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二中道思想是建设人间佛教的根本依凭(顾瑞荣)▪P3

  ..续本文上一页们不能把握大乘佛教“不二中道”的思想实质以及它在佛教教法中的中心地位,那么,不仅阅读者会错过经典中的这个要点,而且会觉得大乘佛教经典的反复铺陈显得极为罗嗦。相反,如果我们明白经典的这个要点,无论经典作者是传说中的佛还是现实中的人,我们都会感叹经典作者的伟大,其思维的高度、丰富、严密是无与伦比的。

  除了般若经典,大乘还有其他的一些经典种类,其中重要的有小本《宝积经》、《维摩诘所说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我们仅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例: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所说经》卷第八“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维摩诘所说经》这一品展现了诸菩萨入不二法门的体会,这里分了三个层次。鸠摩罗什注解说:“夫默语虽殊,明宗一也。所会虽一,而迹有精粗。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故默然之论,论之妙也。” 僧肇注解说:“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深浅。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哉。” 可以说,他们完全理解了经典的安排,“不二中道”的表述的确有层次高低的差别,无言之默然,的确是最妙的方式。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同上)

  “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同上)

  “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同上)

  “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同上)

  “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同上)

  由于扎根于“不二中道”根本见,所以菩萨们“不乐涅槃不厌世间”,“教化众生,终不厌倦”。《维摩诘所说经》由此明确提出了大乘菩萨行的“有尽无尽无阂法门”: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无阂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说无阂;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本。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无阂法门,汝等当学。”(《维摩诘所说经》卷第九“菩萨行品第十一”)

  之所以把这么多内容都引来,是因为《维摩诘所说经》的这些内容的确是完全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不二中道见”摄引下的菩萨行的实践方向和品格,以及我们建设人间佛教的最好的指引。“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不离大慈,不舍大悲”,“不离世间,不舍世法”,这些菩萨行愿,皆是因为立足于“不二中道”的根本见。这些菩萨行愿,是我们的明灯,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行动方向,是我们的不二之路。

  至于龙树的《中论》以及世亲的《辨中边论》等,那更不用再说什么了。末学对此的简短评论是,正是由于他们,佛法的“不二中道见”得到了彻底、圆满的显明,这对佛法的清流保持纯净不杂有着无比的功德。

  四、不二中道对建设人间佛教的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过,大乘经典中的“空”、“二谛”、“无分别”、“中道”、“不二”(“双遣双非”)等等内容或思想,其实都是贯通如一的思想,只是从不同的纬度来体现、反映佛陀亲证的解脱境界和传授给我们的根本教导。我们也可以说,这个“贯通如一的思想”其实就是“不二中道”思想。尽管这样的表述似乎有点以偏概全,但应该说仍然是确切的。

  六祖大師說“佛法是不二之法”。(《坛经》)

  《信心銘》中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可以说,佛教之所以是佛教,就是因为它是“不二之法”。一方面,这表明了佛教教法的至高境界,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就认为,“不二中道”是佛法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所在。但是,如果像许多前人那样简单地来应用“不二中道”这个“法印”去判断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以及把其他宗教简单地归结为“外道”,那就会犯许多错误,乃至根本错误。从末学对道家的研究来看,道家也具足“不二中道见”,而印度教吠檀多的不二论也无法被判定为非“不二中道见”。另外,一些基督教、伊斯兰教苏非派的神秘主义者如普罗提诺 、爱克哈特 、鲁米 等也具有不折不扣的“不二中道见”。所以,尽管我们深明“不二中道见”是佛教的根本见地或究竟见地,但我们必须对“外道”一词有相当的警觉。在过去,佛教徒几乎简单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但现在,现代佛教必须如实对待这个问题,在此存在着一种突破传统观念的可能。当我们说佛教因不二中道见而显示为究竟教法时,这并非意味着对其他宗教的终极究竟教法的否定,也并非意味着这些各自的究竟不是同一种境界。

  另外,从我们前面的论述来看,我们有必要指出,目前学术界甚至佛教界仍然有自觉不自觉地把菩萨道与二乘道对立起来,或者把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立起来的偏见。对于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的关系,学术界乃至佛教界倾向于把二乘道、原始佛教的说法概括为强调对立的一面,或者说是强调“不一”的一面,把菩萨道、大乘佛教的说法概括为强调统一的一面,或者说是强调“不二”的一面 。由此把菩萨道与二乘道对立起来,或者把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立起来。这是有违实情的偏见。

  由“不二中道”视角可以看到,菩萨道与二乘道根本上是贯通的,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根本见也是没有分别的。或者说,区别仅仅是形式上的。本来它们都是对机而显的说法,不同阶段发展出的佛教形态都是方便、利益、随顺不同因缘条件下的众生而显示的教法。

  一方面,即使我们同意说原始佛教的教法着力点是在这些关系的对立的一面,但佛陀是证道者,其境界自然是“中道不二”的,哪里会有在这些关系上他会持分别见的道理?他老人家当然是应机而如是说。佛陀之强调对立的一面,应当是揭示了在众生的分别境界、相对境界中这些关系的对立性实质。不舍世间如何出世间?不断烦恼如何得菩提?不离生死如何是涅槃?这样的教法恰恰是最适合众生的方便智慧的体现,怎么能够把原始佛教的教法说成是不圆满、不究竟甚至偏差的教法呢?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之所以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些没有升起智慧的修行者执著于原始佛教讲对立一面的教法,造成许多大家已经批评得很多的问题,什么厌离生死欣乐涅槃,速断烦恼不愿住世,等等,这些人是有的,但不能把二乘道给贬低了,是修行的人出了问题,而不是二乘道出了问题。对于执著“对立”或“不一”一面的教法,的确需要破除,所以大乘佛教倡“不二”的教导有对机的作用,当然更是准确地揭示了这些关系在无分别境界中的实质表现。但是,如果对“不二”的教导仍然以分别思维去理解,那么,偏差的出现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学大乘教法的人红尘滚滚,名之为不离世间;头出头没于世欲大海,名之为不断生死。有谁会把这个责任归结为大乘教法的偏差?

  所以,如果要说正确,原始佛教讲对立的一面与大乘佛教讲统一的一面都正确。如果要说圆满究竟,那就要把“对立”与“统一”或“不二”与“不一”兼顾了,或者,只要对机就是圆满究竟。“对机”就是最高的教法标准,没有比对机更高的标准了。佛法不是一个脱离开众生的具体实情的理论体系,我们看《阿含经》中的佛陀教化的故事,多么实在、朴素和智慧,一切都是应机而说法的范例。

  记得有位深得禅宗心要的大师曾这样开示:“先明根本,证得本空,立亦得,不立亦得,立不立都得;如不明根本,但达理解,未证於事,则立不是,不立亦不是,立不立都不是。此妙用处,不可思议,今我说者,只可言用,不可言妙,以妙在汝边,非关我说。”“不二中道见”就是根本。亲证“不二中道见”,说“不一”亦得,说“不二”亦得,说“不一”“不二”都得;如不能亲证“不二中道见”,说“不一”亦不得,说“不二”亦不得,说“不一”“不二”都不得;究竟只是纸上谈兵,空花水月。所以,我们应该亲证“不二中道见”,如实看待二乘道与原始佛教,当然也要如实看待菩萨道与大乘佛教。

  总之,对“不二中道”思想的考察,使我们对佛教自身的发展以及内部关系也有了更好的把握。理解佛教,把握佛教的根本见地,这是建设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同样也是实现理想社会和人生的根本指导。试想,如果我们对于三法印或一实相印认识不足,我们建设的如何可能是佛教的理想社会和人生呢?离开佛教的根本的认识,我们的努力又怎么能够与外道、世俗分得清楚?所以,“不二中道见”以及对“不二中道见”的认识,是人间社会的佛教化和人生觉悟的根本所依。希望我们一起为建设人间佛教贡献力量。

  顾瑞荣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2006年5月20日初稿

  

《不二中道思想是建设人间佛教的根本依凭(顾瑞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