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叫人悟得人之安身立命之处。自己必须先了脱生死,没有忧悲苦恼,才能救度他人。如果人们能够洞察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假相,放弃对自身的执著,那么,一切苦难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也就是解脱。从自利到利他,先救度自己,再救度他人。扩而言之,不仅为自身,而且为一切众生解脱这种痛苦而开辟一条解脱大道。
大乘佛教不仅讲人的解脱。还提倡大乘菩萨行,宣扬普渡众生,帮助众生在宝贵的生命中实现解脱。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是自我觉悟与救度别人,也就是佛教所说,自己虽未得度,但是先来度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个人对他人、对社会作出贡献越多,他人与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与尊重可能就越多,个人生命的价值就越得到体现,这正是菩提发心,菩萨道的行为,是大乘菩萨的精神。菩萨以苦为乐,而获得解除众生苦之大乐。当代一行禅师在《活得安祥》中说,如果我们与世界上的苦难接触,受到触动,就可能进一步去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们自已的痛苦就在此间消失。这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净化及人品的提升。如果自己是痛苦的,也会使别人痛苦;如果自己的心灵纯良、安定,愉快,也会使别人愉快,积极乐观的生命会给家人、其他人以快乐的濡润,生命将被乐观的世界所包围。
当代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师们,更提倡活得快乐。“给人欢喜”,为佛光山的四大信条之一。星云大师《徒众讲习会开示》说,人间佛教提倡喜乐的人生,要在快乐中修行,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现世就能现证法喜安乐。
佛教不仅在佛法理论上博大精深,而且极重视佛教在人间的佛法实践。佛教对生命的关怀不只停留在虚无缥缈的理论之上,是切实的人间菩提道。太虚说:“阐明万有因缘生灭之遍理,悬示法界圆觉之佛境,在众生有达现之可能性,导由人间净化以渐渐上趋,为一再议建佛法新体系之理论。然理论必继以实践之行事,乃成共仰而垂久存。禅宗以禅林制度故,唐末、宋初风行全国,迄今虽精神枯竭,亦犹赖形制而未灭。必须有适应现代社会之教团组织,方足展开实际之运动。……吾今拟创菩萨学处,固将依佛法新体系论,增损斟酌古近中外之制而出之,不容偏执乎一端也。”[8]太虚的人生佛教,依因缘生灭之理,以法界圆觉为宗,建立“菩萨学处”,将在家出家佛徒皆摄于菩萨之中,是理性、入世的现代佛教制度,将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思想真正付诸于世间弘法的实际当中。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著道德劝化和行为控制的社会功能。这主要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中体现出来。佛教提倡“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广结善缘”,“慈悲济世”等等伦理要求,体现了佛教对社会的关怀。用佛法的理念、佛教的精神去关怀社会,觉悟宇宙人生究竟圆满的真理,实现最终个人完全的自由,获得永不退失的安乐,自利利他,福慧圆满,得大解脱。
三、人间佛教对现代其他生命的关怀
佛教关心的对象是众生。它把人和宇宙间一切有情识的生物称为“有情众生”,与之相对应的山河大地、草木土石等无情识的东西,称为“无情”。佛教的生命不仅是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指无生命没有感情色彩的大千世界,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是众生,皆有佛性。佛教推行的戒律就是珍惜生命的充分表现。佛教认为,生命界按照各自的作业轮回于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佛教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人类之间更是要求相互关心、和平共处。在佛教的戒律中,无论是五戒、八戒、十戒,其第一戒就是“戒杀生”。不杀生不但指不杀人,也指其他一切生命体都不去杀害,把杀生作为“十恶”之首。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不仅体现了对人类,也表达了对万物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是符合佛教及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善—这一基本世界观的。
佛教从“善”出发,提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佛教以人心之“大慈大悲”为其生命关怀的基本准则,一切佛法以慈悲心福佑众生。大乘佛教把慈悲放在第一位。所谓慈悲,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众生于苦难,合在一起,就是说要救度众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以其慈悲胸怀关爱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众生。它宣扬“西方净土”,提倡尊重、珍惜生命,认为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应当受到尊重。
人间佛教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在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方面,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做法。自然界各生命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著多种生命,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各种生命构成自然界“物质回圈”的一个个的环节,使所有物种得以在回圈中长期生存。任何生命个体都是作为食物链的一个环节,被下一个环节所取食,从而使大自然的物质得以回圈利用。然而,人类自身利益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相互依赖、联合协调的良性物质转化运动中存在著矛盾,自然界本来并不根据人的利益而运转。人如果意识不到这点,误以为万物皆备于我,人类同样会陷于盲目和自我封闭、自我毁灭的境地。如果不以悲心和责任来救护众生,人将会为此付出代价甚至自我毁灭。
另外佛教的素食与放生的主张,也体现了佛教对所有生命体的尊重与关怀。如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情怀,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的意义显而易见,没有什么能够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机会了。
佛教的生命关怀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是对其他生命的珍惜与重视,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关爱,这对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起到了唤醒和警戒的作用。
四、人间佛教对现代生命的生存环境的关怀
现代生命的生存环境包括生命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间佛教关怀自然环境,提出“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9]的主张。佛将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当成是我们身体的一部份来看待,当成是自己的家来看待。因此,爱护自然环境,不但要对动物要爱护,对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环境,都要善加的保护。佛教宣扬广泛的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也是平等的。尤其是众生与无情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应当说,这是对自然界生物和无生物尊严的确认,是对自然界的敬重、悲切和摄护”[10],这是人间佛教对现代生命生存环境关怀的一种表达。
佛教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认为世间万象互为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互生的关系。从佛教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出发,佛教自然地倾向保护森林、绿地、保护水源等等。《佛说业报差别经》记载:“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以其杀生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卤碱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其偷盗业故,感外霜雪,蝗虫毒害等,令世饥馑;三者,以其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皆悉臭秽……”由此看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与人心息息相关,依缘起观点来看,如果人人能奉行十善,互助互信,自利利他,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共同为我们居住的环境贡献心力,必能创造出身心清净的家园。
儒、释、道三教有“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之说。佛教认为,人的贪心、慎怒心和愚痴心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根源。人们贪欲过重,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心灵的不安。在佛法中,贪欲是指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心生的欲望,慎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的憎恨,愚痴是指愚味无知,不明事理。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文明,而自身对自然的贪欲无度、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却导致了生存家园的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毁掉了不会再来,我们只有一个家园,失去了不会再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1]现代社会,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内容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人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外在于人的物质对象来征服和役使,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威胁。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准高7%。因此,佛教认为,人心需要不断的闻法修行而得到净化,环境更需要人们不断的治理与维护而得到美化。这一方面,僧侣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修学佛法,注重内心的清净、平和,同样注重外在环境的清静、庄严,以整洁、协调的自然之态来妆点寺院,既净化了自己,也美化了环境,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人间佛教认为,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这一思想信仰对于扼制人们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破坏,净化人心、美化环境、建设人间净土、客观上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心的净化,心灵的环境尤其重要,自觉反省自己的内心,使心灵得到净化,不是苦修,而是超越,用心感受生活,去感觉生活的真实自在。它既是内心的净化,也是外境的净化。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从自心起菩萨行,感召同类。以行为因,结净土果。行行彻果…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梁巧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