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中国佛教的天台、华严与禅宗,一皆以观心、修心为尚,最终佛教的禅修法门终于走向常乐我净的「梵我论」中,背离了佛法无常、空、无我的不共世间的根本精神。

  一般来说,我们会对身体有爱染,但在从小到老,身体由壮而病而死的经验中,一般人不会认为身体是常恒永存的。但奇怪的是,心念变化的速度比身体的变化速度快,按理说,我们对于心念应该更不会起常恒见才是,但众生却不能如实观照心念的剎那生灭,一刻不停,而是远离(心念不断变化的)真实情况――实相,对心做超越的,远离现实的玄思与幻想,故产生「永恒真心」、「不变实体」等脱离现实真相的无明见。此中需要分辨的是,佛教有些宗门标榜「心地法门」的禅法,虽然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念剎那的无常幻灭心是假相,但是却主张离开现实经验,而主张有一真常不灭,常住清净的真心、佛心。这跟印度的梵我思想,跟儒家、道家的绝对形上心、道,其实是同一思路的结果。

  但是如果在修行过程中,一直严守如实观照的原则,先从观身下手,在观身的过程中,无论是观身的息──呼吸,观身的四大、五蕴,观身的种种组合──三十二身分,观身的不净、变坏等,从如实了知它的无常变化中,是不会起常恒见的,就不会产生一个真实永恒,长期不变的「我」,作为我们形上的,一切法的依靠了!想要避免落入无明痴想的泥淖,就应该对诸法做按步就班的,彻底的,如实的观察;此中,对身的观察不容易起常见,而如果一下手就先观心,但却没有佛法的正知见,不知修假想观与真实观的分别,罕有不落入真常心,永恒性的无明邪见中,而离正法的如实知见越来越远者。所以导师「先学观身」的提醒,可以说是溯源于根本阿含与初期中观大乘的观慧之学。

  四、阐扬以利生为主的大乘三昧

  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着眼于苦难众生的需要,肯定菩萨入世利生的大乘精神,充满了「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悲愍心怀。他老人家发心:「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在这一句话中,透露出不急求速成,不急求一己解脱的,伟大的菩萨道精神。印顺导师所说的:「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就是彰显大乘经典止观二学的特色。

  此中可以进一步分别,从定慧所缘来说,导师的观点与声闻从观身开始的「四念处」修行方法相同,而和以观心、修心为主的唯识学、如来藏系,乃至中国佛教大乘不同。但以阐扬大乘利生特德的人间佛教,其定慧修行重心与声闻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自利解脱为主要修行目的声闻定慧二学,是四禅八定与四双八辈(南传《清净道论》的观智,则说五阶智十六观智)。亦即,为了强化观智,故强调修学制心一处、专注不动的甚深禅定;为了断除根深蒂固,生死根本的无明我执,所以一意专念于自我身心无常、无我的观照。从甚深定力与无我观智的成就来说,是很殊胜的,但是对于入世利生的菩萨行来说,是不理想的;因为菩萨利生需要适众生需要而灵巧择法,关顾多方。所以我们曾经以两句话来对比声闻与菩萨定慧所缘的不同,即:「声闻缘自身苦发出离心」与「菩萨缘众身苦发菩提心」的不同。所以菩萨的定学,是以助成利生的三昧为主,慧学则除了自净其意,洞观诸法无自性的不共世间智,而且更扩及到所有利生方法的善巧方便智。

  印顺导师在【妙云集】的《青年之佛教》一书,特别谈到《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典故,童子从发心礼敬文殊师利菩萨开始,一站一站的参访善知识,其中有航海家、数学家、制香师等,每一位善知识都弘扬一种利生法门,并感召一群人跟随学习,展现菩萨利生与领众的殊胜特德。诸位菩萨所弘扬的皆称为(某某)三昧法门。「三昧」是定心的一种,其特色是不住于安止,而是在行动中专意于利生所缘,并以平等持心的三昧力助成所有的利生事,这也就是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定慧二学的特色。

  以昭慧法师十几年前在台湾创会的「观怀生命协会」为例,其中有一项救助流浪犬的护生活动,志工们会定期到公立收容所去关怀犬只有没有被虐待的情形。记得有一群佛弟子志工,担心新年假期中收容所的犬只无人照料,故牺牲假期去清理狗粪,并帮牠们洗澡。在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是不会也不能入四禅八定的安止定的!如果有些人还要讥嫌人间佛教的修行者「没有修行」,不利用假期去闭关、禅修。我们就应有自信的声明,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正在这种种的利生三昧中;比如在一心护念流浪狗只的福利中,在清洁狗舍,照料食物、饮水的行动中,而得「护生救狗三昧」。这绝不是玩笑话,而是符应教证、理证,而且能在经典中找到经证的观点,这也是大乘不共声闻的止观特色。

  再进一步分别,人间佛教的禅观修行亦有不同于中后期大乘的特色,即避免落入「常、乐、我、净」的,神秘与唯心的泥淖,而直探初期大乘的利生行,菩萨的正常道。菩萨的禅修所缘虽也观「苦」,但不是沉缅于己身的苦迫而急求出离,而是转向观察众生苦,且不局限于人类,而更扩及于一切有情。讲到这里,突然想起台湾很久以前的一首流行情歌,曲名、歌辞皆不知,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句:「只想你,忘了自己,陶醉在爱河里。」若是删掉最后一句,倒也可以用来比附菩萨精神:一心只想着众生的需要,而忘了自己(的安乐与解脱)。世间亲子、情侣之间,只要能彻底净化我、我所的个己狭隘私情,才能升华为普覆一切的菩萨大慈悲心。所以,时时事事能忘己之私,只是照顾别人的需要,这就是菩萨精神,而如此伟大无私的心怀,更在大乘利生三昧的修学中,透过止观力的培养而得到强化。

  五、依于次第,渐入甚深大乘三昧

  虽然大乘三昧的特色是不偏重静坐,而在利济众生的行动中得其三昧力;但是印顺导师也指出,就禅法的循序渐进,不躐等躐等、侥幸而言,修习像十住地菩萨所得的三昧,是要渐学渐深,才能有所成就的。所以,想要定慧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应重视从浅入深的次第;这与标榜不需次第而能顿证的一些宗门禅法有所不同。比如「首楞严三昧」,若有人见经上所说,菩萨成就三昧时能得广大无碍的大用,就想直下少修而得顿证,则事实上所呈现的结果却是,虽然成立了玄妙的修行理论,但实际入手的修持,却也不能不另求易行方法的瓶颈。

  以学开车为例,在台湾考驾驶执照,大都会先到训练班练习开车。在模拟的环境中反复演练重要的驾驶技术,如路边停车,倒车入库,上坡起步等。一个月的时间,就在模拟道路上开来开去,重复学习。但是请问各位,到训练班学开车是为了什么?总不是为了穷开心,就在模拟道路上握着方向盘,反复地做起动、加速,停车等动作吧!所有的训练,最终目地是为了能在真实的道路上驾驶,但衡诸学习的效果,在模拟道路中针对基本驾驶技巧,按步就班,有次第的练习,比起一开始就直接上路,在道路上边摸索学习,一边还要开车行进来得安全而有效果。

  所以,我们举办禅修时,即针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定慧学习原理,安排依戒生定,由定发慧的修学进度,在良好而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让学员专心学习,以增长定慧能力。在禅堂中学习四禅八定、诸阶观智的精进禅修,其目的是为了增进心性的堪忍性,以利于人间利生事的推行,而能证得大乘的甚深三昧力。

  六、以考证方法澄清禅宗史迷雾

  以上简略介绍印顺导师的禅学思想特色,接着再提一件虽不直接与修行有关,但却是导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响应世间学者的谬说,以澄清重要禅史公案的贡献。

  导师曾经写了一部《中国禅宗史》,并因此而意外得到日本大正大学的博士学位,起因是为了纠正胡适对于禅宗历史的谬论。原来,胡适主张不是六祖惠能,而是神会才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的作者,不但否定慧能的历史地位,也否定达摩禅法的一贯性。对于古来禅者与禅史的批评,更是心存刻薄,言语尖锐,动不动就讥嘲「和尚捏造、做假」,自栩要在古籍中「捉妖赶鬼」,将「达摩、慧能,以至西天二十八祖的原形都给打出来」。

  面对胡适的文章,导师认为这不是修证所能解决的,徒托禅理的高深、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乃至于人身攻击,都不能有力地响应胡适的主张。他指出,胡适依考据方法所作的论断,如果不同意其说法,唯一可用的,是同样用考据的方法,检查其引用的一切证据,指出其中的误会、曲解之处。更须从《坛经》文本本身,提出不是神会所造的充份证明,唯有如此,即以考据对考据,才能根本推翻胡适假客观考据以遂主观成见的错误论断。

  导师因其对中国佛教的感情,不忍禅宗大德被学者错误的研究结果所污蔑,故暂时中断自己的研究进度,着手于初期禅宗史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探讨,写就《中国禅宗史》一书,确定慧能与《坛经》的关系,给与神会应有的评价,也对胡适的谬说施以有力的纠正。导师以周延缜密的思辨力,对于中国初期禅史的传衍和转折的关键处,抽丝拨茧,条分缕析;使禅宗的「历祖传记」与「禅者语录」之特性,得以拨云见日,还原实况。他的研究手法,不但拓宽了观察的角度,更启发了诸多思考的灵感。日本人即因此书的学术成就,主动授与博士学位(不是荣誉博士)的肯定。江灿腾教授即认为,就国际禅学界来说,印顺导师可能是中国学界唯一能发挥影响力的少数人。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的讲演的讲说部份就到这里。

  贰、答问

  上来简单叙述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以下则谈一谈个人研习导师禅学思想与实际禅修的一点心得,或许对于在座关心实修的同学有一些帮助。

  个人认为,想要禅修应具足三个面向,才不致于错走冤枉路。一、基本法义的了解,二、定慧知见的厘清;这两部份,大家可以从研读导师的著作中…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