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具足坚实而正确的佛法正见。三、是具体禅修法门的学习,此中需要能知晓明确的修行技巧,而在实修过程中,若产生困境与难题,最好能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以提供适切的建议与解决的方法。

  安般念简介

  前面提到安般念,在此也简单澄清一个观念。一般称「安般念」(anapana-smrti)为「数息观」。smrti,巴利语称sati,是念、念住、专注的意思。ana,指入息;apana,指出息。「安那般那念」简称「安般念」,也就是将注意力专注于鼻息的进出,以之为摄心修定的方法。原文中并没有「数」的意思,所以意译为「持息念」是比较精确的。

  一开始用功时,如果心念很快就能安定下来,那么就应该直接念住于呼吸,不需要经过数息的过程;因为数目还是名言概念,数数目会把心意弄粗,反而不能安静。在什么时候数息呢?当心念非常散乱、掉举时,可用数息做为初步摄心的方法。所以安般念──持息念是念住于息,即「观息」为主,退而求其次才是「数息」。若心本已安静,或数息到心安静,就应该把数目放下,直接念住、觉观鼻息,如此修定才能更上层楼。如果错认安般念就是数息,从头到尾都在数数,反而会因数字而让心意举扬浮动,心念会一直停留在很粗浅的层次。须知,在较深的禅定境界中,是连名言概念都没有的,如果心念一直停留在数字名言中,就无法进步了,所以要以观息、念住于息为主,以数息为退而其次的辅助。

  第一题

  学员提问:

  请问法师,如果我在家里自己禅修,没有跟老师学,这样行不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法师回答:

  这位学员想知道的是:一、可不可以在家禅修,二、可不可以没有老师而自修。

  关于第一项,重点不是是否在「家里」,而是能不能知道修行的途径与方法;如果能,则在家自修也是可以的。当然,以客观条件来说,居家环境中眷属围绕,邻舍杂遢,初学者较会受干扰。但如果居家环静堪称安静整洁,家人也都能配合护持,则在家自修也同样能有所成就。

  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在家修或自修会「走火入魔」。这与在不在家或自修与否,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与是否具足修行的正见与净善的心态有关。我有时会跟学员开玩笑:「反省自己怀有那么多的邪知邪见,俗情俗念,现在我们自己就是魔了,还怕什么走火入魔!」导师在《成佛之道》中提醒,应「依慈住净戒」――依于慈悲心与清净戒行的基础,以为修学定慧二学的基础。

  关于第二项,从修行知见与技巧的学习来说,透过善知识――老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在《成佛之道》中,导师说《阿含经》中的「四预流支」――预入圣法流类的四个方法,第一即是「亲近善知识」,接下来才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与「法随法行」。除非是佛陀或缘觉圣者,能靠着多生累积的净善择法力来自修,一般人都需要善知识的教导,故佛陀时代的弟子称为「声闻」。

  随师而学是一个基本原则,但是从实际情境来考虑,则可以有很多种善巧方法。比如我们在台湾举办禅修,在七天的共修课程中,会把禅修的基本观念与技巧教给学员,并且安排小参时间,让学员能单独与老师讨论各人实修所面临的困难与疑惑。参加过禅修的学员,当掌握了基本知见与方法之后,都有自修的能力,可以回家后自行练习。如果需要小参,则让学员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与我讨论,这也是提供在家学员一种方便。因为重点不是亲自见面,而是能有畅通的联络管道,以实时解决禅修者的实修疑惑或进度需要。

  所以总结而言,不是居家与道场的不同,而是能否有不受干扰而净静安全的空间;不是个人独修或与老师共住的差别,而是能否有老师的适时指点。

  第二题

  学员提问:禅定是不是要放下概念?

  法师回答:

  从人的知觉来分析: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根在非闷绝、非睡梦的平常清醒状态中,很容易向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产生种种的知觉、认识作用。而禅定的修行,是专一所缘,制心一处的锻练;此中对于「一缘」、「一处」专注,不是六根同缘一处的专注,而是关闭前五根,唯意识专注于一境而得「一心」的,非平常心识的专注。

  而禅定又依定力的浅深,分为八个层次,即四色界禅与四无色界――四空定。从知觉专念的由浅入深,当禅修者能远离恶、不善法,能降伏五盖,心念专一而得初禅成就,此时定心中的寻伺心所能强力地念注于所缘,不再进一步引生名言概念的分别作用,当概念分别止息,则言语止息。须知,人类的语言首先由寻、伺的投向目标,进而引发思虑,形成概念,构作语言,所以语言是思虑、概念的名言音声化。

  当入初禅时,心的寻伺作用强力地任持于所缘,而思虑作用微弱,故构作名言的运作止息––––言语寂静。须知,此时的寂静不只是「禁声」,而是思虑、了别作用减弱故「无言」。至此,因欲乐扰动所引生的忧苦将不再生起,身心得到轻安与喜乐。依次,禅修者可以再进修二、三四、禅,乃至四空定,但无论如何,入初禅时,已然脱离对所缘境作名言概念的分别。所以,我们不必一直注意自己在禅修时有没有「放下概念」,而是以好的,循序渐进的方法锻练心意;当定力增强,自然会远离名言概念的造作与思维。当然,禅定力是层层升进的,从色界初禅至四禅,还有多分、少分的禅支生起,严格说来,要到四禅以上,才算「制心一处」的深定。有关于四禅八定浅深次第的进一步说明,可以参阅我的《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一书。

  第三题:

  同学提问:

  念头在禅定里面应该是否分不开?是不是应该不在禅定里面去想?念头会否变成一个障碍?

  法师回答:

  这个问题是问「念头」,以及它与「禅定」、「想」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掌握修定与修慧的基本原则来处理。

  一、以修禅定而言,「念头」(意念活动)是禅定欲以降伏、寂止的对象。因为「念头」属于意识的活动,其内容有与前五识所共起的意识,或意识向内的自省或回忆等活动;在修定的过程中,妄念、杂念若随着散乱与掉举心一再生起,则会障碍禅定的进步,如果能伏心(的妄念)不起,则在定力的增强中,心意的扰动即将渐次止息。二、以修观慧而言,「念头」是观慧觉察的对象。若能对心意活动作正确、如实的观察,将能彻见意识内容与活动的依缘生灭,无常无我,进而体悟诸法无自性故空的正理。

  对于初学者,不可避免地经验到杂然纷呈的「念头」一直在干扰着修定或修慧的过程。重要的是对于定慧所缘的坚强任持力,而不必太在意杂念、妄念的干扰,因为「专注所缘」与「去除妄念」仍有不同,前者的「注意」对象是禅修所缘,后者的「介意」对象则是所有与禅修所缘不相干的意念――妄念。所以,只要安心持恒地念住于禅修所缘,久久修之,必得定慧成就;反之,若太在意妄念的生起,及其内容,它反而成为我们注意的对象。比如说,当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去想那只顽皮的猫。」这时,我们已经想了。

  第四题:

  同学提问:

  有一位朋友,他在禅修时,可以坐七、八个小时,没有惛沈,也没有觉知,那么他的心念还在吗?

  法师回答:

  「昏沉」,是心暗眛无力的状态,当惛沉生起时,则对所缘无力把捉、专注,而更有一种惛然朦眛,困然欲眠的感觉。「觉知」,其语意较含糊,不知指的是五识触对外境的感知?还是对自我身心的觉知?但无论如何,凡是心意不能任持修定所缘,而对身、心或其它还有觉知,就表示不是在禅定的专注境界中,而要到色界禅心以上,才会寻、伺心所渐息,苦乐觉受泯除。

  而问「心念还在否?」则不如问「禅修所缘忘失否?」无论是修定还是修慧,在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忘失禅修所缘,所缘一忘失,则杂念纷起,定慧力散失。以修安般念为例,若依之修禅定,则在修到四禅之前(四禅以上,身息停止,若欲更上进步而得四空定,需要换所缘),心念都要专注于鼻息。若是修观,当能专念于息时,则进一步就要观察它的无常、空、无我相;应注意的是,在整个修观的过程中,都是依于息而有的,相应与正法的如实观察。以佛法不共世间的解脱慧而言,禅修的重点不在于无知觉――修禅定,而在于破我执──开智慧,以得无自性分别的空性慧。

  如果所缘境忘失,修到什么都不知道,则不是昏眛散乱,就是落入有分心,连禅定都不是,更何况是观智。总之,禅定要得心一境,除了唯一所缘,对于其它则无知无觉,不动如山;若是观慧,则对所观境之生灭因缘,彻知无碍。

  第五题:

  同学提问:内观可否以言语文字讨论?

  法师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从禅修的理论与实践的各别特性来说明,亦即,禅修应该涵盖观念与实修两个部份,属于正见的观念部份,是从闻思中获得;属于体证的部份,则非实修不能至。这二者因为特性不同,所以入门之要有异,很多人忽略正见的功德,认为文字知解对修行无用,所以常导致盲修瞎练,白费光阴。但是修行亦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知解,而应有切实修行的经验与体证,否则空口白话,说食难饱。所以,正见揭露方向与方法,实修着重体证与境界,前者凭借言诠以指路,自然需要语言文字之善巧施设;后者端赖实修以亲证,如不着二边的中道见,深彻法性的般若慧,都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中得证。只是一般人混同方法与境界,知见与实行,单单举扬圣境中「不可说」的部份,忽略了唯有正见能启净行,能引导学人不偏离缘起性空的中道。

  这也就是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所说的:「始则直其见,次则净其行,足目两相成,能达于彼岸」。总之,正法修行需要理论与实践二者密合无间,这才能不偏离正道,也才能得到佛法修行的真正利益。

  第六题:

  同学提问:什么样的禅定才是最好的?

  法师回答:

  在《阿含经》中,佛陀说最好的禅定力是四禅,它的定力深到可以帮助禅修者在观慧中易于彻见诸法的自相、共相,而得缘起空性的智慧。而它也是修习神变的有力因依。佛陀与俱解脱的弟子们,大都以四禅力修观,也大都在四禅力的观智中证阿罗汉果,故又称之为「根本定」。

  现在有一种修行方法,偏重观慧的部份,放大特写于禅定的弊病,故强调修慧而不修定,但这是因噎废食的方法。依之,最好的情况只能以浅遣的专心力量观察所缘,因为定力有限,修观时将不能清楚的观察到诸法的自相与共相,如此,要彻见法的无常、无我与缘起相,是相当困难的。

  其实,若不放大禅定的局限与缺点,比如会贪着于定乐而不求出离等等,则应注重戒定慧三学是佛陀的完整教法,缺一不可。若能秉持修行的正确知见于心态,则修禅定能得现法乐,能得殊胜解与分别慧,再依此定乐与功德进修无漏解脱慧,这才是《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修行次第与常法。

  第七题:

  同学提问:会不会是自己前生没有修禅定,所以今生修得很慢,不能修得好?

  法师回答:

  从因果律来说,当然一切现象的呈现都有其因缘,但在《阿含经》中,佛陀曾教示阿难尊者:「缘起甚深」,我们切勿将事件做单一归因。所以,除非自己有能力观察前生因缘,否则倒也无须对眼前一时的修行困境起疑惑,并将之归过于前生,然后以此自我构作的幻想当成一句「紧箍咒」,遇逆境则拿来思虑、「持诵」一番,纵然事实或许并不如此,但「紧箍咒」一经这么三念四念,都快弄假成真了!所以一定要解开此一自我设限的「魔咒」。

  根据我们与禅修者相处的经验,各人禅修进度的快慢,各有不同:有人修定快修慧慢,有人修定慢修慧快,有人修定慧皆慢,有人修定慧皆快;至于慢时会延滞多久,快时又是多快,其中情状不一而足。但是最重要的是「善调伏心」,在迟滞不前时,注意保持心念的平稳,不要让沮丧疑惑,退心失志的意念生起,乃至于长期盘据其心;在进步顺利时,则注意不要得意张狂,掉举亢奋。只要修行就会有进步,对修道的前途不需做无谓的幻想。

  曾经有一位学员,刚开始禅修时昏天暗地的,五盖时常现起,但是他很有耐心,在最初的一、两年中,无论再忙,禅修再困难,也都能坚持一天早晚各坐一个小时。两年之后,定慧的修行进度开始稳定进步,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成就。一开始时,他一上坐不是惛沉、打瞌睡,就是散乱、掉举,而且身体也时常酸疼僵硬,有时真觉得自己资质鲁钝!但他却不因此而气馁,仍然能平心静气地面对困难,在持续努力而不患得患失的善调其心中,经过一、两年功夫,这位学生好像开了窍一般,开始稳定的进步。所以,重要的是善调其心,绝对不要暗示自己:不行、不能!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希望。

  更可惜的是一些人,都还没有尝试修定修慧,就先给自己下一个「业障深重」的诅咒,不断的暗示自己:不能、不会、不行!平白断送了自己可能进步的机缘。藉此齐聚一起讨论佛法的因缘,给大家一个祝福:要解除心中的修行魔咒,消除对修定修慧的畏惧与自我划地为限的滞碍,告诉自己: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佛陀所教导的定慧功德,我们都能学习,并且亲证其殊胜功德。也希望大家在印顺导师思想的引领之下,都能发广大心,不退菩提!最后,祝愿各位:

  福慧增长,六时吉祥!

  谢谢大家!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