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则不具名付邮寄来。有一次我收到一件丝质下裙,是粗糙的手工织成的,似乎是地方性的手工艺品,它显然是从泰国东北寄来的。这件下裙非常耐穿,我一直把它穿到不能穿为止。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还是期望藉这个机会表达我对布施者的谢意。
【译注五】红榄李:属使君子科植物,生长于热带海滨,树皮及树叶可提取染料。
小孩和蚊子的干扰
我们请求维护安宁,受到相当的尊重,只有一些不清楚或不懂事的人,偶尔会误闯我们的住处。虽然这种事不算稀奇,但大部分的人都相当体谅,只有很特别的急事,才会到解脱自在园来。在此我们也要对这些人的护持表示谢意,对他们所做的功德,我们感激不尽。话说回来,若有人因公务、修学或参访偶尔来到此地,我们是欢迎的。
但小孩子好像总是要制造问题的,很明显的,当一个孩子要某样东西时,他就不管一切了。因此禅修中心如果有任何东西会吸引孩子,自然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干扰。有些孩子会来解脱自在园偷鱼,可能抓回去养或煮来吃,他们也射鸟,有时还会摘蔬菜或蘑菇。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叫它消失,它们的存在就像薪柴或其他用途的木材一样,自然而丰富。筹建禅修中心时,若一开始就能设法避免或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对在此修行的比丘及沙弥将会助益良多。要抵挡有强烈欲望又健忘的小孩,可是一点也不好玩,除非这个地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才不会出问题。因此,有时候我们会考虑把吸引他们的东西清理掉或移位,评估起来这样还是比损失物品值得。
有些天然的干扰如鸟叫声,还不致于构成问题,因为它们像风声或海浪声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很快就熟悉了,而且把它们当作修学的对象。
但有些事必须耐心探讨。像解脱自在园有许多蚊子,几乎无日不见,不过没有疟蚊,这里的蚊子大部分体型较小,是从咸水沟里孳生出来的。为了防止被叮,我们必须认识它们的天性和防范之道。白天一只蚊子的影子也没有,但一到傍晚,它们就来了。为了防止它们飞入住宿区,我们的方法是在外面待一阵子或很晚才开灯。在蚊子出现的时段,我们必须准确地排定时间,以配合它们的习性,最后,就好像蚊子并不存在似的。然而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疏通水沟,消除蚊子繁殖的地方,这个方法效果不错,值得采用。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蚊子的干扰有时可以防范我们睡得超过身体的需要。
睡眠只是身体暂时休息
除非生病,否则睡眠时不用蚊帐、床褥、枕头,好处多多,它会使我们思绪开阔、身心轻安,醒来时能如实地知道:睡眠只是身体暂时休息,而不会去追求或沉溺于舒适的享受之中,另外,它也训练我们把意识保持在最清醒的状态。
但这只是对专心修行的比丘与沙弥而言,如果有其他的研究或工作干扰修行,成果就可能差多了。打坐时若能保持心平气和,身心会比睡眠更舒畅,也就不会想睡觉,那时就宁愿藉站立、经行或轻松地静坐来恢复精神、保持清醒,因为这样比较有趣,也比较舒适。由于身体像瑜伽行者一样很少移动,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睡眠。一般人不了解,以为睡这么少是不正常的,人若没有试验过这种生活,确实无法理解。打个比方,当人生病时,静静地躺着很少移动,会发现自己只需很少的睡眠,甚或根本睡不着,准确地说,这失眠其实是疾病所引起的,它和前述的安详、舒适正好背道而驰。
刻苦的环境增加享受沉思的机会
我们身处解脱自在园,对它的一切感到满意,丝毫不以为苦,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调整自己的心念去适应它,但有些外界人士却认为解脱自在园的生活太过苛刻,甚至是一种折磨。
事实上,凡是能转化心念,照见通往寂静之道的人,会希望住在像解脱自在园这样的地方,或更刻苦的环境。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外界的干扰较少,同时较有机会享受沈思和内心生起的光明。
如果有任何比丘与沙弥对学术研究或其他基本知识有兴趣或有所专精,最后也必定会迁居到较不受干扰的地方。
居所若太舒适,常会使我们投注大量时间与精力在享乐中或设想如何美化它,至少也会为了想照顾好它而用神过多,这对行者没有任何好处。更糟糕的是,许多出家人盲目地以拥有豪华住宅为乐,认为它是名誉之类的代表,因此,这些人就像世俗人,而不是深思的行者。如果社会大众普遍被这种观念所误导,这个宗教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成为该国的不祥之物,而这将是物质与精神二方面的损失。
比丘与沙弥的「玩具」
现在,我想谈谈比丘与沙弥的「玩具」。
「玩」和「玩具」似乎永远伴随着人类,即使是最穷困的人,也拥有一些「玩具」,或者会把他们仅有的某些东西当作「玩具」,有钱人则「玩」较贵重的东西。出家人也和在家人一样有「玩具」,只是在家人如果对便宜或具有自然美的东西不满意时,会转向贵重的物品,如古董或宝石。圣人也有他们的「玩具」,即禅那(jhana)和三摩钵底(samapatti),他们和甚深的禅那共同「嬉戏」,敏捷地离开一个境界,进入另一个境界,就像运动选手练习困难动作,或享受创造新动作的乐趣。
至于新出家的人或离禅那境界尚远的行者,究竟应该「玩」些什么呢?我建议小沙弥「玩」知识性的东西,或者密切观察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大自然,如鸟、鱼、树、花等,这样他们可以学得多,又因更详细认识繁殖、发芽、成长等现象,而增长生物学知识;至于很难观察到的事物,如白蚁和蚯蚓,沙弥便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观察。
有时候我会建议他们「玩一玩」建筑,并且学习应用工具或制造工具,这样对他们日后制造实物模型或承担实务工作会更方便。任何可用来对声、光、电或机械进行科学研究的器材,只要找得到,我也建议他们去找来「玩」或找来实验,我鼓励沙弥尽可能去做,或示范给他们看。虽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玩具,但可以舒缓人们爱好玩具与游戏的本能,也能够以实物取代玩具来研究,不但不会困扰心灵而且效果更好。
对于年资较长的比丘和沙弥,我建议他们进一步观察自然,直到与自然合而为一,对玩具和实物不再有分别心。只要好好安排,即使是一席谈话,或问题讨论,或根据语言规则作发音练习,甚至弘法训练,都是很有趣的,同时也可避免比丘和沙弥把宝贵的光阴虚掷了。
不苟言笑或无暇自我娱乐,会使人忽视某些神经和肌肉,甚至可能使人局部退化,或直接开启疾病入侵之门,即使是修行圈内的人也要妥善解决这种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我认为有些人在禅修中心反而生病──有精神上的疾病或心胸狭小──多多少少和漠视这个问题有关。参加禅修训练的同修和想要设立禅修中心的人,都应该谨慎思索这问题。
仔细观察亲身经历的一切
讲完了「游戏」,我接着谈真实的事和严肃的任务。
在解脱自在园,那些可以安顿自己专注学习的人,会把这份专注延续到日常生活中,而渐有清明、法喜的感觉,也能尽量不生烦恼。某些特殊的、仍需他人教导的比丘和沙弥,也应立志遵循这种指导。
我们牢记并依止以下的原则: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省吃俭用、忍耐坚毅、持戒清净、立志自利利他。
每天我们一再提醒自己,仔细观察亲身经历的一切,包括吃饭、睡觉、看、注视、听、聆听、游戏、闲晃或与人沟通等等。将这一切拿来学习,我们很快就能如实知见事物的真相,以致与外界沟通可以不执着、不痛苦,而能努力工作,以达成这个业报未尽的五蕴身应尽的义务,并且对自己所作的每一个动作了了分明。这些观察活动必须持续,直到我们了悟无上的真理,那时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再触动我们的好奇心了【译注一】。
【译注一】了悟无上的真理,则对一切都如实知,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不知道、不了解的,也因此就不再触动好奇心。
充实知识与弘法技巧
解脱自在园有一个小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与在达拉镇的法施图书馆无关。它的馆藏有佛书和巴利文书籍,包括三藏教典(Tripitaka)、论书(Atthakatha)和佛学课程的教科书,另外也有一些适合年轻比丘和沙弥学习的普通教科书。
如果他们有闲暇,可以去学习能增长知识的一般学科,如数学、文学等。我们认为不论比丘或沙弥,如果期望自己知识充足、有多方面的才华,基本上应该先熟悉世间学问,才能正确地思考。相对的,只学习目前所安排的课程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些课程只适合已有世间生活经验的人。
换一个最正确的方式来说:可能的话,教育应该是要针对各个不同的人来设定课程,这比任何方法都好。
闲暇时,我们也训练比丘和沙弥的弘法技巧,例如写各种不同的诗。有些人天生缺少文字创作的能力,但在和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一起切磋琢磨一阵子后,渐渐就具有创作的技巧。另外,练习与发表文字作~也有助于创作能力的培养。
如果纸张充裕,我会常鼓励新进学员写作并且彼此传阅。有些人在空闲时也以秘书或助手的角色,帮我抄写或校对即将发表于《佛教》杂志(法施社的期刊)的文章,从事这项工作时,他们可以借机学习对该文提出批评,这对他们要很快地培养出掌握泰文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良师益友的鼓励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深深地了解到,要成为一个真正善良或优秀的人是需要时间的,只受一般教育是不够的。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兼顾身心两方面的威仪训练,包括内在与外在的自律,这是因为这两方面训练所需要的时间差不多等长。此外,学习一阵子之后,学习者往往会觉得无聊,所以需要不断地有良师益友的安慰和鼓励。而良师益友得靠平常密切的观察,才可能知道学员…
《解脱自在园十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