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

  性广法师 演讲

  洪真如居士笔录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讲于香港妙华佛学会

  主席、各位佛友,大家晚安!

  很抱歉,我不会广东话,所以完全听不懂主席介绍的内容。一般介绍时,多会称赞演讲者,可惜因为我听不懂,所以无法享受被称赞的快乐!

  这是玩笑话,现在言归正传。很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见面!除了座中几位曾跟随慧莹长老尼到过台湾佛教弘誓学院的学员,大部份都不曾见过面,但内心一直觉得与大家很亲近。一来是我们同样研读印顺导师的著作,学佛的知见与思想大致相同;二来是慧莹长老尼的因缘,长期以来长老尼对昭慧法师及我非常爱护,几次到台湾,都会去弘誓学院,我们也因此认识了许多随行的妙华佛友。所以不但对妙华不陌生,而且觉得很亲切。

  这一次到香港,主要是昭慧法师出席中文大学和树仁大学合办的一个圆桌会议。另外是我们有一个心愿,想要为慧莹长老尼作口述历史,采访他一生精勤求法,说法无厌的可贵历史。长老尼已届九十高龄,一生所走过的学佛与弘法的历程,很有时代的代表性,也非常值得后学晚辈的学习与效法;所以我们这次来香港,主要是想为她做个访谈,并搜集、整理长老尼珍贵的弘法照片。因此来港因缘,长老尼希望我们能在妙华演讲;也因此有了这次以法相聚的因缘。

  我这次的讲题是:「人间佛教禅观要义──兼论印顺导师禅学思想之贡献」,这是昭慧法师替我出的题目。当时乍听,觉得很好,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等到开始准备大纲,才发现题目很大,一个半小时是讲不完的。二○○○年我写了《人间佛教禅法与当代实践──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综述印顺导师的禅学思想。二○○四年出版《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对前一本书的重要的禅修课题做进一步的专题论述。所以,若要完整地讲说此次的演讲题目,将以上两本书的内容加起来,也是不够的,昭慧法师出了一个很好但却范围太大的题目了。

  另外,昨天一位居士跟我说,希望今天演讲能介绍一下修持「四界分别观」的具体方法。然而实修方法,不太能以演讲的方法呈现,因为牵涉到方法的操作与练习。所以,教导「四界分别观」时,为了让学员亲证「四界」的特性,除了宣讲方法,还要带领学员实际练习,在调整学员的修持方法与解答实修问题的过程中,也就是解行并重中,完成「四界分别观」的学习与修持。这不可能在一个半小时中,透过讲者单向的口头宣讲,就能完成的。以喝茶为例,口头宣说茶香、茶味与温度,描述种茶、收成与制作的过程,凡此种种,都只是停留在知识讲解的听闻阶段,还要进一步亲自品尝,这才能真切地体验茶的滋味,也才能得到喝茶的益处。

  这次讲演的题目范围很大,又有学员想要知道实修的内容,无论是哪一项,都无法在一个半小时中完成。为了顾及演讲时间的均衡分配并与听讲学员有互动的机会,我们以一个小时的时间,简单介绍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然后留半小时回答各位的提问。由于实修问题,牵涉很广,如果能有明确的内容,或许能比较具体地讨论。

  壹、简述印顺导师禅学思想之特色

  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可以简要归纳为两个纲领:一是修行知见的确立,二是大乘利生三昧的发扬。第一项内容,可以看出与中后期,乃至中国佛教不同的特色;第二项则是「人间佛教禅法」的精神。以下的讲说,将此两大纲领,开为六个子题,分别说明之:

  一、以发心内容分判声闻与大乘

  一般将佛教大分为大小二乘,并视南传佛教为声闻佛教。一,见到大家点头,就知道我们都受到印顺导师的熏陶。一般提到「声闻佛教」,都称为「小乘佛教」,而印顺导师则认为佛法的如实相并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应从佛弟子学佛的实际动机与行愿中去分别。并以「声闻佛教」(而不是「小乘佛教」)来称呼南传佛教。「声闻」,梵语 cravaka,意译为「弟子」,在佛陀时代,是指听闻佛陀音声与教法而修道,以迈向出离胜果的圣者,包含僧俗二众弟子;后与缘觉、菩萨并列,而为三乘之一。

  如前所说,佛法的大小乘之别,印顺导师认为不能单从形式,而更要以发心的内容与实际事行所表现出来的成就来划分。如果发心修行只想自己的解脱,所有行为都只是有利己身而不及于众生,则纵然心心念念想成佛,修持的是号称大乘的方法,仍然与悲心济众,勤苦不懈的大乘精神是不相应的。更且今时的声闻──南传佛教中,其中亦有发大乘菩提心的修行者。所以应当与实际的发心与事行而不单从法门本身来判定。

  以修行实例来说明,比如「安般念」与「念佛法门」;前者是南传佛教盛行的修行法之一,后者是中国大乘宗派之一。从表面看,安般念是声闻法,念佛是大乘法。但是印顺导师特别提醒:如果念佛时,心心念念都只想到自己的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在实际的事行上强调要万缘放下,不顾其它,尽可能地累积自己往生净土的资粮。如此的修行心念与行为,都只单为了自己的解脱与福乐,而也没有实际的利生事行,则不啻为发出离心的小乘行。如果是于众生中发菩提心,为了练就一身度生的本事而修学安般念,则安般念就成为大乘的修行法门。所以大小乘,应以发心的内容与度生的事行做为分判的标准。

  再以安般念为例。台湾有个学生跟我学禅修,修了安般念以后,很高兴来跟我说:「师父!安般念实在太好了!我原来鼻塞的老毛病,修安般念修到鼻子通了!」好厉害,安般念还可以治鼻塞呀!请问大家,如果是以想要身体健康,治愈鼻塞的心念修安般念,是声闻心还是大乘心呀?都不是,这是人天的增上生心!印顺导师依修行人的发心内容而分判上中下三品,即:「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同样是安般念,如果修持过程中,只是一味祈求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等等人天福报,就是人天乘。而如果以安般念修定,得色界四禅境,以安般念修观,观出入息的长短冷热自相,观无常、空、无我的共相,以十六胜解行之观慧力,次第证得声闻圣果,这是发出离心的声闻乘。而如果修安般念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度生能力,希望在帮助众生的时候,能情绪稳定,定力坚强,智觉深彻,有益于利生事行,则安般念对他而言,就是「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的菩萨助道因缘,就是大乘禅法的所缘。所以,重点不单只是用什么方法,还要看发什么心来修持禅法。

  二、以佛法正见引导修行方向

  谈禅修首要的是具足正见,比如,要去一个未知的地方,最好能先看地图,对目的地有整体方位的掌握。在禅修正见的提撕与启迪方面,印顺导师的思想堪称最佳的修行指南。但是,早年为什么有些人会说印顺导师不关心禅修,乃至于认为他「没有修行」,所以没有资格谈论禅修呢?从义学思想的成就来说,导师关怀的是整体佛法的兴衰,故探本溯源,以印度佛教的流变为主,治学的领域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广及大乘三系,纵贯两千余年印度与中国佛教思想的演变历程。禅修是佛教的重要成份,但却不是全部。因为重要,所以举凡修行正见的确立,定慧二学的厘清,依发心之别而分判三种修行系统的论述,印顺导师在其著作中多有阐述,而且立论精辟,见地卓越。另外,流传于世间中的教法,更有教制的发展、教典的结集等因时地人之不同因缘而有的问题;而在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尤其应重视缘起中道正见的把握,使流传于世间的佛法,在契机的教化中保持不失契理的原则。因此,印顺导师思想的成就是多面性的,只注意他著作等身的思想成就,而忽略了他对于修行正见的提撕,才会有他「不重视修行」的错误印象。

  再者,甚么是修行?并不只有闭眼盘腿或数珠念佛才是修行,印顺导师从佛在人间与初期大乘精神的启发中,主张应从正闻熏习中确立正见,由正见而启净行,更以不废人间事行的诸多利生三昧,而成就悲心济众的大乘菩萨行。有关此中的教证与理证的论述,在我《人间佛教禅法与当代实践──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说明,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在此多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参阅。

  我从导师的著作中,读到很多对于修行正见的提醒,有些更是发人所未见,为什么一些批评的人看不到呢?他们是没有看导师的书,还是看不懂,还是断章取义地恶意批评呢?

  如果导师不重视或不曾提到禅修的问题,则在我写的书中怎么能够讨论并引述导师那么多重要的思想与数据呢!所以,事实胜于雄辩,在属于修行的义理方面,印顺导师的思想的确是指引我们正确修学佛法的明灯。

  三、强调由观身开始的观慧次第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主张先由观身开始的修观次第。如说:「惑业有分别,分别由于心,心复依于身,是故先观身。」主要的意义是:人类因无明迷惑所产生的妄想「分别」意识,主要是「由于心」意的了别作用而来。而佛法是「缘起论」而不是唯物或唯心论者,故从身心交感,心色相依中,体悟到「心」是「依于身」而有的活动与造作。从依心念展转而起惑造业来说,佛陀彻底的了知心意的性质及其种种功能与作用,更是重视心意的净化。佛陀指出,众生因固着之自性见,不能以深彻的中道智慧,体证诸法的依缘生灭,无常、无我、无自性空,故在执有无、执常断──主要是在常见与我见的无明愚痴中,流转生死,无有已时;所以修行而得以断除生死根本的,最重要的就是破除对身心执常、执我的无明见。

  如果在座有熟悉南传佛教「四念处」修行法门的人,听到「观身」法门,并不会觉得特殊。但相较于印度中期以后的大乘佛教,乃至于中国佛教,这样的主张是特别,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从印度大乘佛教的唯识学派以来,禅修有渐渐重视心识的倾向;而…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