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教界努力的方向;一种是从理性外部,用具有同构性的反思理性,辅助主体理性的修复,在这一点上,佛教理性具有优先权。
佛教理性的优先权体现在:第一、佛教理性是从本体论思惟的模式中发展出来的,与西方的理性传统有相似性;第二、佛教理性是对个体理性和整体权威的反动,能为西方的“工具理性”和“历史理性”设限。因为具有历史的相似性,佛教理性可以从内部入手;由于具有批判性,佛教理性又能够从外部制衡。
四、结语
对于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的讨论,只是人间佛教的一个侧面,本文也只是一个开始,正如佛法所示,人间佛教也是“缘起性空”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执著”。太虚大师的规创力、印顺大师的批判力和星云大师的践行力和慈悲心,构成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力量。我相信,有著这些精神力量,后行的高僧大德必然勇猛精进,为人世的畅达和普世的幸福疏通和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
【注释】
【注1】参见赵敦华,〈也谈全球伦理,兼论宗教比较的方法论──从孔汉思的《全球责任》谈起〉,《哲学研究》,一九九七年第十二期。
【注2】太虚,《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三三○页。
【注3】同【注2】,第四一五页。
【注4】同【注2】,第四一○页。
【注5】王守常、钱文忠,《人间关怀──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七页。
【注6】同【注5】。
【注7】印顺,《印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十二、一三○页。
【注8】同【注7】。
【注9】同【注2】。
【注10】星云大师,《佛教人间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四五二页。
【注11】同【注7】。
【注12】同【注7】,第九十一页。
【注13】同【注12】。
【注14】同【注7】,第一一二页。
【注15】同【注7】,第一一三页。
【注16】同【注7】,第一一五页。
【注17】同【注7】,第九十六页。
【注18】同【注17】。
【注19】同【注17】。
【注20】同【注7】,第一一○页。
【注21】同【注20】。
【注22】同【注7】,第一○八页。
【注23】同【注7】,第一一八页。
【注24】梵文为 Brahmataikyam,英译为 I myself am he,依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注25】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九页。
【注26】同【注25】,第十页。
【注27】孔汉思
库舍尔著,何光泸译,《全球伦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注28】赵汀阳,《伦理学不是伦理》,http://www.cae.pku.edu.cn/text/11xjb11/ybgh/3.htm。
【注29】同【注28】。
【注30】赵敦华,〈关于普遍伦理的可能性条件的元伦理学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二○○○年第四期)。
【注31】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四期)。
【注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第三卷,第五十六页。
【注3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八年)第七十八页。
【注34】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第一○三页。
【注35】同【注34】,第四页。
【注36】同【注34】,第一○五页。
【注37】同【注33】,第一八三页。
【参考书目】
1.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
2.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3.太虚,《太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4.印顺,《印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5.星云大师,《佛教(十)
人间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6.佛光星云,《佛光教科书【注11】佛光学》(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
7.郭朋,《太虚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8.郭朋,《印顺佛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9.姚卫群,《印度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0.王守常、钱文忠,《人间关怀──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11.觉幻(满耕),〈人间佛教的理念及其当代之实践──以佛光山为例〉(北京:北京大学教材中心,二○○○年)。
12.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年)。
14.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年)。
1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八年)。
16.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蒲长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