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
梁巧英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人间佛教的思想,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率先提出,是即世而出世、即人成佛的一种思想与修行体系,反映了佛教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自身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命运紧相连的积极入世情怀。生命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佛教认为使生命处于和谐平衡,合理发展的状态,才能开发潜能,创造价值,实现并超越自我,利己的同时利人,为社会文明,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徒的“出世”是在世间完成的,他们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过程中,不仅净化著个人的身心,同时也在造福、净化著社会。佛教所谈的生命,指的是世间一切众生,人类与众生平等的原则基础之上担负著保护众生的神圣职责。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包括对生命自身(人的身心、其他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人类与众生)所生存的环境的关怀。笔者在阐释人间佛教内涵的基础上,从佛教的生命含义及生死观、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关怀、对现代其他生命的关怀、对现代生命的生存环境的关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解读人间佛教的现代社会关怀的生命关怀层面。
关键字:人间佛教 现代 生命 关怀
人间佛教的思想,由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率先提出,是即世而出世、即人成佛的一种思想与修行体系。随著时代的进步,佛教界人士不断探索佛教文化的新形式,不断赋予佛教新的文化内涵,以最适合的形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佛教离不开人间,人间需要佛教。太虚大师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宗旨:“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1]这其中包含著人间佛教对现代生命的关怀。
一、佛教的生命含义及生死观
在佛教的研究视阈内,生命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生命是什么?如何理解生命?佛教所讲的生命,从广义上讲指六道众生,甚至是十界中除佛以外的其他九界都属众生界。从狭义上说主要指人。“人是宗教发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2]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人,“释伽牟尼创立佛教,乃肇始于对现实人生的思考”[3]只不过“佛教以人为目的,却恰恰采取了反对人的手段”。[4]佛教讲的解脱是人的解脱。尤其是中国佛教,在传统文化积极入世、关爱他人思想的影响下拥有丰富的生命关爱思想。本文的生命内涵以人为主体也兼及其它八界。
生命是人间最根本的存在形式,生命不能离开人间而生存,把佛法落实在生命关怀中,是本文的人间佛教应有之义。佛教的生命关怀从一切生命体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护之列。
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思想建立在佛教的生死观基础之上。佛教认为,天地万物从众因缘而有,有聚集则有离散,皆属无常;众生的身心由“地水火风”四人与“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正因无常,死也就不是永断,恰恰蕴育著新生,只是时空、形态不同而已,如佛教说的六道轮回,既然诸法因缘而生,变化无常,其中就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存在,只是众生误执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
佛教对死亡的基本观念是,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是有无数回圈之“生”,而“死”即是这种轮回不已之“生”的仲介。由生而至死,又由死而至生,这是世俗人难以摆脱的命运,只有一心向佛,从认识到现象界的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渐次看破宇宙万物尽虚空,最后才会悟解真如的永恒,超脱生死轮回,进入佛界。佛教根据众生生前善恶行为的不同而有六道轮回。“道”是指众生轮回往来的确定路途。人生的死,就是人们在这六种不同的生存空间轮回的仲介和环节。六道轮回由下而上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在这六道中的就是众生,超出六道就是佛。其中前三道为三恶道,后三道为三善道。众生在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堕,如此上升下堕,这道死去,转生那道;那道死去,又转生另一道。这样生生延续,世世升沉,在轮回中流转,除非进入佛界,否则永无尽期。
佛教认为,生皆苦。佛教对于人生的总的看法可归结为一个“苦”字。佛教关于人生痛苦的说法有很多种,最典型的是贪、嗔、痴“三毒攻心”之苦和“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阿含经》中佛陀在说苦圣谛时列举了这八苦,《清净道论·说根谛品》据经言,对以上八苦一一进行了描述。[5]
在佛教看来,一切生命体都是由五蕴所指的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组成的,其中,“色” 属于物质方面,指物理的或生理现象,“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方面,包括情感、理性、心理、思维等精神现象。佛教所说人身二十二根中有“苦根”,苦乃人天生所难免。
在佛教看来,无论从自然生理过程还是社会生活来看,现实人生都是痛苦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一般人将因缘幻化之五蕴身视为实有,执著于有我,而不能免于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患。生命可分为生理上的生命和精神上的或心理上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佛教认为,无论是哪一层面的生命都是苦的。
佛教虽把人生定性为苦,引导人们走出世道路,但并不鄙视生命、厌恶人生,对生命反而相当珍惜,认为“人身难得,万劫不复”。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值得留恋,引导人们走出世的道路,并为人们提供了解脱之路。而人界在六道轮回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一一只有人才可以向四圣转化。这赋予了人以崇高的使命,承担了最重要的角色,人既是解脱的主体,又是解脱的对象。“今后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应专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过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祸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后则应该用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总之、佛教的教理,是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思潮底新形态不能执死方以医变症。”[6]
二、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关怀
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关怀,思考的是人对自我的关怀与对其他人的关怀,亦或说佛教的自我关怀与社会关怀。
现代社会中的人过著怎样的生活?人们的价值取向随著科技时代的步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人的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上便是物质丰富和精神痛苦并存。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在私欲的驱动下追逐一己的利益,在昏昏噩噩、糊里糊涂中醉生梦死,导致始终无法解脱,人生沉浮不定,苦海无边,无一时不是过著流浪漂泊的生活。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正是普照佛光于人间,关注人生的各种问题,使众生离苦得乐,以示人间佛教对现代人类生命的最深切的关怀。
佛教认为人应怎样才能离苦得乐?佛法是宇宙人生的普遍真理,佛所宣说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诸法是普遍于一切生命的真理。依据佛法的真理,可以使人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佛陀之四圣谛,以说苦的苦圣谛为先。苦圣谛的实质,是正视苦、参透苦,以便以苦为动力,提升生命,化苦为乐。
如何利用佛法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寻到安乐?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指发菩提心的菩萨,行的是菩提道。小乘是指解脱,行的是解脱道。在佛教看来,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获得生命的解脱,在解脱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佛教对人的精神生命的关怀。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佛,作为一般的修行者则以菩萨为理想境界。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就罗汉果,通过超越生死而达到个体的解脱。在实践菩萨道的路上,最重要的是通过研习、修持佛法,自利利他,离苦得乐。太虚大师说:“佛学的宗旨和目的,简单地概括起来,不过是自利利他而已。其实,世间所有的工作云为,也不过是彼此间利益,惟所差在究竟与不究竟之别。”[7]
如何自利与利他?首先需要做到心之解脱。佛教提供的解脱理论即“戒、定、慧”三学,具体化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具体修行方式。佛教解脱依靠两方面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佛教著重于修心、不断减损贪旗痴烦恼,力争明心见性、参透生死,此为自利。整个佛教的主旨,是断除由生老病死而生的种种忧悲苦恼,解脱人类由既定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根本痛苦。生存和死亡皆为人生诸苦之本,生死若不了,一切痛苦都没有完了。佛教教人“了生死”,生死能了,则一切外在的执著都可以放下,生死若了,一切痛苦皆了。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把生存与死亡问题看作人生应该给予极大关怀的首要大事,把对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可谓佛教信仰的核心。归根结底,佛教信徒确立其信仰的根源在于对自身存在的深刻反省,对生存与死亡及与之相关的老病等诸苦的畏惧及超脱的追求。
如何做到呢?首先,佛教注重自我修行,自我提升。佛教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著,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 佛教主张要以五戒十善为根本。五戒是戒杀、盗、淫、妄、酒。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这是身三种)、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这是口四种)、不贪、不嗔、不痴(这是意三种)。佛教启迪人们解脱生活的重负、忧患和痛苦。佛教以反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亦…
《人间佛教的现代生命关怀(梁巧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