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历史逻辑(韩凤鸣)▪P5

  ..续本文上一页生活的建设;倡导欢喜快乐的佛法,佛法创造幸福和乐的生活;以诸多方便法,以佛法的正见化导社会,诊治社会生活的弊病;发扬佛法圆融和合的精神;发扬佛法的文化教育、经济等功能,建立佛教慈善福利事业,推进佛教参与社会的一切进步事业,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向上,庄严人间,实现人间净土。

  总体看来,星云的人间佛教在理论上并未超出太虚和印顺之说,但他在“佛教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佛教现代化”的意旨符合佛教的时代精神,其作为反映了佛教的现代需要.,诸如对佛教基本理论“苦”和“空”作了既反映传统,又具有时代精神的解释:佛教为什么说人生皆苦呢,佛教说苦是为了要人追求快乐,同样,佛教说万事皆“空”是为了要人追求“有”,在空的宇宙间建立妙有,从现实妙有中才能体会到真空智慧。在实践中星云在寺庙建设、组织建设、宣传方式、事业经营等方面也开辟了全新的局面。星云在遵循中国传统佛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时代的进步中转苦空的佛教而为快乐希望的佛教,他的佛教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佛教现代化的脉搏。

  但星云所提倡的佛教现代化仍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是要有对“现代化”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再认识,现代化固然给人类带来了无量的福利,但其显露的诸多弊病也是显然的,然而我们能单看其弊病吗

  对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的正负两方面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它涉及继之而起的佛教现代化的性质、利弊、成败;其二,佛教现代化与传统佛教关系的问题需要慎重思考:现代化了的佛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偏离传统佛教本质的危险呢

  或者干脆说,这种偏离了传统佛教本质的“现代化的佛教”是否该让它存在下去呢

  或者相反肯定地说,这种偏离了传统佛教本质的“现代化的佛教”由于其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它的偏离因而是更合理的,有可能是更恰当、更真实的佛教,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新的宗教

  其三,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佛教真的能够现代化吗

  讲苦集灭道的佛教真的能与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模式、价值观之间合而为一体吗

  (三)台湾人间佛教现状的反思

  “人间佛教”或“佛教现代化”的提倡,是对传统佛教的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没有在根本上动摇传统佛教的戒律、教义。所以,所有的新兴“人间佛教”理论及其运作模式只是对传统佛教的一种再思考,或进行时代的诠释,本质上还是对传统佛教的复兴。星云大师在《人间佛教的蓝图》中,将台湾佛教的人间化的转变概括得十分精辟:“(一)从传统的佛教到现代的佛教;(二)从独居的佛教到大众的佛教;(三)从梵呗的佛教到歌咏的佛教;(四)从经忏的佛教到事业的佛教;(五)从地区的佛教到国际的佛教;(六)从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七)从静态的佛教到动态的佛教;(八)从山林的佛教到社会的佛教;(九)从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十)从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十一)从弟子的佛教到讲师的佛教;(十二)从寺院的佛教到会堂的佛教;(十三)从宗派的佛教到尊重和佛教;(十四)从行善的佛教到传教的佛教;(十五)从法会的佛教到活动的佛教;(十六)从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可见,现代的台湾佛教极大地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将佛教扩及间,造福于人世间。

  佛教的现代化要成为社会变革、发展的因而不仅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果。杨惠南在其《台湾佛教现代化的省思》中,对台湾佛教的现代化的特殊性总结为:脱离权威、本土化、与弱势团体相结合、要“普度”而非“别渡”等等。佛教对社会的关怀,不仅仅是物质和金钱方面的救助,而应在佛学新理论、佛学如何与科学新知结合、佛学与专业咨询和世事处理方面的探讨。佛教的人间关怀也应包括对其他宗教的关怀,否则它仍然是不彻底的和狭隘的。近年来,台湾佛教推出的幸福人生、心灵净化、尊重生命等大型的讲座、行动,为变迁中的台湾社会提供了一种生命的、生活的、喜乐的精神动因,大众化、生活化的人间佛教活动,对全社会的联合、整合性的作用是显然的。

  但台湾佛教的人间化或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值得考虑的地方:(一)台湾佛教缺乏一个统一有力的中枢控制机构,使得台湾佛教无向心力和整合能力,既无法一致对外,也不能进行内部的优化整合,久而久之容易各行其是,面临挑战时各自明哲保身,其实都是对佛教整体的伤害。(二)济贫活动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关系怎样来处理

  佛教的济贫活动是否应该被纳入政府的总体规划中

  政治意图仍然是引导宗教团体运作的方向,佛教教育机构是建立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的。佛教的慈善机构及其事务不仅是政府乐于见到的,而慈善行动始终以示好、合作的态度与政府达成默契。

  台湾佛教庸俗化的现状是明显的。宏印对台湾佛教俗化的现象分析得较为透彻:“现今的不同派别,演变到彼此门户森严,山头色彩,各拥地盘,互不往来,道场子孙化、私有化,丧失佛制十方道场的精神,道场寺院功利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如果寺院道场没有修道的气氛与情操,宗教精神迷失,走人商业气息,完全“俗化”,佛教前途真是堪忧!现今的台湾佛寺,越盖越多越大,却往往僧侣住众稀少,硬件建筑粗俗简陋,或者流于豪华富丽,显不出东方宗教建筑风格,尤其缺乏环保意识,有时任意破坏山林生态,令人浩叹!佛寺的文教活动软件方面

  也是跟不上硬件,经忏佛事,水陆法会,似乎泛滥严重。个人曾参访南北传各国佛教,对台湾佛教(中国佛教)的水陆超度法会,如此独盛,深探觉得它是僧侣素质不高及僧侣堕落腐败的可怕原因吧!再从弘法方面作反省,流行的法门,经方便法门较盛行,台湾佛教徒虽然众多,可惜大都停留在消灾求福求功德,求长生求发财等等世俗利益的追求。为生死求解脱的净土众固然很多,发菩提心,具有人世社会关怀,懂得真实“菩萨道”的人间关怀者,属于少数精英的知识分子,对台湾佛教的整体反省,真是忧喜参半。”

  现代台湾佛教的“人间化”尽管在佛教的人间化和社会化方面做了不少贡献,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印顺法师曾指出:“现在的台湾,“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渐渐兴起来,但适应时代方便得多,契合佛法如实的少,本质上还是“天佛一如”。“人间”、“人生”、“人乘”的宣扬者,不也有人提倡“显密圆融”吗

  如对佛法没有见地,以搞活动为目的,那是庸俗化而已。”满足于佛教人间化形式下表面的浮华热闹,实修法门的冷落,佛教过分的世俗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真实的意义越来越模糊。汉传佛教的过分世俗化、真实的人间佛教与佛教世俗化是否相关,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李元松认为,“人间佛教”名义下的凡夫菩萨或人乘菩萨浅化了大乘菩萨道;温金柯认为,浅化的菩萨道是俗化佛教的促进剂。很显然,大乘菩萨道世俗化的各种形式的人间佛教,是以人间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放弃了以修证成佛为终极目的佛教根本旨趣,佛教根本宗旨的转移,使佛教的一切活动成了纯粹的世俗事务。

  台湾佛教俗化的原因大致是:其一,佛教“现代化”使台湾佛教走进人群,使佛教生活化、商业化、市场化,由于对佛教现代化的深刻意义及未来发展还理解不够,则难以防止佛教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变形变质,崇高、庄严、纯净的佛教就免不了受到污染,大众对佛教的信仰也会随之动摇;其二,佛教的“人间化”不是要佛教世俗化,而是要让佛教的伟大精神深人人间,指导众生生活,在人间实现佛教的乐土。佛教的人间化不是佛教作世俗人心的尾巴和休闲的点缀,或者进一步将红尘欲望带进佛门,而是要以佛教的精神教化人世间,进一步光大佛教的慈悲精神。

  “人间佛教”或佛教的人间化并不一定导致佛教的世俗化或庸俗化,问题在于在佛教人间化的过程中是否始终坚持佛教神圣的修证核心,如果核心丢失了,余下的形式只是空洞的宗教形式。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对佛教的误解5根本还在于佛学修为的浅薄,或蓄意的歪曲。佛法来源于佛陀的修证,佛法的权威来源于佛陀的正觉,舍弃佛法权威性和其人间合法性的基础,佛法也就形同世间一般事物了,人们对它的言论和歧视也是必然的了。台湾佛教的现代化必须以“理性化”为其前提和发展的保障,除去迷信而代之以智信,以理性化原则来检验台湾佛教的发展状况及诸多新兴宗教的合理性,加以保留和扬弃,抛弃其灵验性、个人崇拜的部分而保留其理性的、人世的部分。

  结 语

  人间佛教不限于我国的内地、台湾、香港,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的佛教均行大乘菩萨道,积极让佛教人世度人,使佛教人间化,“人间佛教”以各种形式提倡着。信仰南传佛教的国家斯里兰卡、泰、缅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佛教人间化的改革浪潮。佛教只有深入社会,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才能被社会接受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发展状况来看,佛教的“人间”性生存现实已成了自明的,在打出或未打出“人间佛教”的旗帜下,现实佛教的思想内容和发展道路都具有“人间”的性质。在济世利生的事业中,忘我、专一、精进,生无量悲心,成就人间事业,这是每一个佛教徒的责任。清净人间,庄严国土,这是利益人间的功德。

  但佛法中出世思想仍然有其重大意义。佛教原典中,佛陀的大量教法包含着否定现实世界、力图抛弃现实社会从事出离世间修为的内容,而且这部分也一般被认为是佛教作为宗教的核心和精华,离开了这个精华,佛教就失去其支撑,也就不是宗教了。佛教的“超人间”性,或者说佛教超人间的“信仰”部分是佛教的核心,出世的永恒主题是佛教在世生存和具备其宗教魅力的依据。从佛教信仰者来说,绝大多数的正信弟子对佛教的信仰还在于出世了生死,既不是祈福消灾,也不是人世办慈善事业,,或.者至少不是以此为中心。如果以后者代替前者,或者将后者直接说成是前者,世俗社会的善行无疑可以取代佛教,佛教的根本性格也消失了。

  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特殊的修证体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就是靠这些特殊体验来支持的,没有修行体证就没有宗教。虽然高深的佛法也蕴藏在平常生活中,佛法不离世间,也讲无修之修,但作为核心的“修”仍然是日常万事万行中时时关注的中心。讲念念无著之修,讲以平常心行事,等等,都有没有忘记一个“修”,而不是著在日常事业上。虽然宗教还具有体证以外的东西,但无疑,体证的经验是宗教的核心。一般来说,宗教中的信仰体验是果核,社会事业是果肉,文化是果皮部分,如果没有能抓住核心,宗教活动中的乱象就会出现,不如法的东西多了,佛教也就失其为宗教的本质和随之的辅世作用。

  

《“人间佛教”的历史逻辑(韩凤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