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P3

  ..续本文上一页度讲,佛法是人人必需的,同时也是急需的。

  我们要从功德入手,积功累德。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做功就是通过传统的礼拜、静坐、念诵,来平心、静心,心静下来,自然我们原本的福德智慧就会显现。所以要通过礼拜、静坐、念诵,来修定力,来平心静心,每天都应该坚持。外功就是主动地、积极地,无论是分内还是分外的事都要做。功德首先要从不有意杀生入手开始做,比如有的人随缘放生,其他的善事也做了很多,但是还有意地杀生,刻意地食肉,始终不重视,不去思维他的利弊。这就是放生再多,善事好事做得再多,没有从根本上做到。有意杀生,杀害生命是命债的问题,你做再多的其他善事也抵不上,这是第一位的。我们做善事的目的无非就是和众生结善缘,完善自身,圆满自己。完善圆满自身首先就要从认识不杀生开始,要是认识不到这一点,不重视这一点的话,那我们生命自身的完善与圆满,开智慧,认识生命实相,想这一生增幅增寿,健康长寿,下一期生命还有一个好的继续,有一个好的开始,就很难!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去做,不有意杀生,起码就堵上了轮回的缺口。一切功德都要从认识不杀生开始。

  我们现代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种种因素很多,从佛法的角度最根本的一点,被自然科学、医学、营养学、养生学忽略的就是杀生问题。这不是人类智慧认识不到,主要是习以为常的观念在作怪,习以为常的几千年来弱肉强食,这成了人类社会自然的法则,好像天经地义的,低级生命就是作为高级生命的营养来付出他们生命的代价。

  佛法从生命究竟解脱的角度,完全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关键!一定要认识到杀生的危害:杀生影响自己的健康,影响自己的寿命,折福折寿。如来寿量品,如来讲的是认识法身,寿量讲的是认识法身之后所拥有的无限寿命,从哪儿建立?我们这些学长,这些菩萨摩诃萨还有无量的众生,他们听闻了如来寿量品之后都证得了无生法忍,获得了种种的功德。我们呢?我们不能白浪费时间,从哪儿获得法益?没有获得法益的从何入手?就要从认识不杀生,不刻意吃众生肉开始。这样我们很快就能体悟如来法身慧命,从而拥有无量寿,永恒寿命。对生命存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无量寿,一旦认识到法身之后,时间就不分段落。六道轮回为什么我们始终很难脱离?就是因为时间有段落,一期生命就是一个段落,我们看不到下一个段落的状况,所以我们处在这一段落就眼光短浅,不关乎下一个段落。如果我们能看到下一个段落,因为杀生讨命债的,因为杀生或者是造种种的业而堕落,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在因地上就决不会再造这些业。认识到法身,时间上就不分段落了。就像讲净土往生的人,百年的时候,念佛功夫成片就能活着往生,这就是直接过渡,不是说还要经过一个很危险很关键的环节,要跳过去才行。认识到法身,也就是直接接续下一期生命。拥有法身,体悟法身,拥有无量寿,无限时空,百年到来的时候,直通生命的本源。

  这一品是分别功德品,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词——功德。我们说主动做善事,就是功德。通过礼拜静坐念诵坚持修清净心、平静心,就是坚持做功德。佛经上佛祖的方法,做功德有六波罗蜜,这也是具体做功德的方法,我们再强调一下,六波罗蜜也就是菩萨六度。

  1、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我们现代有一句广告词:智慧人生,品味舍得。就是要体悟品味舍得,舍得就是布施。这个舍不一定只是财施,还有法施,在精神上给人帮助;无畏施,从义气上给众生帮助。从根本真理上来说,关乎灵性生命的就是根本真理,否则,世间学问再好也要往后排,世间学问有博士、博士后,他们研究世间学问研究的很深,但是他是世间法,不是第一真理,不关乎灵性生命。关乎灵性生命,能够尊重灵性生命,帮助灵性生命,是无畏施,不有意杀生是最大的无畏施。如果连众生的生命都要剥夺,还谈什么无畏施,让众生连自己的生命都没有保障,还谈要让众生无畏?所以能够不有意杀生就是无畏施,这是大功德!

  2、尸罗波罗蜜:译为持戒。戒是止恶防非。这是消极防范,这是最起码的。大家所遵循的一些规则,我们要坚持。他的精神就是规则意识,现代人规则意识比较淡化,这是要不得的!没有规则意识,我们很难达到体悟生命实相,法身实相。别说无量寿了,就连这一段落的健康长寿也很难。影响我们健康的观念上的因素就是规则意识淡,现代人近身的健康问题,环境上来说,招感而来的天灾,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的规则意识太淡了,无所畏惧。用古德的话说“恶业牵引”,恶业牵引着他,他不由自主,控制不住自己,眼睛里面没有规则,所以才有这样的过失。尸罗波罗蜜就是规则意识,要知道这也是我们认识如来法身慧命,增福增寿,将来走向永恒生命的一个必要条件。

  3、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无缘无故来找你的麻烦,或者骂你,或者打你。你能无动于衷,不起无明火,不生报复心,忍之于心,处之泰然。到了这种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则,说的很好听,绝对不发脾气。等到境界来考验,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发雷霆,平日所修的功德,被无明火烧得干干净净。所以希望各位,谨之慎之,为切为要!忍辱,有一个把意思用到反面去的词是“忍无可忍”,我们应该恢复他的本意,他的原意是没有什么忍不了的,没什么可忍的。现在这个词的意思走到反面去了,忍无可忍,变成了忍不了。对于忍辱我们要有高着眼、大境界,从关切自身完善与圆满,体悟法身,解决生命生死轮回的角度看世间的问题,没有什么忍不了的事。动怒和清净心、平静心是相对的。我们之所以不认识法身,就是我们常常有嗔心、烦恼心,心不平静,心的波动在虚幻中消耗了我们的心力。静不下心来,沉不下气来,就没法体悟生命实相。所以要从体悟生命实相、永恒生命这个角度来看世间,就没有什么忍不了的事,再难忍再难熬的境界,你能静一静,等一等就过去了,要知道时空是在时时刻刻的变化中,随着时空的变换,再难的境界都会过去。

  4、毗梨耶波罗蜜:译为精进,就是不懈怠。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要有紧迫感,时间是分分秒秒地过去,如流水,水不可倒流,时间也不可再来。我们要有时间上的紧迫意识。完善生命自身,认识生命自身,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急需的。没有紧迫感,不加紧用功的话,即使理论上我们掌握了第一真理或者根本真理,也是很难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我们要用功。

  5、禅波罗蜜:译为思惟修。又译静虑。我们刚才说的礼拜静坐念诵的目的就是静虑,平和我们的心态。专一、清净我们的心境,心平静了,自然就达到无师智,智慧就能显现,我们生命的潜能才能显现。禅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想止住我们的意念是不可能的。生命的原动力,具体说就是我们的意念,永恒的生命为什么还有前生和来世?就是要从意念上下功夫,我们所说的思维法身,其实就是在过滤自己的意念,在认识自己的意念。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就代表意念,能量潜力非常巨大,但是又非常难以控制,必须要认识,然后找到他的特点,用有效的方法去束缚他。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静观法,观自在。在《西游记》里面观世音菩萨束缚孙悟空的是金箍,在佛法修行用观照法,也就是在礼拜静坐念诵的时候,观自己的意识,过滤自己的意识,沉淀自己的意识,让意识专一下来,静下来,这就叫作禅。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方法,才能够通向法身慧命。心静不下来,我们永远也见不到法身慧命。所以禅的重要,离开禅就没有佛法,佛法就成了虚幻的东西,谈玄说妙,成了玄学,甚至成了神学,成了抽象的精神寄托的东西。只有通过禅法才能提升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不管唯物唯心,天王老子也管不住你的意念,世间的法律更管不住我们的意念。在《西游记》里面,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将都管不住孙悟空。意念是很难管的,唯心的神管不住,从唯物的角度,科学家有没有研究出管住我们意念的科学成果?目前为止还没有。所以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意念问题,要想解决人的意念问题,只有佛才有这个方法。所以说,别看我们佛祖是在二千多年前找到的解决生命自身的唯一方法,就是到我们今天乃至将来自然科学再发达,都不能替代,不能够顶替佛法或者找到比佛法更能解决人类自身根本问题的方法。因为单从物质的方面,不可能来控制人的意识、意念,控制意念还是要从意念自身,用意念来控制意念。这就像统制一个地方,必须要“以夷制夷”。人的负面还是人的意识问题,人生命的美好也是人的意识,意识很活跃,发挥他的潜能创造美好生活,美好人生。但同时,人生的负面,人生的灾难也是意识制造出来的。从哪儿摔倒,还是要从哪儿爬起来。解决意识的根本出路就是在静虑上。我们平时礼拜静坐念诵,别人看起来搞什么迷信,甚至我们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从禅法的角度我们来解释,礼拜静坐念诵的目的是要平心、静心的,针对我们的心意识。离开禅就没有佛法,佛法就是解决生命根本问题,生命根本问题就是意识问题。

  这里为什么不说般若波罗蜜呢?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讲的是功德,不是讲成佛,所以不讲般若。现在这个人,他修这五种波罗蜜,经过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所得的功德来和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较,简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百千万亿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数来推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是无法能知道他的究竟能有几何?

  通过修上面这种种的波罗蜜,再能忍,心再静,这个功德是很大,但是要围绕目标才有效,如果没有目标,不围绕目标效果就显现不出来。目标是什么呢?就像是听完如来寿量品所生的一念信解心,如来寿量品的关键就是我们原本的生命实相,原本是无量寿。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这是如来发现的生命的实相。如果对永恒生命能生起一念信解心的话,功德非常大。因为我们很难做到这些,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去突破他,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要能够做到,就已经能达到菩萨的境界,能忍、能布施、能持戒、能坚持静坐修定,功德已经很大了。但是菩萨不见得就能够体悟生命实相,永恒生命,要是能够对生命实相,对永恒生命有一念信解心的话,功德更大。前面这五种修的再好,也不能跟体悟永恒生命,生命实相的功德相比。为什么?因为前面这些都是有限的,体悟永恒生命,永恒是无限的。一生、二生或者是百千万劫,你时间再长,跟无限比较也是刹那间的事。无限叫作无量功德,刚才这一品也讲到了做善事是立功德,但是那是有限的功德。功德无量这句话的本义是体悟、认识生命实相,体悟永恒生命,这才是无量功德的原本含义。这对于生命存在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存在离不开时间,时间的长短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要能够体悟永恒生命,拥有永恒的时间,这个意义是不是无量?功德是不是无量?

  这一品和上一品都强调了通过佛法,唤醒我们体悟生命实相的意识,去体悟他,去认识他,这就是参禅,这就是一步到位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关注生命根本问题,根本出路的方法。

  这一品我们就重点就强调到这儿,其实也不是我讲经,我们是在读诵经典的同时,挑出关键的地方强调一下,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强化一下大家思维体悟的意识,悟是意识的转换、转变。经文后面还有很多内容,主要是对前面的细说。有些名词解释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不多说了。

  

  

《《妙法莲华经》浅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