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于佛教的参政与议政,以出家人身份,从社会贤达的角度介入政治大事,在大陆与台湾都不是新事物。随著社会法制化程度的提高,民主机制的建全完善,随著民间的非政府组织和团体在社会中的存在逐渐合理化合法化,佛教及佛教团体都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出头露面,其对重要的方针政策尤其是涉及佛教方面利益的大事,也不免要建言献策,对与宗教不直接相关但对民众和社会都有影响的大事,也不免要说三道四,参与讨论。这种形式的佛教参政,既没有佛理与法理的障碍,也不必然地联系于经说依据,重要的问题在于:佛教或一般的宗教在现代化社会中,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是如何被整合到政治的及文化的机制当中去的。佛教的教团当然不能从组织上参与国家机构,但佛教的代表人、佛教的信徒、佛教徒的意见完全有理由从议政机关得到反映。总而言之,恐怕我们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过问,而是如何过问。今天的佛教界对现实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能提出什么如法如理的而又切中要害的主张吗?
佛教的现代化,也就是人间佛教的开展过程,必须澄清她自己的宗教本位,而保持与科学的适当张力,佛教是不违科学的,极端而言,她关心的是人生价值问题,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佛教不可亦不须越俎代庖,把科学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方面印顺法师有清醒的认识也有明晰的论述:“佛陀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有他的工作重心,无暇与人解说或争辨天文与地理。佛法中的世界安立,大抵是引用时代的传说,如必须为这些辩说,不但到底不能会通传说,而且根本违反了佛陀的精神。……我以为:现实的科学的佛法,应从传说中考寻早期的传说。从不违世俗的立场,接受或否定他,决不可牵强附会了事。”同样太虚大师以更坦然的态度面对现代科学可能对佛教形成的冲击,虚公说:“佛法中有铜墙铁壁,虽撞而不倒者,六度万行,苦空无我,唯心唯识诸要义是;亦有土墙柴壁将不撞而自倒者,三身六道四大部洲三十三天诸旧说是。预为披沙拣金之谋,免之倾水弃儿之患,此我之所以护佛法,兼以护一切有价值之学问道德者也。”在他看来佛经中并非一切都是不易之理。
西方基督教神学发展史显示出教会内部,正统的官方神学体系,对于一切后起的或外来的思想,无非怀有三种态度:排斥性的拒绝一切;包含性的改造和接纳;再就是随现代化而来的多元共存态度。这三种态度也可以在异文化相遇时出现。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不是来自天启而是来自佛的理性思维,来自佛本人对于缘起法的深刻把握,从这一意义上,佛教的根本起点是不违背科学的因果律的。但这决不等于佛教已经先验地包含了一切后来的科学或哲学真理。东方的佛教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哲学与先进科学时曾经表现过排他的和包容的态度,而今越来越多的佛教思想家接受了多元共存的态度。多元的态度是宗教与文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人间佛教要参与国际的文化对话,要参与世界伦理的建设,就必须从内心承认不同的宗教体系或文化体系都可能掌握真理,也都可能在认识绝对的路上犯过错误。人间佛教的文化建设有待于培养客观的多元主义的态度。依据这一立场,台湾的佛教团体近年来已经展开了与其他宗教平等对话。在大陆,那种对其他宗教贬损攻击的、自是非他的言论也已经越来越失去市场。
当然我们强调人间佛教,是强调她服务于社会与人生的根本出发点。佛教是宗教,宗教是社会的宗教,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谓启示的宗教(就是所谓启示宗教,那也只是一种说法,是出于某种神圣化的需要)。究里地讲,老老实实地看,宗教根本就是社会人群的。有一种倾向,依据宗教的本质上具有的社会性,把人间佛教说成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的,隋唐的佛教、明清的佛教,也是人间的佛教,但它肯定不是我们现在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讨论的“人间佛教”。我们所谈的这个人间佛教,有其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语境。它联系于近二三百年来的自西而东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工业化过程,伴随著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的物质欲望的膨胀,伴随著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增长以至泛滥,当然,这里也有所谓后现代对惟科学主义和盲目推崇的工具理性的批判。这不如既有现代人格意识、人权意识的发展,有个人主义的膨胀,也有传统的集体主义的衰落,更有联系于这一切的政治制度发展。今天人们熟悉的平等、民主、公正这样一些价值观,都是古代社会没有的,至多只是名称上相似而内涵上不同的东西。人间佛教的出现,就是佛陀的一代圣教为对这种新的不同于古代社会的现实作处相应抉择与回答的结果。本文讨论的人间佛教与“现代性”就是这样一个以工业化为基础与根本动力,以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为表相的全球化的潮流。勿庸置疑,这样的现代性利害兼有,令人喜忧参半。我们可以不喜欢、可以斥责与声讨,但却无法闭上眼睛回避它。自上20世纪初以来,从太虚大师到印公、赵朴老,再到今天海峡两岸的佛教团体和高僧大德,都在积极地从现实处境出发,在人间佛教这一极富时代感召力的旗帜和价值理念下头,谋求服务社会与人群,同时也寻求和创造适合佛教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土壤。大家都清楚,只有人间的佛教才能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世界上存续发展。
《人间佛教的现代含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