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星云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超越无我的。例如海水波涛汹涌,海面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还是波浪?从觉悟的观点来看,有风起浪,无风平静,动乱最终还是归于寂静。正如前述,一杯水,茶杯打坏了不能恢复,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烧的木材,薪薪相传,流转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会死。

  “生命不死”,就是因为有“业”的关系。业,是身口意的行为,有善业、恶业、无记业。“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等,都会像电脑一样,在业的仓库里储存起来;“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宗镜录》),等到善恶业的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这是因果业报不变的定律。

  现在的科学家说生命的密码就是“基因”!其实,生命的密码--基因的另一个名词--业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已经召告世人了。“业力”,实在是佛陀一个伟大的发现。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续到来世,主要就是“业力”像一条绳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连系在一起,既不会散失,也不会缺少一点点。业力决定人生的去处,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行善不造恶”就是基因改造。

  众生的生死决定于业力,解脱的圣者则依愿力成就生命。生死循环,本来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泐禅师说:“人之生灭,如海一沤,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等等,无比洒脱。

  佛门里有许多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身无病苦的真人实事,说明掌握生死,不足为奇,吾人真正要超越的是念头的生死。禅宗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吾人的意识刹那生灭变化,如《大乘流转诸有经》说:“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支起号之为生。”我们每一时刻其实都在面对生死。意识的生死,念念生灭,如同瀑流,唯有“无念”,才能截断生死洪流;若能体证缘起性空,则能“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达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而经典又云:“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支起无所从来。”

  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结束。如果人的生命这么简单,生死就不值得畏惧了。道元禅师说:“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他又说:“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槃,自是超脱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这个道理,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槃的道理,就不会让生死迷惑我们,而能安住于超越生死的藩篱,如此,纵死又有何惧呢?

  死亡不足畏惧,死亡以后就像移民一样,你到了另外的国家,只要你有生存的资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财,你换一个国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哪里去才是最要紧的。

  佛教非常正视生死问题,佛教其实就是一门生死学,例如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就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决死的问题。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轮回,向来是佛门修行的课题。

  一般人活著的时候,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什么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过去因忌讳生死而避开不谈的消极心理,进而透过佛法的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如此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

  十四、知识观(进修之道)

  读书,能增加知识;读书,能开启智慧。读书,尤其能提升心性、健全人格、改变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的人,言语乏味,俗不可耐。一个没有读书的人,跟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在一起,同样有父母,同样穿衣吃饭,可是他们的品德、气质就是不一样,所以自古圣贤都是鼓励每一个人要多读书。

  佛教是个智信的宗教,旨在开启众生的智慧,以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所以佛教尤其提倡“书香生活”,鼓励佛弟子要阅藏读经、听经闻法,如《父子合集经》说:“众会若闻佛所说,心生净信决定解;勤修妙行趣菩提,超出轮回生死海。”《楞严经》也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所以佛教每一部经典莫不以“如是我闻”开头;甚至开经偈更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乃至《金刚经》的“受持四句偈的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财物布施”,以及《华严经》的“诸供养中,法供养最”,都是提倡书香生活。

  佛教重视般若慧解,中国古代的丛林寺院,就是供给十方衲子参访修道的学校,所谓“饱参诸方丛林客,不知此中有悟无?”即使到了近代,清末民初诸老,创设僧伽学校、师范学堂,太虚大师更设立了许多佛学院,尤以今日台湾,儿童有星期学校、儿童夏令营;青年有青年会、大专社团;信徒有信徒共修会、信徒讲习会;专业的有各级佛学院、佛学研究所。乃至佛光山对一般社会教育,从幼稚园、小学、初高中到大学所办的学校,都受到百万信众的护持,这一切都说明今日佛教徒已经觉醒到教育与知识的重要。

  其实,佛教本来就是佛陀的教育,佛教的寺院就是修学办道的修练所,因此古时有“选佛场”之称。寺院也等于是学校,佛教重视文字般若的传播,《法华经》的“十法行”,提倡书写、演说、披读、印经的利益。佛教的《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的众生,每天二六时中莫不念佛、念法、念僧;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佛法、道念、利众上;佛教的《华严经

  入法界品》中,叙述善财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艰辛过程,此与今日的游学参访如出一辙,实为今日青年树立了读书求学的典范。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功德悉皆无量,为善最乐。五戒可保人身,十善可升天界,因果决定不昧,读书有益。”佛教自古即重视文字般若,几乎每间寺院都有藏经楼,古德不但日诵万言、手书贝叶经,甚至手刻石经,元代的法珍比丘尼更是断臂印经等。乃至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昙无羯东土弘法,他们求法弘法,他们为法忘躯,若无读书精神,何能如此?若无书香生活,如何留下三藏十二部经?

  此外,唐朝沩山灵祐禅师说:“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说乃傍于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远。”蕅益大师说:“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明朝袾宏大师主张:“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饮。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又进之,则好净其心。好至于净其心,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渐入佳境,如食蔗喻。”此中都可看出古德勤奋好学、埋首藏经的精神。

  由于自古以来,出家人莫不博览经籍,因此大都为知识份子,故与士大夫交游频密。例如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白居易与鸟窠禅师、欧阳修与明教禅师、袁了凡与云谷会禅师等;即连反佛的韩愈都与大颠禅师亲近、问道。甚至过去中国的村夫村妇,虽不会背四书五经,却能背诵《大悲咒》、《金刚经》、《阿弥陀经》等,可见佛教提倡读书,深入人心。

  《心地观经》说:“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行为第四。”《缁门警训》更说:“不修学无以成,不折我无以学,不择师无以法,不习诵无以记。”佛教重视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发,但是佛教教育跟一般社会教育不同,在社会接受教育是为了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谋生之用;或者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却包含了慈心悲愿,为了自利利他而肩负重责大任。

  佛教教育大致上分寺务行政和义理研究两种,尤其重视生活教育与思想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行住坐卧、待人处事、威仪等各方面的训练。所谓思想教育,则先要具备四不坏信:一、对三宝要有信心,二、对常住要有忠心,三、对众生要有慈心,四、对持戒要有肯定。

  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自动自发,自我学习。尤其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讲道德,更重视实践,重视修行。所谓“解行并重”,也就是不仅对佛法的知识义理要深思理解,尤其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因此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修行在生活中,例如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楞严经》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学佛修行,不一定只有局限在寺院里,佛教尤其重视生活中的修行,能够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养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语默动止,都要效法佛菩萨,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理生活,如法做人处事。

  此外,可依个人的时间安排定课,持之以恒。如果家中环境许可,可设一佛堂,每日晨起,于佛菩萨圣像前献花供水、上香礼拜,或诵经一卷,或静坐五分钟;夜晚临睡前,可于佛前礼佛静心,或读诵《佛光祈愿文》,反省自己的功过。每周可参加一次或二次的道场共修,藉由宗教的禅悦法喜,洗涤自己的贪嗔烦恼,开发内心的圣财。每日三餐进食前,合掌称念四供养、佛光四句偈或五观想,亦可培养感恩与慈悲的宗教…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星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