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梁巧英)▪P3

  ..续本文上一页,果果该因,而皆不离于心。太虚谓此“融行归心”:“种种众生来生其国,皆由佛之因行所感。由佛感成,故成佛国。……行十善摄受一十善业人天,十善业盛故即得佛土净。佛土净故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道,不说刚强苦切之言,故说法净。法净则智净,智净则心净,心净则德净,即转众生蚀、劫蚀、见浊、命浊、烦恼浊为五净也。融行归心,一切唯心。净心为因,净土为果,净众生心得佛土净。”[12]

  人间佛教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要依赖大乘佛教的菩萨心与菩萨。在人间现实生活中,发心学佛,从自我身心的净化开始,减轻欲望,待人真诚,慈悲为怀,不仅会养成平和心态,有益自己心灵的健康,也会有利于减少与他人的对立,扩及群体与社会。佛教宣导人自身要培养宽容的品格。宽容既是与人相处和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剂培养自己性情平和善良的良药。心境平和善良不仅会给人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双重的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还会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中所发的“心力”应是来自菩提心,藉以改造自心的浊秽,外在形成良善的习惯行为,将个人与组织团体的集体力量整合,深入社会的关怀,积聚众人的良善,自然能改善社会风气,创造祥和乐善的人生。同时,秉持佛法的根本原则,顺应时代的思潮,普及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佛教宣导因果报应论。报应有三种:现报、生报和后报,尽管因果报应论丝毫不存在科学依据,但它却体出现了佛教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注。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人们并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在人类历史上,因果报应论在保护人类自身及生存环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佛还教宣称人们只有遵从佛教规范,去恶从善,才能获得佛祖的救助,这有利于约束人们的行为,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宗教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以终极关怀,为人类提供心灵的家园。佛教为此设计了许多净土,进入佛国净土是佛教徒理想的人生归宿。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属阿弥陀佛净土,也就是净土宗信仰的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中描绘的极乐世界的自然环境极其美好,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的众生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容貌,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也没有尘世间的种种痛苦和烦恼,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对众生进行教化,通过修行,将来肯定能成就佛果。人生的理想归宿是天堂,进入极乐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归宿。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徒的“出世”是在世间完成的,他们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过程中,不仅净化著个人的身心,同时也在造福、净化著社会。人间佛教认为,人间即净土,净土就在人间。“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经由人道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13]太虚说:“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鲤凝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一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14]这是太虚大师作为一代高功大德对人间理想世界的美好设定,虽然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将异常艰难,或者根本就不可能,但是表达了太虚大师强烈的宗教救世情怀。

  结语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一直是中国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成分。佛教虽然有出世与入世之分,但是人间佛教著重于入世。佛教本具有人间性,生活性。人间佛教就是佛教精神在世间的实践。生命关怀的思想与修行体系,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关怀人类社会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佛教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自身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命运紧相连的积极入世情怀。

  作者介绍: 梁巧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讲师。

  [1]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1册,印顺编,香港佛学书局印行本,1993年,页431。

  [2] 罗竹风:《人··社会··宗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页59。

  [3] 赖永海:《佛学与儒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1。

  [4] 杨丕樵:《关于宗教矛盾本质的分析》,《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页1。

  [5] 参见陈兵:《佛教苦乐观》,《法音》,2007年第2期,页5。

  [6] 太虚大师:《我的佛教改革运动略史》,《太虚大师全书》第57册,第19编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页78。

  [7] 太虚大师:《佛学之宗旨与目的》,《太虚大师全书》第35册,第10编,页53。

  [8] 太虚大师:《再议(印度之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16编,页68。

  [9] 佛光星云编著:《佛光学》,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页66。

  [10]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年,页1215。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383-384。

  [12] 太虚大师:《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太虚大师全书》第7编,页758。

  [13] 星云大师编著:《佛教(一)教理》,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印行,1995年,页611。

  [14] 太虚大师:《建设人间净土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4编,页428。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梁巧英)》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