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糧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
目次
英譯導言
物質快樂與精神快樂
戰爭與和平
平衡的鉛錘
「法」的食糧
研究教法的益處
修習戒定慧叁學
涅槃的滋味
-------------------
英譯導言
在佛使比丘審察過這本書後,很清楚地,書名和文中所隱含的比喻都會恰當地譯成英文。書名:「Ahan chai」其實可以翻譯成好幾種方式──「心的食糧」、「心靈食糧」或「精神食糧」,我選用了最後一組名詞,因爲它最接近原義,而且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把它改成更有趣的書名。
本書是討論不同的食糧,這些食糧是用來滋養思想以及超越一般思想的禅定。在文中佛使尊者不斷地區分物質和精神的「食糧」,他透過種種的教示和例證,討論什麼是感官物質和精神的「饑餓」,本書整個主題在說明兩種食物的不同需求,以及這不同需求所追尋的或因之而衍生出來的價值觀。佛使尊者所說與食物有關的明喻和隱喻都非常清楚,而且由于它們是如此地貼切,因此,可以用來作爲教材。
在討論兩種「饑餓」時,很自然地,也摻雜說明物質和精神上的「飽足的」、「滿意的」以及「過膩的」這些形容詞的意思。在英文裏,有時我們指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說些什麼,叫「廢話」(full of it),但泰文中沒有相類似的片語,比較符合佛使尊者所說的辭意,是指那些只對物質欲望感到滿足的人,常常忽略他們精神上的需要。
在本文中,佛教專有名詞改用上座部的巴利語,而不是用大部分人較習慣的梵語,例如「法」用Dhamma而不是Dharma,「業」用Kamma而不是Karma,「涅槃」用Nibbnna而不是Nirvana。
非常感謝佛使尊者留給我們的豐富教導,這是最偉大的禮物;也很感激他在我訪問泰國南部期間,爲我犧牲時間。他圓寂于一九九叁年七月,我希望這本小冊子的再版,能使他的教法更加延續下去。
感謝班雅特(Banyat)法師、蘇投爾(Sunthorn)法師以及芝加哥佛法禅修中心的建議,使此書能翻成英文;特別感謝瑪麗柔蒂(Mary Roddy)堅定的協助和鼓勵;也要感謝恰甯細(Chalermsee)、谛爾昧達(Teal Metta)以及我無法一一列舉的所有的老師。
葛蘭特.葉.歐森( Grant A. Olson)
北伊利諾大學東南亞究中心
物質快樂與精神快樂
1
所謂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些外在感官的滿足是來自世俗、物質的食糧;而最高的喜悅,則是來自不受物欲幹擾的甯靜心靈,它是由法食所滿足的。
2
不論以世俗的角度或「法」的角度來看,生命的目的在于達到文明最高的境界,因此,生命必須汲取世俗的和「法」的兩方面的食糧,如果僅有其一,那麼生命是不完整的。
3
物質的快樂不難獲取,精神上的快樂卻是不易得到;物質的快樂容易感受和察覺,而精神上的快樂卻難以捉摸。然而,只有少數人接受這個事實,因爲他們認爲只要獲得物質上的快樂,心靈也必然會感到快樂,而且,他們笃信世界上除了物質快樂之外,並無其他的快樂存在。
4
物質或世俗的快樂必須不斷地「吃」、「喝」才能維持,但只有爲了停止饑餓之苦時,才是真正需要去吃、喝的;相反地,精神上的或「法」的快樂不需要靠吃、喝就可以獲得。
5
崇尚物質及世俗快樂的人認爲「心靈屬于肉體」;而崇尚「法」的精神的快樂者,認爲「肉體屬于心靈」;前者僅知半個世界,而後者則認識了整個宇宙。
6
追求物質快樂的人,必須不斷應付他的欲望,直到滿足爲止;而追求精神快樂的人,則可以用控製感官來超越饑渴,直到感官欲望消失與平穩下來。
7
前者爲了因應饑餓的需要而汲汲營求事物,並且把它當作是一種快樂;後者則以減少、降低饑餓的需要爲樂;前者以爲愈能滿足欲望愈好,後者則認爲愈是超越欲望愈好。
8
凡是沈溺于物質快樂的人,會樂于不經思索便屈服于欲望中,他們會呼朋引伴,只爲尋找這樣的快樂,因爲除此之外,他們不知道有什麼是更美好的。
9
只尋求滿足欲望的人,即使是應合了他的欲望,心靈依然無法感到滿足,他們仍需要可望而不可及之新奇事物的刺激,他們所體驗到的不過是吃時的短暫快樂,以及從饑餓之苦中得來的一時解脫。
10
陷在物質快樂中的妄想者,經常抱怨業障太重或運氣不佳。當他生病時——這原本是身體上偶爾會出現的情況,他們卻要說成是無與倫比的黴運;當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好運遇到挫折時,他們就歸咎于世上毫無公理,只有殘酷的命運。
11
凡是被物質蒙蔽心靈的人,終究會向劣根性屈服,而且與世界爲敵,他們心中充滿著一種自認爲難以超越的永恒業力,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忍受折磨及咀咒惡運。
12
即使那些崇尚物質享受及喜好享樂的人,自欺地以爲這種快樂O時髦的、實在的,上天也非常清楚他們是在欺騙自己,打妄想而已。
13
有些人在每天的生活中,常常搖擺于哭笑之間,他們的心靈不斷地處在高亢和消沈中,他們根據荷包的膨脹和收縮,或以是否有能力得到他們所想要的,來決定心情的上下和起落。
14
這一類的人只剩下很少的意志力,凡是他們所能感受到的,都歸因于「心靈屬于肉體」,也就是說心靈只是肉體的偶發之念,因此,當他們一體驗到物質上各方面的快樂時,就認爲那已是至高無上的「快樂」了。
15
即使這些人偶爾會想到精神的快樂,也僅只是當成爲了達到物質快樂的一般參考而已。他們所謂「精神的快樂」和真實的快樂完全不同,因爲當他們的心不斷地搖擺時,精神上怎能有真正的快樂呢?不論他的心靈是高亢或消沈的,都只是不同形式的精神折磨和壓力而已。
16
凡是沈溺于財富、地位、名聲及交際應酬等物質享樂的人,心靈必然會達到某種高亢;一旦他們財富消失、職位下降、不受重視或令人厭煩時,他便會意志消沈;但是不論是二者中的那一種,都會以同樣的力量幹擾情緒及心靈。
17
人們一旦獲得他想要的,就會變得煩亂不安!如果不能獲得他所要的,也會煩亂不安!一旦生活中彌漫著黑暗,便會認爲尋求快樂就是「涅槃」。事實上,這些人還無法由痛苦中掙脫出來,他們所經曆的快樂不過是一種束縛他們,使他們陷入深淵的假相罷了。
18
具有慧眼的人,能如實地看清世俗肉體的或物質的快樂本質,他們知道當你被蒙騙及單取一個領域的食糧時,是怎麼一回事,只了解快樂的一個領域就如同只了解半個世界一樣。
19
凡是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的人,會對「法」的快樂及真正的精神快樂表示敬意,他們把物質及外在的事物看成只是權宜之計,而且他們了解,人只是恰當地運用這些外物來尋得精神上的快樂罷了。
20
凡是明暸這個世界的兩個領域的人,必然確信「肉體屬于心靈」,因爲和心靈相比較,肉體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必須得依賴心靈,心靈的力量永遠是首要、穩定並且崇高至上的。凡是明暸世上兩個領域的人,必然明白追求精神食糧是比較好的。
21
心智不容易成長和開拓,而且它不斷地發展,直到證得涅槃爲止,當真正到達這種解脫時,即成就了至高無上、無窮的快樂。
22
物質上的快樂是無法使人進步的,充其量只能在消耗色、聲、香、味、觸及法等六塵之後,感到滿足了胃口及身體變得肥胖罷了。
23
無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沒有人能因世俗的東西就心滿意足,因爲在世俗的領域裏,滿足必須以「不滿足」作爲燃料,一旦滿足了,歡樂也隨之結束。不論再怎麼費力找尋,都無法平息「欲望之火」,因爲每當這些火焰才開始平息,就又再開始尋找更多的柴火——根本沒有留下時間去體會真正的滿足。
24
追尋精神的食糧是有價值又榮耀的行爲,它能實現崇高的理想,較之于追求物質的滿足,它是更難、更值得尊敬、更令人愉快及寬心的事。
戰爭與和平
25
追求物質的快樂導致戰爭,追求精神的快樂則帶來和平。只要這個世界繼續崇尚物質主義及追求物質的快樂,和平就會無望,盡管成立再多的國際和平組織,也于事無補。
26
崇尚物質的人最重視他的軀體,甯可犧牲一切來飽足它;重視精神的人則看重心靈,甯可犧牲一切以換取心靈的祥和、平靜。
27
一味追求物質的人,必會和他人有所沖突,因爲物質快樂是來自利用他人,或仰賴外在因緣環境所獲得的。因此,有自私就有沖突。
28
戰爭是個人私利的沖突,這沖突是因爲不同的世俗快樂觀所造成的;而世界性的戰爭則起源于各國間私利的對立。
29
追求精神快樂的人不會與人起沖突,因爲他不會要求別人,也不依賴別人,只會爲別人犧牲。
30
個人或社會的沖突,經常會演變爲戰爭,但這戰爭絕不是追求精神快樂者所造成的,因爲烈火絕不會源于冰冷之物。
31
追求物質食糧是簡單、膚淺的,而且它會導致戰爭;尋求精神食糧則是困難而且深奧的,它將導向和平。而由于世上大部分的人只是盲從他們的直覺或劣根性,因此,有時候世間所呈現出來的與觸目所及的,似乎只有物質主義存在。
32
有一天,人們將無法再激發靈感,也找不回追尋精神食糧的途徑。最後,除了自私及欲望之外,人類的心靈將是空虛的,而這也將是烈火大肆淩虐地球的時侯了。
平衡的鉛錘
33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追尋精神上的快樂,然而,這極少數的人就像鉛…
《精神食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