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現代生命關懷(梁巧英)

  人間佛教的現代生命關懷

  梁巧英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人間佛教的思想,由近代高僧太虛大師率先提出,是即世而出世、即人成佛的一種思想與修行體系,反映了佛教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將自身的命運與社會發展的命運緊相連的積極入世情懷。生命關懷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佛教關懷社會的重要方面。佛教認爲使生命處于和諧平衡,合理發展的狀態,才能開發潛能,創造價值,實現並超越自我,利己的同時利人,爲社會文明,人類進步,作出應有貢獻。“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徒的“出世”是在世間完成的,他們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過程中,不僅淨化著個人的身心,同時也在造福、淨化著社會。佛教所談的生命,指的是世間一切衆生,人類與衆生平等的原則基礎之上擔負著保護衆生的神聖職責。人間佛教的現代生命關懷包括對生命自身(人的身心、其他生命)的關懷和對生命(人類與衆生)所生存的環境的關懷。筆者在闡釋人間佛教內涵的基礎上,從佛教的生命含義及生死觀、人間佛教對現代人類生命的關懷、對現代其他生命的關懷、對現代生命的生存環境的關懷四個方面進行論述,解讀人間佛教的現代社會關懷的生命關懷層面。

  關鍵字:人間佛教 現代 生命 關懷

  人間佛教的思想,由近代高僧太虛大師率先提出,是即世而出世、即人成佛的一種思想與修行體系。隨著時代的進步,佛教界人士不斷探索佛教文化的新形式,不斷賦予佛教新的文化內涵,以最適合的形式,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佛教離不開人間,人間需要佛教。太虛大師在《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中提出了人間佛教的宗旨:“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裏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1]這其中包含著人間佛教對現代生命的關懷。

  一、佛教的生命含義及生死觀

  在佛教的研究視阈內,生命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範疇。生命是什麼?如何理解生命?佛教所講的生命,從廣義上講指六道衆生,甚至是十界中除佛以外的其他九界都屬衆生界。從狹義上說主要指人。“人是宗教發生、存在和發展的依據”[2]佛教的存在和發展也離不開人,“釋伽牟尼創立佛教,乃肇始于對現實人生的思考”[3]只不過“佛教以人爲目的,卻恰恰采取了反對人的手段”。[4]佛教講的解脫是人的解脫。尤其是中國佛教,在傳統文化積極入世、關愛他人思想的影響下擁有豐富的生命關愛思想。本文的生命內涵以人爲主體也兼及其它八界。

  生命是人間最根本的存在形式,生命不能離開人間而生存,把佛法落實在生命關懷中,是本文的人間佛教應有之義。佛教的生命關懷從一切生命體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無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護之列。

  人間佛教的生命關懷思想建立在佛教的生死觀基礎之上。佛教認爲,天地萬物從衆因緣而有,有聚集則有離散,皆屬無常;衆生的身心由“地水火風”四人與“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死,這也是自然規律;正因無常,死也就不是永斷,恰恰蘊育著新生,只是時空、形態不同而已,如佛教說的六道輪回,既然諸法因緣而生,變化無常,其中就沒有一個常恒不變的“我”存在,只是衆生誤執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

  佛教對死亡的基本觀念是,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是有無數回圈之“生”,而“死”即是這種輪回不已之“生”的仲介。由生而至死,又由死而至生,這是世俗人難以擺脫的命運,只有一心向佛,從認識到現象界的一切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漸次看破宇宙萬物盡虛空,最後才會悟解真如的永恒,超脫生死輪回,進入佛界。佛教根據衆生生前善惡行爲的不同而有六道輪回。“道”是指衆生輪回往來的確定路途。人生的死,就是人們在這六種不同的生存空間輪回的仲介和環節。六道輪回由下而上爲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和天,在這六道中的就是衆生,超出六道就是佛。其中前叁道爲叁惡道,後叁道爲叁善道。衆生在善惡因果的嚴密關系中,修善的隨福業而上升,作惡的隨罪業而下墮,如此上升下墮,這道死去,轉生那道;那道死去,又轉生另一道。這樣生生延續,世世升沈,在輪回中流轉,除非進入佛界,否則永無盡期。

  佛教認爲,生皆苦。佛教對于人生的總的看法可歸結爲一個“苦”字。佛教關于人生痛苦的說法有很多種,最典型的是貪、嗔、癡“叁毒攻心”之苦和“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阿含經》中佛陀在說苦聖谛時列舉了這八苦,《清淨道論·說根谛品》據經言,對以上八苦一一進行了描述。[5]

  在佛教看來,一切生命體都是由五蘊所指的色、受、想、行、識五個方面組成的,其中,“色” 屬于物質方面,指物理的或生理現象,“受、想、行、識”四蘊屬于精神方面,包括情感、理性、心理、思維等精神現象。佛教所說人身二十二根中有“苦根”,苦乃人天生所難免。

  在佛教看來,無論從自然生理過程還是社會生活來看,現實人生都是痛苦的,整個人生就是一個充滿痛苦的過程,痛苦是人生的本質。一般人將因緣幻化之五蘊身視爲實有,執著于有我,而不能免于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患。生命可分爲生理上的生命和精神上的或心理上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整合體。生命有各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行爲的,認知的、價值的、信仰的。佛教認爲,無論是哪一層面的生命都是苦的。

  佛教雖把人生定性爲苦,引導人們走出世道路,但並不鄙視生命、厭惡人生,對生命反而相當珍惜,認爲“人身難得,萬劫不複”。佛教認爲人生是痛苦的,人世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不值得留戀,引導人們走出世的道路,並爲人們提供了解脫之路。而人界在六道輪回中有一個特殊的地方一一只有人才可以向四聖轉化。這賦予了人以崇高的使命,承擔了最重要的角色,人既是解脫的主體,又是解脫的對象。“今後佛教應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不應專向死後的問題上探討。過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禍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後則應該用爲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導世界人類向上發達而進步。總之、佛教的教理,是應該有適合現階段思潮底新形態不能執死方以醫變症。”[6]

  二、人間佛教對現代人類生命的關懷

  人間佛教對現代人類生命的關懷,思考的是人對自我的關懷與對其他人的關懷,亦或說佛教的自我關懷與社會關懷。

  現代社會中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人們的價值取向隨著科技時代的步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人的物質訴求和精神訴求上便是物質豐富和精神痛苦並存。以自我爲中心,總是在私欲的驅動下追逐一己的利益,在昏昏噩噩、糊裏糊塗中醉生夢死,導致始終無法解脫,人生沈浮不定,苦海無邊,無一時不是過著流浪漂泊的生活。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正是普照佛光于人間,關注人生的各種問題,使衆生離苦得樂,以示人間佛教對現代人類生命的最深切的關懷。

  佛教認爲人應怎樣才能離苦得樂?佛法是宇宙人生的普遍真理,佛所宣說的“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緣”諸法是普遍于一切生命的真理。依據佛法的真理,可以使人在現代社會中安身立命。佛陀之四聖谛,以說苦的苦聖谛爲先。苦聖谛的實質,是正視苦、參透苦,以便以苦爲動力,提升生命,化苦爲樂。

  如何利用佛法爲現代社會中的人尋到安樂?佛教分爲大乘與小乘。大乘是指發菩提心的菩薩,行的是菩提道。小乘是指解脫,行的是解脫道。在佛教看來,人生的價值就在于獲得生命的解脫,在解脫中去實現人生的價值。這是佛教對人的精神生命的關懷。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成佛,作爲一般的修行者則以菩薩爲理想境界。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成就羅漢果,通過超越生死而達到個體的解脫。在實踐菩薩道的路上,最重要的是通過研習、修持佛法,自利利他,離苦得樂。太虛大師說:“佛學的宗旨和目的,簡單地概括起來,不過是自利利他而已。其實,世間所有的工作雲爲,也不過是彼此間利益,惟所差在究竟與不究竟之別。”[7]

  如何自利與利他?首先需要做到心之解脫。佛教提供的解脫理論即“戒、定、慧”叁學,具體化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爲人們提供了一系列具體修行方式。佛教解脫依靠兩方面的力量: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佛教著重于修心、不斷減損貪旗癡煩惱,力爭明心見性、參透生死,此爲自利。整個佛教的主旨,是斷除由生老病死而生的種種憂悲苦惱,解脫人類由既定生存方式所産生的根本痛苦。生存和死亡皆爲人生諸苦之本,生死若不了,一切痛苦都沒有完了。佛教教人“了生死”,生死能了,則一切外在的執著都可以放下,生死若了,一切痛苦皆了。佛教徒常說:“生死事大”,把生存與死亡問題看作人生應該給予極大關懷的首要大事,把對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作爲安身立命之本。這可謂佛教信仰的核心。歸根結底,佛教信徒確立其信仰的根源在于對自身存在的深刻反省,對生存與死亡及與之相關的老病等諸苦的畏懼及超脫的追求。

  如何做到呢?首先,佛教注重自我修行,自我提升。佛教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們對宇宙一切表層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識系統的執著,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脫, 佛教主張要以五戒十善爲根本。五戒是戒殺、盜、淫、妄、酒。十善是不殺、不盜、不淫(這是身叁種)、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绮語(這是口四種)、不貪、不嗔、不癡(這是意叁種)。佛教啓迪人們解脫生活的重負、憂患和痛苦。佛教以反本歸極、明心見性、自識本心、見性成佛之論,亦…

《人間佛教的現代生命關懷(梁巧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