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蒲長春)▪P4

  ..續本文上一頁宗教界努力的方向;一種是從理性外部,用具有同構性的反思理性,輔助主體理性的修複,在這一點上,佛教理性具有優先權。

  佛教理性的優先權體現在:第一、佛教理性是從本體論思惟的模式中發展出來的,與西方的理性傳統有相似性;第二、佛教理性是對個體理性和整體權威的反動,能爲西方的“工具理性”和“曆史理性”設限。因爲具有曆史的相似性,佛教理性可以從內部入手;由于具有批判性,佛教理性又能夠從外部製衡。

  四、結語

  對于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的討論,只是人間佛教的一個側面,本文也只是一個開始,正如佛法所示,人間佛教也是“緣起性空”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不執著”。太虛大師的規創力、印順大師的批判力和星雲大師的踐行力和慈悲心,構成了人間佛教的精神力量。我相信,有著這些精神力量,後行的高僧大德必然勇猛精進,爲人世的暢達和普世的幸福疏通和發揚人間佛教的精神。

  【注釋】

  【注1】參見趙敦華,〈也談全球倫理,兼論宗教比較的方法論──從孔漢思的《全球責任》談起〉,《哲學研究》,一九九七年第十二期。

  【注2】太虛,《太虛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叁叁○頁。

  【注3】同【注2】,第四一五頁。

  【注4】同【注2】,第四一○頁。

  【注5】王守常、錢文忠,《人間關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文化學術論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七頁。

  【注6】同【注5】。

  【注7】印順,《印順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十二、一叁○頁。

  【注8】同【注7】。

  【注9】同【注2】。

  【注10】星雲大師,《佛教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四五二頁。

  【注11】同【注7】。

  【注12】同【注7】,第九十一頁。

  【注13】同【注12】。

  【注14】同【注7】,第一一二頁。

  【注15】同【注7】,第一一叁頁。

  【注16】同【注7】,第一一五頁。

  【注17】同【注7】,第九十六頁。

  【注18】同【注17】。

  【注19】同【注17】。

  【注20】同【注7】,第一一○頁。

  【注21】同【注20】。

  【注22】同【注7】,第一○八頁。

  【注23】同【注7】,第一一八頁。

  【注24】梵文爲 Brahmataikyam,英譯爲 I myself am he,依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注25】賴永海,《佛學與儒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九頁。

  【注26】同【注25】,第十頁。

  【注27】孔漢思

  庫舍爾著,何光泸譯,《全球倫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注28】趙汀陽,《倫理學不是倫理》,http://www.cae.pku.edu.cn/text/11xjb11/ybgh/3.htm。

  【注29】同【注28】。

  【注30】趙敦華,〈關于普遍倫理的可能性條件的元倫理學考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年第四期)。

  【注31】何懷宏,《一種普遍主義的底線倫理學》(《讀書》,一九九七年第四期)。

  【注3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叁年)第叁卷,第五十六頁。

  【注33】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上海:上海叁聯書店,一九九八年)第七十八頁。

  【注34】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第一○叁頁。

  【注35】同【注34】,第四頁。

  【注36】同【注34】,第一○五頁。

  【注37】同【注33】,第一八叁頁。

  【參考書目】

  1.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

  2.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3.太虛,《太虛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4.印順,《印順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5.星雲大師,《佛教(十)

  人間佛教》(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6.佛光星雲,《佛光教科書【注11】佛光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

  7.郭朋,《太虛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8.郭朋,《印順佛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9.姚衛群,《印度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0.王守常、錢文忠,《人間關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文化學術論集》(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11.覺幻(滿耕),〈人間佛教的理念及其當代之實踐──以佛光山爲例〉(北京:北京大學教材中心,二○○○年)。

  12.賴永海,《佛學與儒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13.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

  14.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年)。

  15.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上海:上海叁聯書店,一九九八年)。

  16.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蒲長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