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不能把握大乘佛教“不二中道”的思想實質以及它在佛教教法中的中心地位,那麼,不僅閱讀者會錯過經典中的這個要點,而且會覺得大乘佛教經典的反複鋪陳顯得極爲羅嗦。相反,如果我們明白經典的這個要點,無論經典作者是傳說中的佛還是現實中的人,我們都會感歎經典作者的偉大,其思維的高度、豐富、嚴密是無與倫比的。
除了般若經典,大乘還有其他的一些經典種類,其中重要的有小本《寶積經》、《維摩诘所說經》、《法華經》、《華嚴經》等,我們僅以《維摩诘所說經》爲例: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維摩诘所說經》卷第八“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維摩诘所說經》這一品展現了諸菩薩入不二法門的體會,這裏分了叁個層次。鸠摩羅什注解說:“夫默語雖殊,明宗一也。所會雖一,而迹有精粗。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故默然之論,論之妙也。” 僧肇注解說:“有言于無言,未若無言于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無言,淨名無言于無言。此叁明宗雖同,而迹有深淺。所以言後于無言,知後于無知,信矣哉。” 可以說,他們完全理解了經典的安排,“不二中道”的表述的確有層次高低的差別,無言之默然,的確是最妙的方式。
“世間出世間爲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同上)
“生死涅槃爲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同上)
“我無我爲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同上)
“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爲入不二法門。”(同上)
“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同上)
由于紮根于“不二中道”根本見,所以菩薩們“不樂涅槃不厭世間”,“教化衆生,終不厭倦”。《維摩诘所說經》由此明確提出了大乘菩薩行的“有盡無盡無閡法門”: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無閡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謂無盡?謂無爲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衆生,終不厭倦;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爲貴;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于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爲善師想;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爲父母想;道品之法,爲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衆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衆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衆生疑;以樂說辯,演說無閡;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衆善本。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爲。
何謂菩薩不住無爲?謂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爲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爲證;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衆生;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爲。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爲;具智慧故,不盡有爲;大慈悲故,不住無爲;滿本願故,不盡有爲;集法藥故,不住無爲;隨授藥故,不盡有爲;知衆生病故,不住無爲;滅衆生病故,不盡有爲。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是名盡無盡無閡法門,汝等當學。”(《維摩诘所說經》卷第九“菩薩行品第十一”)
之所以把這麼多內容都引來,是因爲《維摩诘所說經》的這些內容的確是完全體現了大乘佛教的“不二中道見”攝引下的菩薩行的實踐方向和品格,以及我們建設人間佛教的最好的指引。“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爲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爲證”,“不離大慈,不舍大悲”,“不離世間,不舍世法”,這些菩薩行願,皆是因爲立足于“不二中道”的根本見。這些菩薩行願,是我們的明燈,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行動方向,是我們的不二之路。
至于龍樹的《中論》以及世親的《辨中邊論》等,那更不用再說什麼了。末學對此的簡短評論是,正是由于他們,佛法的“不二中道見”得到了徹底、圓滿的顯明,這對佛法的清流保持純淨不雜有著無比的功德。
四、不二中道對建設人間佛教的意義
前面我們已經指出過,大乘經典中的“空”、“二谛”、“無分別”、“中道”、“不二”(“雙遣雙非”)等等內容或思想,其實都是貫通如一的思想,只是從不同的緯度來體現、反映佛陀親證的解脫境界和傳授給我們的根本教導。我們也可以說,這個“貫通如一的思想”其實就是“不二中道”思想。盡管這樣的表述似乎有點以偏概全,但應該說仍然是確切的。
六祖大師說“佛法是不二之法”。(《壇經》)
《信心銘》中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可以說,佛教之所以是佛教,就是因爲它是“不二之法”。一方面,這表明了佛教教法的至高境界,另一方面,有不少人就認爲,“不二中道”是佛法與外道的根本區別所在。但是,如果像許多前人那樣簡單地來應用“不二中道”這個“法印”去判斷佛教與其他宗教的關系,以及把其他宗教簡單地歸結爲“外道”,那就會犯許多錯誤,乃至根本錯誤。從末學對道家的研究來看,道家也具足“不二中道見”,而印度教吠檀多的不二論也無法被判定爲非“不二中道見”。另外,一些基督教、伊斯蘭教蘇非派的神秘主義者如普羅提諾 、愛克哈特 、魯米 等也具有不折不扣的“不二中道見”。所以,盡管我們深明“不二中道見”是佛教的根本見地或究竟見地,但我們必須對“外道”一詞有相當的警覺。在過去,佛教徒幾乎簡單地處理了這個問題,但現在,現代佛教必須如實對待這個問題,在此存在著一種突破傳統觀念的可能。當我們說佛教因不二中道見而顯示爲究竟教法時,這並非意味著對其他宗教的終極究竟教法的否定,也並非意味著這些各自的究竟不是同一種境界。
另外,從我們前面的論述來看,我們有必要指出,目前學術界甚至佛教界仍然有自覺不自覺地把菩薩道與二乘道對立起來,或者把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對立起來的偏見。對于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的關系,學術界乃至佛教界傾向于把二乘道、原始佛教的說法概括爲強調對立的一面,或者說是強調“不一”的一面,把菩薩道、大乘佛教的說法概括爲強調統一的一面,或者說是強調“不二”的一面 。由此把菩薩道與二乘道對立起來,或者把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對立起來。這是有違實情的偏見。
由“不二中道”視角可以看到,菩薩道與二乘道根本上是貫通的,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的根本見也是沒有分別的。或者說,區別僅僅是形式上的。本來它們都是對機而顯的說法,不同階段發展出的佛教形態都是方便、利益、隨順不同因緣條件下的衆生而顯示的教法。
一方面,即使我們同意說原始佛教的教法著力點是在這些關系的對立的一面,但佛陀是證道者,其境界自然是“中道不二”的,哪裏會有在這些關系上他會持分別見的道理?他老人家當然是應機而如是說。佛陀之強調對立的一面,應當是揭示了在衆生的分別境界、相對境界中這些關系的對立性實質。不舍世間如何出世間?不斷煩惱如何得菩提?不離生死如何是涅槃?這樣的教法恰恰是最適合衆生的方便智慧的體現,怎麼能夠把原始佛教的教法說成是不圓滿、不究竟甚至偏差的教法呢?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之所以崛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爲那些沒有升起智慧的修行者執著于原始佛教講對立一面的教法,造成許多大家已經批評得很多的問題,什麼厭離生死欣樂涅槃,速斷煩惱不願住世,等等,這些人是有的,但不能把二乘道給貶低了,是修行的人出了問題,而不是二乘道出了問題。對于執著“對立”或“不一”一面的教法,的確需要破除,所以大乘佛教倡“不二”的教導有對機的作用,當然更是准確地揭示了這些關系在無分別境界中的實質表現。但是,如果對“不二”的教導仍然以分別思維去理解,那麼,偏差的出現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學大乘教法的人紅塵滾滾,名之爲不離世間;頭出頭沒于世欲大海,名之爲不斷生死。有誰會把這個責任歸結爲大乘教法的偏差?
所以,如果要說正確,原始佛教講對立的一面與大乘佛教講統一的一面都正確。如果要說圓滿究竟,那就要把“對立”與“統一”或“不二”與“不一”兼顧了,或者,只要對機就是圓滿究竟。“對機”就是最高的教法標准,沒有比對機更高的標准了。佛法不是一個脫離開衆生的具體實情的理論體系,我們看《阿含經》中的佛陀教化的故事,多麼實在、樸素和智慧,一切都是應機而說法的範例。
記得有位深得禅宗心要的大師曾這樣開示:“先明根本,證得本空,立亦得,不立亦得,立不立都得;如不明根本,但達理解,未證於事,則立不是,不立亦不是,立不立都不是。此妙用處,不可思議,今我說者,只可言用,不可言妙,以妙在汝邊,非關我說。”“不二中道見”就是根本。親證“不二中道見”,說“不一”亦得,說“不二”亦得,說“不一”“不二”都得;如不能親證“不二中道見”,說“不一”亦不得,說“不二”亦不得,說“不一”“不二”都不得;究竟只是紙上談兵,空花水月。所以,我們應該親證“不二中道見”,如實看待二乘道與原始佛教,當然也要如實看待菩薩道與大乘佛教。
總之,對“不二中道”思想的考察,使我們對佛教自身的發展以及內部關系也有了更好的把握。理解佛教,把握佛教的根本見地,這是建設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它同樣也是實現理想社會和人生的根本指導。試想,如果我們對于叁法印或一實相印認識不足,我們建設的如何可能是佛教的理想社會和人生呢?離開佛教的根本的認識,我們的努力又怎麼能夠與外道、世俗分得清楚?所以,“不二中道見”以及對“不二中道見”的認識,是人間社會的佛教化和人生覺悟的根本所依。希望我們一起爲建設人間佛教貢獻力量。
顧瑞榮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2006年5月20日初稿
《不二中道思想是建設人間佛教的根本依憑(顧瑞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