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的或即將成立的禅修中心,如果發現想修行的人太少或甚至沒有,負責人不必詫異或難過。目前禅修中心雖然乏人問津,但終有一天會激發勇敢的青年佛子來表現他們的勇氣,而且禅修中心的存在會提醒人們,佛教也有實修的一面。若中心的行者人數太少,可以先把它提供給一些習慣獨立思考或想成爲行者的人,作爲聚會的場所,這也相當有價值。至少,它可以做爲需要獨處的人偶爾研討聚會的好地方,這也很有意義。
解脫自在園的訪客
前面我已提過了解脫自在園的一些比丘、沙彌及居士,現在,我該談一談訪客。
訪客中有多位高僧大德,他們無上的慈悲使我們永難忘懷,尤其是帖西林塔拉瓦寺的覺音尊長耶納瓦羅‧劄侖長老,他是僧伽議院的現任(一九四叁年)主席,曾訪問過此處,詳細情形刊載在《佛教》雜志第五卷第二期(注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之。
來訪的居士中,現任(一九四叁年)最高法院委員會主席拉斐裏檀普拉刊長者,對法施社的一般活動幫了很多忙,他還特別以個人的立場,協助我關照並教導某些比丘及沙彌,使法施社的工作能夠順利推展。
訪客中有些只停留一、兩天,頂多一個星期,但另有一些時間較充裕的比丘,可以停留一、兩個月,他們如魚得水、心滿意足,也會跟從未謀面的人互相交換佛法知見。我們平均一年大約有四到五位這一類訪客,我想這數目已經相當多了。
有些訪客叁番兩次來拜訪我們,因此我相信大部分訪客都相當滿意,但我也相信有一些人並不滿意,因爲他們不贊同我們的做法。泰國在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之後,幾乎沒有人來訪問解脫自在園,尤其是在家居士,聽說他們期盼來這裏,但找不到時間。想到這兒,我不禁爲他們感到遺憾。
(注一)見附錄二
只用一個簡單的食器進食
介紹了幾位解脫自在園的住衆和訪客後,接著我想描述一下我們的生活情形。過去十年來,我們所吃的飯菜只靠直接托缽化緣得來,也就是說這些食物對想過節儉生活的人是足夠的。但到第十年就有了例外:每天都有人准備並供養一道特別的食物,他們會這麼做是認爲做比不做還好。
爲了方便,也爲了尊重自律,我們每個人自始至終只用一個簡單的食器來進食。所謂用簡單的食器進食就是裝些米飯,然後加上需要的菜。用餐的人從盛著當天食物的公用器皿內,取出些許食物加在上面,找一個方便的地方,坐下來吃。有些人用缽,也有人用更方便的食器進食,這是因爲缽並不是真的好用。現在的缽不像佛陀時代的缽──缽口大、形如水瓢,而且比搪瓷類的食器還難洗掉臭味,因此必須花更多時間來保持它的清潔。如果我們希望一輩子都能很輕易地進食,最好使用更適當的食器,如中型的搪瓷碗也許就是個好的選擇,由于考慮食器的主要功能,我認升帠o類食器來代替缽並不違反簡樸的生活,而且絕對還是一種頭陀行缽(dhutaga)。
有些人的吃法實在令人費解,他們,認爲必須把飯和菜攪拌均勻才符合正行。其實這只是個人的看法和偏好,也許是個人因素──這些人想藉此衡量自己的意志力。
從舊解脫自在園開始到法施圖書館,到去年新建的解脫自在園,這一段期間,我們都一直實行這種只用一個食器的進食法。我們盡早吃東西,願意的話,可以日中一食;但若有足夠的理由,如從事建築工作的人或小沙彌,常需要消耗體力,也可以在正午前再用一餐。我們吃的是信徒供養的一般食物,如果有人設定只吃某種特定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譯注一】,那麼他必須找一個恰當的特殊時機。
【譯注一】設定只吃某種特定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是爲了藉由食物來修行,與挑食不同。
只吃水果使我的感官更敏銳
有一陣子,我只吃水果,有非常舒坦及奇特的感覺,因此我建議每個人至少試一次。進行這種飲食法時,我覺得身體舒適清涼,沒有氣味,排泄物的顔色和味道一點都不使人嫌惡。我想這些全都是祥和生活的助緣,它的品質比一般的生活更好,唯一的缺點是有些地區並沒有足夠的水果可提供這種飲食法。只吃蔬菜、芋頭及蕃薯,比只吃水果更難,因爲身體無法在一開始就馬上調適過來,消化系統來不及分泌更多含胃酸和胃蛋白脢的胃液來幫助消化。
再者,僅吃水果還有一點不方便,就是吃水果的次數必須比平常多,否則晚上就餓了。水果與米飯不同,不可能一次吃太多,而且又消化得很快,因此容易感到餓。
當我只吃水果時,我也發現自己的視覺、聽覺及嗅覺都比平常敏銳許多倍。有些芳香植物的葉子,例如甜紫蘇類的植物,一般都要用某些方法把葉子搗碎才能聞到味道,我卻在離它二至四呎遠的地方,就可以用鼻子嗅到葉香。有時,花的香氣濃得叫我無法承受,而事實上,它的香味並沒有那麼濃。所有這些感受,我自己也無法確定是因飲食而産生,還是跟節食有關的其他原因所産生的。至于味覺上的反應,雖然不如視覺、聽覺、嗅覺靈敏,但也比平常敏感得多。
以上就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試一試的原因,唯有設定步驟親身經曆,才會有收獲,至少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學習。有一點我們不應忘記,就是當心念清明平靜,或是以任何方法使心清新、冷靜時,我們的感官會比平常敏銳,而像香蕉、木瓜、蕃荔枝等好水果,就可以使我們的感官更敏銳。
以水果爲食,心中的收獲是知道它「只是食物」:既不是佐菜,也不是點心;不吃著玩,也不正式地吃【譯注二】;它也與行善或造惡無關,若是造惡的話,人們會對作惡的人有所不滿【譯注叁】。因此,它可以當作是減少煩惱的各種方法中的一個模式。
【譯注二】一般人把水果當消遣的副食品,所以會「吃著玩」,而水果也不像米飯等那麼「正式」,只能正襟危坐地吃。
【譯注叁】例如若信衆供養蔬菜,就贊歎他慈心行善;若供養肉食,則呵斥他造惡。取用時就會因著食物的內容而生起貪或瞋的煩惱。
好的水源可以減少負擔
講完了食物,我再來說一些有關水的事。想定居的人,必然會把水列入考慮,要成爲禅修中心,這種原則也同樣適用,而且可能要多關心些。
我們都盡量避免繁瑣的事物,除非絕對必要,我們不會去做需要投入資本、人力而加重負擔或浪費時間的事。假若我們有一個好的水源,許多事便會很好處理,而且我們會如期望的那樣,過得很惬意。相反地,若水質不佳,常喝的話,會傷害身體;直接用這水來洗衣服,而不加肥皂,衣服便洗不幹淨;用來洗澡,不但沒有清爽感,反而覺得惡心,也可能會生皮膚病。這些都會造成浪費,而且增加負擔。
解脫自在園的水質相當甜美而且幹淨,但法施圖書館的水質就很差。我在兩個地方都待過,常拿它們互相比較,因此有如上的心得。我現在指出這件事,就是希望有意成立禅修中心的人要把這點考慮進去。
新解脫自在園(于一九四叁年開始興建)的水質比舊解脫自在園好得很多,四周環境也比較宜人。我們就是盼望能有這種場所,才另外建立這個中心,但願數年之後,我們的新居所能不浪費經費,而在大自然的協助下使各方面的生活更便利。
你會用「貓碟」吃東西了嗎?
像我們這種苦修的生活,四處托缽是最佳的修行法。蓋廚房或備辦食物不但不如法,也不經濟,此外,也應該盡量避免在居士家吃飯。
這就是解脫自在園的比丘及沙彌均婉拒應供的原因,這種作法已普爲人知,除非有特殊因緣,否則他們不會出外應供。如此,他們在進行一段特殊的自我訓練時,就能有更多的時間處在清涼、舒適的自然界中,而這期間可能是好幾年,所以他們也謝絕各種不必要的宗教儀式,如參加葬禮、證明受戒等等。這種作法可以幫助他們去學習及試驗某些值得做的事,因爲宗教儀式愈少,他們心靈上的造詣就會愈高。
我們從一開始就住在既無家俱又沒有太多身外之物的小茅蓬裏,並且從所謂的「貓碟」(cat”s plate)中取食【譯注四】,直到現在。目前的情況已經印證:再也沒有比這種還好的修行法了,因此可以把這種修行法定爲規則來推行。但外界的人常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産生誤解,並且覺得擔憂。
像以前就曾發生過一件小趣事:有位沙彌剛加入我們時,他的父母很關心地問:「你會用『貓碟』吃東西了嗎?」事實上,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事影響了這位沙彌的心志,因爲他一向過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正常的,只有沒試過的人才會認爲這是一種折磨。因此,我希望未來要管理像我們這種禅修中心的人,會慎重的、詳細的考慮這一點,才不致于因爲誤解或對行者的濫慈悲,而剝奪了行者的這份福報。
【譯注四】「貓碟」意指容量小的食器。
穿福田衣
在衣服方面,用紅榄李【譯注五】染色的厚布袈裟應是最經濟、最省事的。比丘戒規定比丘要穿著補綴成福田相的袈裟,這不僅是遵從聖人的傳統(Ariyavansapatipada),而且可以使人的心念徹底提升、淨化。
在此,我必須承認自己曾對這些修行法産生誤解並鄙視它,後來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也對自己能夠重新打開心胸來接納它,感到很幸運,這樣作不需任何花費就能有夠穿的袈裟。
功德是一種克服煩惱和困難的智慧,而我郄因誤解而傷害心靈的健康、耗損知識及物質,真是罪過!如果比丘或修道者能遵循著以上的原則修行,就可以爲國家省卻許多勞力、金錢和時間,而且可以作居士的好榜樣。
我們有一個原則就是:任何適合驗證或助益心靈的事,一定要爭取並嘗試,直到徹底了解並歡喜信受、樂在其中,以致能更抖擻精神、更熱切地投入修行。
在解脫自在園,偶爾會有人供養袈裟,有些…
《解脫自在園十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