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操。
总之,修行并非闭门自修,只求自了;修行应该亲近寺院道场,参访善知识,以求法要,同时还要发心护法,并且弘法,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知识观所主张的进修之道。 ↑
十五、育乐观(正命之道)
人的生活,不光只是工作,也不能光是修行;生活正如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水份、温度等因缘的调节。因此,一个人每天的生活作息,不能只是硬绷绷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三餐温饱之外,在精神生活方面还需要有育乐活动来调节。就如一个修行的人,需要对自我有教育性的娱乐。
例如,参禅的人,在坐禅之后也要利用跑香、经行来调节身心;念佛的人,念佛之外,也要绕佛、拜愿,这都是身心的娱乐。佛门每周有一天放香的时间,甚至每日三餐,晚餐时间不必像早餐、午餐一样的披搭袈娑,高唱供养咒,这一餐称为“放参”。
平时一些修行者,有的人喜欢到处行脚云游、旅行参访、朝山览胜;有的人向往大自然,独居冥思、静坐观想。甚至《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观日出日落、观山观水、观树观景、观佛观光明等,也都是寓修行于娱乐之中。
乃至极乐净土,不管是一早的“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或是平时徜徉在七重行树、七重欗楯、八功德水之中,随著鸟声念佛、念法、念僧等,都是舒畅身心的乐事。
过去丛林里不但准许僧人下围棋,甚至还设计“成佛图”的游戏,透过“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各自所代表的是进是退,而来去行走于十法界之中。藉著游戏不但增进佛学常识,寓教于乐,同时也可以增进道友之间的情谊。
除了棋道之外,丛林里还时兴茶道、书道,甚至藏传佛教的辩经,以及一般的抄经、雕塑、绘画、佛舞、梵呗等艺术,也都是深具教育意义的生活调适。
人的一天有廿四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藉由正当的娱乐来调剂生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一般社会之娱,重在声色犬马、动态;佛教重视自然界,如鸟窠禅师巢居树上、圆通纳禅师穴居岩洞、大梅禅师荷衣松食,他们任性逍遥,何等自在。甚至禅师们教人栽松、除草、耕耘、种植,让身心与田园自然融和,让眼耳鼻舌悠游于心海,享受宁静的禅悦法喜。
此外,佛教到了中国,对于朝山礼圣、寺院参访、座谈联谊等活动也都十分重视,因为藉此可以广结善缘、增广见闻。这也是佛教的育乐生活。
现代的学校教育主张“德智体群育乐”并重。其实,佛教自古以来即是个“五育并重”的宗教:佛殿共修,重在德育;讲堂听经,重在智育;出坡作务,重在体育;僧团是六和合僧,重在群育;雕刻、绘画、梵呗唱诵,重在美育。
此外,佛教在育乐方面也有很多如上所述的“寓教于乐”之修行法门,大致可分成六类:
(一)体育活动:跑香、朝山、云游、佛教舞蹈、拳术。
(二)音乐:梵呗、佛歌、合唱、法器、国乐、俗讲。
(三)书艺:书法、抄经、绘画、雕刻、塑像、围棋。
(四)花和茶:插花、茶道。
(五)劳动:出坡、农耕、工禅、菜圃、苦行、烹饪。
(六)修持:寻师、论道、念佛、禅悦、法喜、止观。
人的生活,物质上的衣食温饱之外,应该要有艺术生活的品味,要有服务人群的品味,也要有休闲育乐的生活品味。今后在家信众如何规划自己的育乐生活?只要不是纵欲,不是耽溺于伤神妄念的酒色财气之中,只要是正当的娱乐,都是可以追求的。例如晨起的运动、晚睡前的音乐欣赏、白天定时的经行、散步,或是闲暇时,三两好友相约旅游、座谈、喝茶、谈道,乃至抄经、烹饪、琴艺等,即使是参加朋友之间的舞会、聚餐等,也无不可。不过,育乐生活也应有其条件与应注意事项,例如:
(一)参与的份子,必须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二)参与时间不可超过比例,例如一天廿四小时当中,工作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另外的八小时吃饭、盥洗、育乐,要平均分配。
(三)活动的地点要注意安全。社会上常有山难、水难等意外频传,故外出应注意安全;甚至玩火、赌博、醉酒等,这些都不是正当的育乐生活,应该避免涉足。
(四)参加活动时,最好夫妻一起出席,不但彼此可以认识共同的朋友,培养共同的话题,同时也能避免感情出轨的机会。
佛教自明清以来,大都以寺院山林的静修为主,因此常给人沉寂冷漠,不食人间烟火之感。甚至一般人都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因此学佛以后一定要吃苦,甚至要远离人群,这才是真正的学佛。实际上,佛教是很生活化,很生动活泼,是充满了蓬勃朝气的宗教,佛教很重视日常生活,举凡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搬柴运水,无一不是佛法。因此,人间佛教的育乐观主张,修学佛法,固然要向经藏去探寻,向善知识去参访,但也不能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睡觉,处处都有佛法,只要能在生活中多用一点心去体会、去实践,必能享有“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的幸福人生。
↑
十六、丧庆观(正见之道)
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悲。例如在古老的观念里,生之可喜,死则可悲。当人之生也,弄璋弄瓦,皆在庆贺之内;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万分的感伤悲泣。其实,当人出生之时,就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又有何可喜呢?当人之死也,如冬天去了,春天还会再来,死又有何悲呢?生死是一体的,不是两个,生了要死,死了还会再生,所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生也不足为喜,死也不足为悲啊!
但是,生死既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丧庆礼仪便和我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因此,谈到丧葬礼仪,首先要建立正知正见。
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临终是“升”、“沈”最重要的关头,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是故,若遇家里有人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饭,甚至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为此时亡者神识未离,会令其留恋不舍,增加痛苦。最好在病人病危时,礼请法师或道友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亡者往生极乐净土。亦可请病人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安慰开导病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此外,现代的丧葬,动不动就要买偌大的墓地,建偌大的墓园,造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佛教自印度开始即主张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当初佛陀涅槃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毗。目前火葬的观念已渐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将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纳骨塔,这实在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
佛教的纳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灵骨塔,它除了实质解决现实的问题外,更蕴涵著深刻的信仰意义。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业中,除了开办有育幼院、养老院、云水医院外,并设万寿堂,供信徒安放灵骨,周全的照顾信徒的生老病死,让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里获得圆满的照顾。
有关丧葬礼仪,尤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虚荣 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常常竞以虚荣心处理,要作得比别人好,实在不必要,应当尊重亡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
(二)不要铺张 丧葬事情,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三)不要迷信 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生死是人生的二件大事,依佛法的观点来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唯以庄严的心态面对之。因此,遇有亲朋好友往生,应以庄重的心情参加吊丧;若逢喜庆,亦应前往祝贺如仪。
喜,福也;庆,贺也。《周礼.秋官.大行人》云:“贺庆以赞诸侯之喜。”今俗凡吉祥之事,皆谓之喜,皆值得庆贺。如:嫁娶生子、高龄祝寿,乃至新居落成、新书出版、金榜题名、仕途高升等,都是值得庆贺的喜事。但不管任何喜庆,均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为宜,参加者若能注意以下礼仪,则能皆大欢喜:
(一)家有喜庆,得酌将日期、时间与地点通知至亲友好,但须避免浮滥,并且避免杀生,不用荤腥宴客。
(二)亲友遇有喜庆,得亲往庆贺,或寄贺卡或以电话祝福。
(三)致贺时,应依时前往,避免迟到早退。
(四)穿著要得体,言行要恰当。
(五)贺礼的选择,应注意其意义及实用价值,如佛书、念珠等。
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禅宗有谓“生死未明,如丧考妣”。生与死不仅是人生两件大事,也是一般人所难以解开的谜。当初佛陀出家证悟的,正是解答这两大谜题的真理,这也正是佛教的教义所在。今日的人间佛教,也不外乎解决生、死两大问题。生,就是养与教;死,就是丧葬事宜。
在中国社会里,一到了婚丧喜庆的节骨眼上,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大家都执著不改。其实许多风俗都是人为的,如看地理、风水、日期,都是迷信,太过执著,于事无补。比方说:看日期,一定要什么日子,日子不好就不吉祥,其实世间上哪有什么一定的日子?在台湾是白天,在美国却是夜晚。再如看地理,一定要朝东面西,或是坐北向南。其实虚空并没有方位,譬如两个人对坐,你的右边是我的左边,我的…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星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