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立的或即将成立的禅修中心,如果发现想修行的人太少或甚至没有,负责人不必诧异或难过。目前禅修中心虽然乏人问津,但终有一天会激发勇敢的青年佛子来表现他们的勇气,而且禅修中心的存在会提醒人们,佛教也有实修的一面。若中心的行者人数太少,可以先把它提供给一些习惯独立思考或想成为行者的人,作为聚会的场所,这也相当有价值。至少,它可以做为需要独处的人偶尔研讨聚会的好地方,这也很有意义。
解脱自在园的访客
前面我已提过了解脱自在园的一些比丘、沙弥及居士,现在,我该谈一谈访客。
访客中有多位高僧大德,他们无上的慈悲使我们永难忘怀,尤其是帖西林塔拉瓦寺的觉音尊长耶纳瓦罗‧札仑长老,他是僧伽议院的现任(一九四三年)主席,曾访问过此处,详细情形刊载在《佛教》杂志第五卷第二期(注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之。
来访的居士中,现任(一九四三年)最高法院委员会主席拉斐里檀普拉刊长者,对法施社的一般活动帮了很多忙,他还特别以个人的立场,协助我关照并教导某些比丘及沙弥,使法施社的工作能够顺利推展。
访客中有些只停留一、两天,顶多一个星期,但另有一些时间较充裕的比丘,可以停留一、两个月,他们如鱼得水、心满意足,也会跟从未谋面的人互相交换佛法知见。我们平均一年大约有四到五位这一类访客,我想这数目已经相当多了。
有些访客三番两次来拜访我们,因此我相信大部分访客都相当满意,但我也相信有一些人并不满意,因为他们不赞同我们的做法。泰国在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之后,几乎没有人来访问解脱自在园,尤其是在家居士,听说他们期盼来这里,但找不到时间。想到这儿,我不禁为他们感到遗憾。
(注一)见附录二
只用一个简单的食器进食
介绍了几位解脱自在园的住众和访客后,接着我想描述一下我们的生活情形。过去十年来,我们所吃的饭菜只靠直接托钵化缘得来,也就是说这些食物对想过节俭生活的人是足够的。但到第十年就有了例外:每天都有人准备并供养一道特别的食物,他们会这么做是认为做比不做还好。
为了方便,也为了尊重自律,我们每个人自始至终只用一个简单的食器来进食。所谓用简单的食器进食就是装些米饭,然后加上需要的菜。用餐的人从盛着当天食物的公用器皿内,取出些许食物加在上面,找一个方便的地方,坐下来吃。有些人用钵,也有人用更方便的食器进食,这是因为钵并不是真的好用。现在的钵不像佛陀时代的钵──钵口大、形如水瓢,而且比搪瓷类的食器还难洗掉臭味,因此必须花更多时间来保持它的清洁。如果我们希望一辈子都能很轻易地进食,最好使用更适当的食器,如中型的搪瓷碗也许就是个好的选择,由于考虑食器的主要功能,我认升帠o类食器来代替钵并不违反简朴的生活,而且绝对还是一种头陀行钵(dhutaga)。
有些人的吃法实在令人费解,他们,认为必须把饭和菜搅拌均匀才符合正行。其实这只是个人的看法和偏好,也许是个人因素──这些人想藉此衡量自己的意志力。
从旧解脱自在园开始到法施图书馆,到去年新建的解脱自在园,这一段期间,我们都一直实行这种只用一个食器的进食法。我们尽早吃东西,愿意的话,可以日中一食;但若有足够的理由,如从事建筑工作的人或小沙弥,常需要消耗体力,也可以在正午前再用一餐。我们吃的是信徒供养的一般食物,如果有人设定只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译注一】,那么他必须找一个恰当的特殊时机。
【译注一】设定只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是为了藉由食物来修行,与挑食不同。
只吃水果使我的感官更敏锐
有一阵子,我只吃水果,有非常舒坦及奇特的感觉,因此我建议每个人至少试一次。进行这种饮食法时,我觉得身体舒适清凉,没有气味,排泄物的颜色和味道一点都不使人嫌恶。我想这些全都是祥和生活的助缘,它的品质比一般的生活更好,唯一的缺点是有些地区并没有足够的水果可提供这种饮食法。只吃蔬菜、芋头及蕃薯,比只吃水果更难,因为身体无法在一开始就马上调适过来,消化系统来不及分泌更多含胃酸和胃蛋白脢的胃液来帮助消化。
再者,仅吃水果还有一点不方便,就是吃水果的次数必须比平常多,否则晚上就饿了。水果与米饭不同,不可能一次吃太多,而且又消化得很快,因此容易感到饿。
当我只吃水果时,我也发现自己的视觉、听觉及嗅觉都比平常敏锐许多倍。有些芳香植物的叶子,例如甜紫苏类的植物,一般都要用某些方法把叶子捣碎才能闻到味道,我却在离它二至四呎远的地方,就可以用鼻子嗅到叶香。有时,花的香气浓得叫我无法承受,而事实上,它的香味并没有那么浓。所有这些感受,我自己也无法确定是因饮食而产生,还是跟节食有关的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至于味觉上的反应,虽然不如视觉、听觉、嗅觉灵敏,但也比平常敏感得多。
以上就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试一试的原因,唯有设定步骤亲身经历,才会有收获,至少可以把它当做是一种学习。有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就是当心念清明平静,或是以任何方法使心清新、冷静时,我们的感官会比平常敏锐,而像香蕉、木瓜、蕃荔枝等好水果,就可以使我们的感官更敏锐。
以水果为食,心中的收获是知道它「只是食物」:既不是佐菜,也不是点心;不吃着玩,也不正式地吃【译注二】;它也与行善或造恶无关,若是造恶的话,人们会对作恶的人有所不满【译注三】。因此,它可以当作是减少烦恼的各种方法中的一个模式。
【译注二】一般人把水果当消遣的副食品,所以会「吃着玩」,而水果也不像米饭等那么「正式」,只能正襟危坐地吃。
【译注三】例如若信众供养蔬菜,就赞叹他慈心行善;若供养肉食,则呵斥他造恶。取用时就会因着食物的内容而生起贪或瞋的烦恼。
好的水源可以减少负担
讲完了食物,我再来说一些有关水的事。想定居的人,必然会把水列入考虑,要成为禅修中心,这种原则也同样适用,而且可能要多关心些。
我们都尽量避免繁琐的事物,除非绝对必要,我们不会去做需要投入资本、人力而加重负担或浪费时间的事。假若我们有一个好的水源,许多事便会很好处理,而且我们会如期望的那样,过得很惬意。相反地,若水质不佳,常喝的话,会伤害身体;直接用这水来洗衣服,而不加肥皂,衣服便洗不干净;用来洗澡,不但没有清爽感,反而觉得恶心,也可能会生皮肤病。这些都会造成浪费,而且增加负担。
解脱自在园的水质相当甜美而且干净,但法施图书馆的水质就很差。我在两个地方都待过,常拿它们互相比较,因此有如上的心得。我现在指出这件事,就是希望有意成立禅修中心的人要把这点考虑进去。
新解脱自在园(于一九四三年开始兴建)的水质比旧解脱自在园好得很多,四周环境也比较宜人。我们就是盼望能有这种场所,才另外建立这个中心,但愿数年之后,我们的新居所能不浪费经费,而在大自然的协助下使各方面的生活更便利。
你会用「猫碟」吃东西了吗?
像我们这种苦修的生活,四处托钵是最佳的修行法。盖厨房或备办食物不但不如法,也不经济,此外,也应该尽量避免在居士家吃饭。
这就是解脱自在园的比丘及沙弥均婉拒应供的原因,这种作法已普为人知,除非有特殊因缘,否则他们不会出外应供。如此,他们在进行一段特殊的自我训练时,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处在清凉、舒适的自然界中,而这期间可能是好几年,所以他们也谢绝各种不必要的宗教仪式,如参加葬礼、证明受戒等等。这种作法可以帮助他们去学习及试验某些值得做的事,因为宗教仪式愈少,他们心灵上的造诣就会愈高。
我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既无家俱又没有太多身外之物的小茅蓬里,并且从所谓的「猫碟」(cat”s plate)中取食【译注四】,直到现在。目前的情况已经印证:再也没有比这种还好的修行法了,因此可以把这种修行法定为规则来推行。但外界的人常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误解,并且觉得担忧。
像以前就曾发生过一件小趣事:有位沙弥刚加入我们时,他的父母很关心地问:「你会用『猫碟』吃东西了吗?」事实上,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事影响了这位沙弥的心志,因为他一向过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正常的,只有没试过的人才会认为这是一种折磨。因此,我希望未来要管理像我们这种禅修中心的人,会慎重的、详细的考虑这一点,才不致于因为误解或对行者的滥慈悲,而剥夺了行者的这份福报。
【译注四】「猫碟」意指容量小的食器。
穿福田衣
在衣服方面,用红榄李【译注五】染色的厚布袈裟应是最经济、最省事的。比丘戒规定比丘要穿着补缀成福田相的袈裟,这不仅是遵从圣人的传统(Ariyavansapatipada),而且可以使人的心念彻底提升、净化。
在此,我必须承认自己曾对这些修行法产生误解并鄙视它,后来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也对自己能够重新打开心胸来接纳它,感到很幸运,这样作不需任何花费就能有够穿的袈裟。
功德是一种克服烦恼和困难的智慧,而我郄因误解而伤害心灵的健康、耗损知识及物质,真是罪过!如果比丘或修道者能遵循着以上的原则修行,就可以为国家省却许多劳力、金钱和时间,而且可以作居士的好榜样。
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任何适合验证或助益心灵的事,一定要争取并尝试,直到彻底了解并欢喜信受、乐在其中,以致能更抖擞精神、更热切地投入修行。
在解脱自在园,偶尔会有人供养袈裟,有些…
《解脱自在园十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