很好的影響。在場的人包括七十多位從猜耶地區前來歡迎的比丘和沙彌、五十二位來自法施社佛陀村學校的學生和其他人士。
接著,尊長又步行大約兩小時才到達解脫自在園所在地本裏安鎮。在通往解脫自在園的小路口,他對前來歡迎的當地比丘和沙彌講話,也分發書籍並向他們合十作禮。過了一會兒,他就前往解脫自在園,在下午四點左右到達。他先巡視了一些設施,如居住的茅蓬,然後在池塘旁特別爲他准備的地方休息。他就在那裏和迎接的人談話,並和佛使比丘討論及提出修行與研究方面的建議,直到晚上七點。隨後,他就坐在一張充當講…
《解脫自在園十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