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现代含义▪P4

  ..续本文上一页的问题甚至还有愈加恶化的趋势。但是仅看到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欣慰了:朴老生前一直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已经普遍为佛教界四众接受,也为绝大多数在家众所认同。佛教的发展必须应时对机,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自身所证明了的。朴老倡导人间佛教的努力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的要求,也是中国大陆佛教界适应这种现代性的结果。朴老个人的政治经历与宗教体验,都为人间佛教理念在大陆的展开与实现提供了一个模范。中国大陆佛教的恢复、弘扬与发展都与他毕生的尤其是80年代及以后的实践努力是分不开的。

  (2)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实践

  在海峡的对岸,从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佛教界,尤其是几个重要的僧伽团体及她们的宗教领袖,也都一本太虚、印顺等现代佛教思想家们一脉相承的人间佛教理念,一步步踏实从身边做起,真正实践了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乘菩萨行。限于篇幅和我的了解,在此仅对佛光山教团的实行人间佛教的创造性活动作一极不完善的总结描述。

  如果说在太虚老和印公那里,“人间佛教”的还主要是基于佛法判教体系的理论阐述,如果说“人间佛教”理念所以受到早期思想家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世难时艰的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现实。那么对于星云法师为领袖的佛光山教团,由于处在一个迥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解严过后的台湾政治现实,又适逢这一时期台湾经济的腾飞,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充裕的经济环境,使人间佛教获得了最良好的发展之机。当然,星云法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非道弘人,乃人弘道”。这句话集中地突现了佛光人在实践现代化的“人间佛教”的道路上的大心大愿及不懈的努力。佛光山的佛教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其睹的事,究其原委,这种弘大的局面得益于星云法师对于当代佛教生存的世界的和台湾的环境的清醒认识,得益于法师对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潮流的认识。这种认识当中既有圆融的透彻了佛法大义的成份,更有善巧的随缘应机的智慧流露。当然,说到底是因为佛光人对于人间佛教的内涵及当今社会的现代性有著深刻而准确的把握。

  什么是人间佛教?其经说根据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时,星云法师关于五乘共法的论述看起来直承太虚与印公,虽然他的兴趣明显已经不在判教上面,虽然他并不违背“由人乘修行入手,进趣菩萨行果为胜”的理路。但法师不愧是当代的宗教实践家,面对的是普通世间人群,他更多的情况下是用直白而无需繁琐论证的表述“人间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创,人间佛教的理念来自佛陀,因为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以人间为主。”他的人间佛教理念不仅是以往五乘佛教的共性的集中,也是过去与现代的融和与对接“人间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和起来,统摄起来”(同前所引)。法师不只一次说过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在人间社会,无法离群索居,因此一切的修持都应以“人”为本。要重视别人的存在,重视别人的需求,重视别人的苦乐,重视别人的安危。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道圆满,佛道庶几也就能够成就了。”这里法师肯定的是现世现生的人生和人格养习。

  人间佛教应该往哪里努力?应该向人世的需要用心用力。这样的佛教形态,与其说是观念的、理论的,不如说是行动的、务实的、做事的。星云法师说“在今后的工业时代里的佛教,一定要从入世重于出世做起……(中略)……把佛教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上而转移到事业上”这里已经涉及了对于佛教社会使命的重申以及对传统脱离或偏离人世人佛教的批判。作为一个宗教家,法师是这样谴责忽视社会责任感的佛教僧人或者僧伽的:“你闭关,凭什么别人就得为你提供衣食住行呢?你住山,为什么别人就要设法为你张罗生活必需呢?像世间的企业还要经常提出营运报告给股东、董事,即使是非营利性事业也要定期开出帐目报告给社会大众以为征信,比丘或寺院纳受十方信施,也应当向十方大众报告他的成绩。”因此,人间佛教是为社会大众才存在的,她应该考虑的是社会大众的需要。因此佛教的现在并不单纯是“慧业”,而是“佛化的人间事业”。

  佛化的人间佛教事业,其重于实践、重于实际,因此,佛化事业其以为“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凡一切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现代化的佛教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贸”只要是有益于人世的社会的,只要是符合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需要的,都可以是人间佛教的内容。星云法师在《人间佛教的蓝图》中将人生及与社会相关的生活领域概分为二十个,涉及了人的从物质到精神需求的一切方面。他认为人间佛教就是要满足并提升这些人生领域的质量。所有这些又都联系到人间佛教的根本目的与宗旨:一切为了现世的人。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在现代化佛教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有很多是开创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人生佛教从来包含了思想及实践两部分,但到上一世纪80年代为止,她还基本上停留在理论上或议论中,停留在号召中间成为一面旗帜。但从那以后,星云法师的佛光山在阐扬人间佛教;圣严法师创办的法鼓山自也在过去十余年中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这一理念推向人世;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也不遗余力地推出“预约人间净土”的运动。而在我们大陆地区,在赵朴老倾力推动下,佛教界也正在逐步地接受并化为实际行动,步伐也许不快,但正在引起僧俗大众的重视,并越来越尤其成为年轻一代的诸山大德们佛教改革理念和标准。总说起来,虽然人间佛教的实际施行,离理想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在思想理论上也还有需要完善与成熟的重大空间。但随著现代化的经济与政治发展,无论海峡的哪一边,都能感受到中国佛教不得不改革的呼喊。有了既成的佛化人间事业作为参照与模范,相信人间佛教的理想终将一步步地成为现实。现代性既是人间佛教的催产素,也将是人间佛教的强大动力。

  人间佛教应该更加契合现代性

  毫无疑问,人间佛教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积极服务人世与社会这是不可含糊,也无须回避的基本点。但除了这一方向性的趋势,在具体的实践上还有许许多值得讨论的东西。究竟人间净上应为何种社会性质?任何宗教入世,它应该如何保持其依恃的神圣性与现在从事的世俗事务之间的张力平衡?就佛教言,她如何令人信服地说明,她所追求的超越性解脱目标同当代她支援的人间利生事业的关系?人间净土在根本的佛教理论上是可能的吗?其实行的方法和标准能否明确地列出?在现实社会中,在世间,所有现代化带来的政治、经济、伦理等问题,佛教又应以何种态度来看待来处理?这里我们要防止两种态度和倾向:一种是从传统的原教旨的立场出发,凡事指责在先,挑剔在先,批评多于建议。表面上是卫道是做佛法干城,其骨子里是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另外一种态度,则是空口白话,只有一套空疏和大而无当的议论。从佛教经典中从先圣大德那里拣几句不痛不痒的话来敷衍。这些人大都是支援“人间佛教”的,但永远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其实仍然关心的是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并不在乎人间佛教的成败如何。

  我们想受现代性驱使而发动的人间佛教运动,应该保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关注:

  (1)人间佛教应进一步契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肯定人类公认的价值谋求;

  (2)人间佛教应坚持服务于世俗社会而保持宗教根本价值观;

  (3)人间佛教应兼顾理性主义与宗教神圣性;

  (4)人间佛教应处理好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5)人间佛教应坚持多元主义态度,参加世界的宗教对话和世界伦理建设。

  以上这些,从台湾佛教界现在的“人间佛教”弘化实践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实证例子。例如,我们看佛光山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弘化活动,可以看到在对传统教义解说时,他已经是在不违佛心的原则下,作非常具现代含义方便解释。星云法师对于像“爱”、“福寿”这些观念的说明都非常有创造性。

  其次后现代社会的宗教若要关怀人生就要重新进入社会,自然她也就脱离不了社会中的政治。首先她要再思考的,就是工业化初期形成的世俗化标准化之一,即所谓“政教分离”。但实际上,政治与宗教的分离关系远不是像我们以前理解的那样。以美国社会而言,二百多年来的政治实践证明他们并未解决政教分离的问题。那怕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解释,从最高法院那里开始就是含糊其辞的。宗教是社会的宗教,是社会中生活的人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怎么能够把她从政治生活中剔除出去呢?当佛教重新回到人间,她也要再次审视政治现实,也要面对现代国家的政策法规。如果政治只是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过程,佛教也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有她有俗世利益,怎么能够将她撇在一边呢。从台湾社会来看,佛光山的人间佛教推展活动已经遇见了应对政治的问题,因此佛光山对于宗教立法的呼声是最高的(就佛教界而言)。从星云法师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间佛教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佛光人对于现代佛教的政治身已经有了很深的思考。这些都是人间佛教在不能不解决的。当然,法师关于佛教团体政治身份的议论是否准确,可以讨论;法师关于佛教关心社会政治的根据论述也还只是停留在常情常理上,简言之,作为人间佛教一大生力军的佛光山教团,我们希望能够更加理性化地科学地说明佛教与现代政治的关系。这对于整个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是有极大意义的。

  今天的佛教从其所处的政治现实出发,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要透过立法、透过教会组织这样的管道行动;在具体的问题上,要能够借政治诉愿和再诉愿,以持续不断地努力来维护教团的、宗教的利益。…

《人间佛教的现代含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