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果該因,而皆不離于心。太虛謂此“融行歸心”:“種種衆生來生其國,皆由佛之因行所感。由佛感成,故成佛國。……行十善攝受一十善業人天,十善業盛故即得佛土淨。佛土淨故無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道,不說剛強苦切之言,故說法淨。法淨則智淨,智淨則心淨,心淨則德淨,即轉衆生蝕、劫蝕、見濁、命濁、煩惱濁爲五淨也。融行歸心,一切唯心。淨心爲因,淨土爲果,淨衆生心得佛土淨。”[12]
人間佛教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要依賴大乘佛教的菩薩心與菩薩。在人間現實生活中,發心學佛,從自我身心的淨化開始,減輕欲望,待人真誠,慈悲爲懷,不僅會養成平和心態,有益自己心靈的健康,也會有利于減少與他人的對立,擴及群體與社會。佛教宣導人自身要培養寬容的品格。寬容既是與人相處和諧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劑培養自己性情平和善良的良藥。心境平和善良不僅會給人的精神和身體帶來雙重的調節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身心健康,還會有益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其中所發的“心力”應是來自菩提心,藉以改造自心的濁穢,外在形成良善的習慣行爲,將個人與組織團體的集體力量整合,深入社會的關懷,積聚衆人的良善,自然能改善社會風氣,創造祥和樂善的人生。同時,秉持佛法的根本原則,順應時代的思潮,普及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佛教宣導因果報應論。報應有叁種:現報、生報和後報,盡管因果報應論絲毫不存在科學依據,但它卻體出現了佛教對生命的珍惜、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深切關注。在人類曆史上,由于人們並不能科學地認識自然,在人類曆史上,因果報應論在保護人類自身及生存環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佛還教宣稱人們只有遵從佛教規範,去惡從善,才能獲得佛祖的救助,這有利于約束人們的行爲,維系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宗教存在的價值就在于給人們以終極關懷,爲人類提供心靈的家園。佛教爲此設計了許多淨土,進入佛國淨土是佛教徒理想的人生歸宿。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屬阿彌陀佛淨土,也就是淨土宗信仰的極樂世界。在淨土宗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中描繪的極樂世界的自然環境極其美好,生活在極樂世界裏的衆生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容貌,這裏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和鬥爭,也沒有塵世間的種種痛苦和煩惱,阿彌陀佛及諸菩薩對衆生進行教化,通過修行,將來肯定能成就佛果。人生的理想歸宿是天堂,進入極樂世界是人類的理想歸宿。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徒的“出世”是在世間完成的,他們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過程中,不僅淨化著個人的身心,同時也在造福、淨化著社會。人間佛教認爲,人間即淨土,淨土就在人間。“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練、修行,經由人道才能成佛,在其他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13]太虛說:“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爲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鯉凝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質一言之,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之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爲莊嚴之淨土;不必于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爲人間淨土。”[14]這是太虛大師作爲一代高功大德對人間理想世界的美好設定,雖然實現這一理想的過程將異常艱難,或者根本就不可能,但是表達了太虛大師強烈的宗教救世情懷。
結語
佛教自傳入中國,就一直是中國的精神結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成分。佛教雖然有出世與入世之分,但是人間佛教著重于入世。佛教本具有人間性,生活性。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生命關懷的思想與修行體系,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佛教關懷人類社會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佛教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將自身的命運與社會發展的命運緊相連的積極入世情懷。
作者介紹: 梁巧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講師。
[1] 太虛大師:《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太虛大師全書》第41冊,印順編,香港佛學書局印行本,1993年,頁431。
[2] 羅竹風:《人··社會··宗教》,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頁59。
[3]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1。
[4] 楊丕樵:《關于宗教矛盾本質的分析》,《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頁1。
[5] 參見陳兵:《佛教苦樂觀》,《法音》,2007年第2期,頁5。
[6] 太虛大師:《我的佛教改革運動略史》,《太虛大師全書》第57冊,第19編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頁78。
[7] 太虛大師:《佛學之宗旨與目的》,《太虛大師全書》第35冊,第10編,頁53。
[8] 太虛大師:《再議(印度之佛教)》,《太虛大師全書》第16編,頁68。
[9] 佛光星雲編著:《佛光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頁66。
[10]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2年,頁1215。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383-384。
[12] 太虛大師:《維摩诘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太虛大師全書》第7編,頁758。
[13] 星雲大師編著:《佛教(一)教理》,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印行,1995年,頁611。
[14] 太虛大師:《建設人間淨土論》,《太虛大師全書》第14編,頁428。
《人間佛教的現代生命關懷(梁巧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