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活的建設;倡導歡喜快樂的佛法,佛法創造幸福和樂的生活;以諸多方便法,以佛法的正見化導社會,診治社會生活的弊病;發揚佛法圓融和合的精神;發揚佛法的文化教育、經濟等功能,建立佛教慈善福利事業,推進佛教參與社會的一切進步事業,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的向上,莊嚴人間,實現人間淨土。
總體看來,星雲的人間佛教在理論上並未超出太虛和印順之說,但他在“佛教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上做出了獨到的貢獻。“佛教現代化”的意旨符合佛教的時代精神,其作爲反映了佛教的現代需要.,諸如對佛教基本理論“苦”和“空”作了既反映傳統,又具有時代精神的解釋:佛教爲什麼說人生皆苦呢,佛教說苦是爲了要人追求快樂,同樣,佛教說萬事皆“空”是爲了要人追求“有”,在空的宇宙間建立妙有,從現實妙有中才能體會到真空智慧。在實踐中星雲在寺廟建設、組織建設、宣傳方式、事業經營等方面也開辟了全新的局面。星雲在遵循中國傳統佛教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在時代的進步中轉苦空的佛教而爲快樂希望的佛教,他的佛教理論與實踐反映了佛教現代化的脈搏。
但星雲所提倡的佛教現代化仍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一是要有對“現代化”的人類生存狀態的再認識,現代化固然給人類帶來了無量的福利,但其顯露的諸多弊病也是顯然的,然而我們能單看其弊病嗎
對現代化的過程中體現的正負兩方面要有一個綜合的考慮,它涉及繼之而起的佛教現代化的性質、利弊、成敗;其二,佛教現代化與傳統佛教關系的問題需要慎重思考:現代化了的佛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偏離傳統佛教本質的危險呢
或者幹脆說,這種偏離了傳統佛教本質的“現代化的佛教”是否該讓它存在下去呢
或者相反肯定地說,這種偏離了傳統佛教本質的“現代化的佛教”由于其反映了時代的需求,它的偏離因而是更合理的,有可能是更恰當、更真實的佛教,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種新的宗教
其叁,問題的關鍵在于,傳統佛教真的能夠現代化嗎
講苦集滅道的佛教真的能與現代社會的各種文化模式、價值觀之間合而爲一體嗎
(叁)臺灣人間佛教現狀的反思
“人間佛教”或“佛教現代化”的提倡,是對傳統佛教的改革,但這些改革都沒有在根本上動搖傳統佛教的戒律、教義。所以,所有的新興“人間佛教”理論及其運作模式只是對傳統佛教的一種再思考,或進行時代的诠釋,本質上還是對傳統佛教的複興。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藍圖》中,將臺灣佛教的人間化的轉變概括得十分精辟:“(一)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二)從獨居的佛教到大衆的佛教;(叁)從梵呗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四)從經忏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五)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六)從散漫的佛教到製度的佛教;(七)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八)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九)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十)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十一)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十二)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十叁)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和佛教;(十四)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十五)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十六)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可見,現代的臺灣佛教極大地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將佛教擴及間,造福于人世間。
佛教的現代化要成爲社會變革、發展的因而不僅是社會全面現代化的果。楊惠南在其《臺灣佛教現代化的省思》中,對臺灣佛教的現代化的特殊性總結爲:脫離權威、本土化、與弱勢團體相結合、要“普度”而非“別渡”等等。佛教對社會的關懷,不僅僅是物質和金錢方面的救助,而應在佛學新理論、佛學如何與科學新知結合、佛學與專業咨詢和世事處理方面的探討。佛教的人間關懷也應包括對其他宗教的關懷,否則它仍然是不徹底的和狹隘的。近年來,臺灣佛教推出的幸福人生、心靈淨化、尊重生命等大型的講座、行動,爲變遷中的臺灣社會提供了一種生命的、生活的、喜樂的精神動因,大衆化、生活化的人間佛教活動,對全社會的聯合、整合性的作用是顯然的。
但臺灣佛教的人間化或現代化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值得考慮的地方:(一)臺灣佛教缺乏一個統一有力的中樞控製機構,使得臺灣佛教無向心力和整合能力,既無法一致對外,也不能進行內部的優化整合,久而久之容易各行其是,面臨挑戰時各自明哲保身,其實都是對佛教整體的傷害。(二)濟貧活動與政府職責之間的關系怎樣來處理
佛教的濟貧活動是否應該被納入政府的總體規劃中
政治意圖仍然是引導宗教團體運作的方向,佛教教育機構是建立在國家教育政策的基礎上的。佛教的慈善機構及其事務不僅是政府樂于見到的,而慈善行動始終以示好、合作的態度與政府達成默契。
臺灣佛教庸俗化的現狀是明顯的。宏印對臺灣佛教俗化的現象分析得較爲透徹:“現今的不同派別,演變到彼此門戶森嚴,山頭色彩,各擁地盤,互不往來,道場子孫化、私有化,喪失佛製十方道場的精神,道場寺院功利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如果寺院道場沒有修道的氣氛與情操,宗教精神迷失,走人商業氣息,完全“俗化”,佛教前途真是堪憂!現今的臺灣佛寺,越蓋越多越大,卻往往僧侶住衆稀少,硬件建築粗俗簡陋,或者流于豪華富麗,顯不出東方宗教建築風格,尤其缺乏環保意識,有時任意破壞山林生態,令人浩歎!佛寺的文教活動軟件方面
也是跟不上硬件,經忏佛事,水陸法會,似乎泛濫嚴重。個人曾參訪南北傳各國佛教,對臺灣佛教(中國佛教)的水陸超度法會,如此獨盛,深探覺得它是僧侶素質不高及僧侶墮落腐敗的可怕原因吧!再從弘法方面作反省,流行的法門,經方便法門較盛行,臺灣佛教徒雖然衆多,可惜大都停留在消災求福求功德,求長生求發財等等世俗利益的追求。爲生死求解脫的淨土衆固然很多,發菩提心,具有人世社會關懷,懂得真實“菩薩道”的人間關懷者,屬于少數精英的知識分子,對臺灣佛教的整體反省,真是憂喜參半。”
現代臺灣佛教的“人間化”盡管在佛教的人間化和社會化方面做了不少貢獻,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印順法師曾指出:“現在的臺灣,“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漸漸興起來,但適應時代方便得多,契合佛法如實的少,本質上還是“天佛一如”。“人間”、“人生”、“人乘”的宣揚者,不也有人提倡“顯密圓融”嗎
如對佛法沒有見地,以搞活動爲目的,那是庸俗化而已。”滿足于佛教人間化形式下表面的浮華熱鬧,實修法門的冷落,佛教過分的世俗化,使越來越多的人對佛教真實的意義越來越模糊。漢傳佛教的過分世俗化、真實的人間佛教與佛教世俗化是否相關,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李元松認爲,“人間佛教”名義下的凡夫菩薩或人乘菩薩淺化了大乘菩薩道;溫金柯認爲,淺化的菩薩道是俗化佛教的促進劑。很顯然,大乘菩薩道世俗化的各種形式的人間佛教,是以人間活動爲主要形式的,放棄了以修證成佛爲終極目的佛教根本旨趣,佛教根本宗旨的轉移,使佛教的一切活動成了純粹的世俗事務。
臺灣佛教俗化的原因大致是:其一,佛教“現代化”使臺灣佛教走進人群,使佛教生活化、商業化、市場化,由于對佛教現代化的深刻意義及未來發展還理解不夠,則難以防止佛教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變形變質,崇高、莊嚴、純淨的佛教就免不了受到汙染,大衆對佛教的信仰也會隨之動搖;其二,佛教的“人間化”不是要佛教世俗化,而是要讓佛教的偉大精神深人人間,指導衆生生活,在人間實現佛教的樂土。佛教的人間化不是佛教作世俗人心的尾巴和休閑的點綴,或者進一步將紅塵欲望帶進佛門,而是要以佛教的精神教化人世間,進一步光大佛教的慈悲精神。
“人間佛教”或佛教的人間化並不一定導致佛教的世俗化或庸俗化,問題在于在佛教人間化的過程中是否始終堅持佛教神聖的修證核心,如果核心丟失了,余下的形式只是空洞的宗教形式。這種情況的出現,在于對佛教的誤解5根本還在于佛學修爲的淺薄,或蓄意的歪曲。佛法來源于佛陀的修證,佛法的權威來源于佛陀的正覺,舍棄佛法權威性和其人間合法性的基礎,佛法也就形同世間一般事物了,人們對它的言論和歧視也是必然的了。臺灣佛教的現代化必須以“理性化”爲其前提和發展的保障,除去迷信而代之以智信,以理性化原則來檢驗臺灣佛教的發展狀況及諸多新興宗教的合理性,加以保留和揚棄,抛棄其靈驗性、個人崇拜的部分而保留其理性的、人世的部分。
結 語
人間佛教不限于我國的內地、臺灣、香港,在日本、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的佛教均行大乘菩薩道,積極讓佛教人世度人,使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以各種形式提倡著。信仰南傳佛教的國家斯裏蘭卡、泰、緬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佛教人間化的改革浪潮。佛教只有深入社會,對社會作出有益的貢獻,才能被社會接受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當今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佛教發展狀況來看,佛教的“人間”性生存現實已成了自明的,在打出或未打出“人間佛教”的旗幟下,現實佛教的思想內容和發展道路都具有“人間”的性質。在濟世利生的事業中,忘我、專一、精進,生無量悲心,成就人間事業,這是每一個佛教徒的責任。清淨人間,莊嚴國土,這是利益人間的功德。
但佛法中出世思想仍然有其重大意義。佛教原典中,佛陀的大量教法包含著否定現實世界、力圖抛棄現實社會從事出離世間修爲的內容,而且這部分也一般被認爲是佛教作爲宗教的核心和精華,離開了這個精華,佛教就失去其支撐,也就不是宗教了。佛教的“超人間”性,或者說佛教超人間的“信仰”部分是佛教的核心,出世的永恒主題是佛教在世生存和具備其宗教魅力的依據。從佛教信仰者來說,絕大多數的正信弟子對佛教的信仰還在于出世了生死,既不是祈福消災,也不是人世辦慈善事業,,或.者至少不是以此爲中心。如果以後者代替前者,或者將後者直接說成是前者,世俗社會的善行無疑可以取代佛教,佛教的根本性格也消失了。
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特殊的修證體驗,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就是靠這些特殊體驗來支持的,沒有修行體證就沒有宗教。雖然高深的佛法也蘊藏在平常生活中,佛法不離世間,也講無修之修,但作爲核心的“修”仍然是日常萬事萬行中時時關注的中心。講念念無著之修,講以平常心行事,等等,都有沒有忘記一個“修”,而不是著在日常事業上。雖然宗教還具有體證以外的東西,但無疑,體證的經驗是宗教的核心。一般來說,宗教中的信仰體驗是果核,社會事業是果肉,文化是果皮部分,如果沒有能抓住核心,宗教活動中的亂象就會出現,不如法的東西多了,佛教也就失其爲宗教的本質和隨之的輔世作用。
《“人間佛教”的曆史邏輯(韓鳳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