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禅觀要義──談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的特色與貢獻
性廣法師 演講
洪真如居士筆錄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講于香港妙華佛學會
主席、各位佛友,大家晚安!
很抱歉,我不會廣東話,所以完全聽不懂主席介紹的內容。一般介紹時,多會稱贊演講者,可惜因爲我聽不懂,所以無法享受被稱贊的快樂!
這是玩笑話,現在言歸正傳。很高興今天在這裏與大家見面!除了座中幾位曾跟隨慧瑩長老尼到過臺灣佛教弘誓學院的學員,大部份都不曾見過面,但內心一直覺得與大家很親近。一來是我們同樣研讀印順導師的著作,學佛的知見與思想大致相同;二來是慧瑩長老尼的因緣,長期以來長老尼對昭慧法師及我非常愛護,幾次到臺灣,都會去弘誓學院,我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隨行的妙華佛友。所以不但對妙華不陌生,而且覺得很親切。
這一次到香港,主要是昭慧法師出席中文大學和樹仁大學合辦的一個圓桌會議。另外是我們有一個心願,想要爲慧瑩長老尼作口述曆史,采訪他一生精勤求法,說法無厭的可貴曆史。長老尼已屆九十高齡,一生所走過的學佛與弘法的曆程,很有時代的代表性,也非常值得後學晚輩的學習與效法;所以我們這次來香港,主要是想爲她做個訪談,並搜集、整理長老尼珍貴的弘法照片。因此來港因緣,長老尼希望我們能在妙華演講;也因此有了這次以法相聚的因緣。
我這次的講題是:「人間佛教禅觀要義──兼論印順導師禅學思想之貢獻」,這是昭慧法師替我出的題目。當時乍聽,覺得很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等到開始准備大綱,才發現題目很大,一個半小時是講不完的。二○○○年我寫了《人間佛教禅法與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研究》,綜述印順導師的禅學思想。二○○四年出版《禅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對前一本書的重要的禅修課題做進一步的專題論述。所以,若要完整地講說此次的演講題目,將以上兩本書的內容加起來,也是不夠的,昭慧法師出了一個很好但卻範圍太大的題目了。
另外,昨天一位居士跟我說,希望今天演講能介紹一下修持「四界分別觀」的具體方法。然而實修方法,不太能以演講的方法呈現,因爲牽涉到方法的操作與練習。所以,教導「四界分別觀」時,爲了讓學員親證「四界」的特性,除了宣講方法,還要帶領學員實際練習,在調整學員的修持方法與解答實修問題的過程中,也就是解行並重中,完成「四界分別觀」的學習與修持。這不可能在一個半小時中,透過講者單向的口頭宣講,就能完成的。以喝茶爲例,口頭宣說茶香、茶味與溫度,描述種茶、收成與製作的過程,凡此種種,都只是停留在知識講解的聽聞階段,還要進一步親自品嘗,這才能真切地體驗茶的滋味,也才能得到喝茶的益處。
這次講演的題目範圍很大,又有學員想要知道實修的內容,無論是哪一項,都無法在一個半小時中完成。爲了顧及演講時間的均衡分配並與聽講學員有互動的機會,我們以一個小時的時間,簡單介紹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的特色,然後留半小時回答各位的提問。由于實修問題,牽涉很廣,如果能有明確的內容,或許能比較具體地討論。
壹、簡述印順導師禅學思想之特色
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的特色,可以簡要歸納爲兩個綱領:一是修行知見的確立,二是大乘利生叁昧的發揚。第一項內容,可以看出與中後期,乃至中國佛教不同的特色;第二項則是「人間佛教禅法」的精神。以下的講說,將此兩大綱領,開爲六個子題,分別說明之:
一、以發心內容分判聲聞與大乘
一般將佛教大分爲大小二乘,並視南傳佛教爲聲聞佛教。一,見到大家點頭,就知道我們都受到印順導師的熏陶。一般提到「聲聞佛教」,都稱爲「小乘佛教」,而印順導師則認爲佛法的如實相並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應從佛弟子學佛的實際動機與行願中去分別。並以「聲聞佛教」(而不是「小乘佛教」)來稱呼南傳佛教。「聲聞」,梵語 cravaka,意譯爲「弟子」,在佛陀時代,是指聽聞佛陀音聲與教法而修道,以邁向出離勝果的聖者,包含僧俗二衆弟子;後與緣覺、菩薩並列,而爲叁乘之一。
如前所說,佛法的大小乘之別,印順導師認爲不能單從形式,而更要以發心的內容與實際事行所表現出來的成就來劃分。如果發心修行只想自己的解脫,所有行爲都只是有利己身而不及于衆生,則縱然心心念念想成佛,修持的是號稱大乘的方法,仍然與悲心濟衆,勤苦不懈的大乘精神是不相應的。更且今時的聲聞──南傳佛教中,其中亦有發大乘菩提心的修行者。所以應當與實際的發心與事行而不單從法門本身來判定。
以修行實例來說明,比如「安般念」與「念佛法門」;前者是南傳佛教盛行的修行法之一,後者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從表面看,安般念是聲聞法,念佛是大乘法。但是印順導師特別提醒:如果念佛時,心心念念都只想到自己的離苦得樂,往生淨土;在實際的事行上強調要萬緣放下,不顧其它,盡可能地累積自己往生淨土的資糧。如此的修行心念與行爲,都只單爲了自己的解脫與福樂,而也沒有實際的利生事行,則不啻爲發出離心的小乘行。如果是于衆生中發菩提心,爲了練就一身度生的本事而修學安般念,則安般念就成爲大乘的修行法門。所以大小乘,應以發心的內容與度生的事行做爲分判的標准。
再以安般念爲例。臺灣有個學生跟我學禅修,修了安般念以後,很高興來跟我說:「師父!安般念實在太好了!我原來鼻塞的老毛病,修安般念修到鼻子通了!」好厲害,安般念還可以治鼻塞呀!請問大家,如果是以想要身體健康,治愈鼻塞的心念修安般念,是聲聞心還是大乘心呀?都不是,這是人天的增上生心!印順導師依修行人的發心內容而分判上中下叁品,即:「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同樣是安般念,如果修持過程中,只是一味祈求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等等人天福報,就是人天乘。而如果以安般念修定,得色界四禅境,以安般念修觀,觀出入息的長短冷熱自相,觀無常、空、無我的共相,以十六勝解行之觀慧力,次第證得聲聞聖果,這是發出離心的聲聞乘。而如果修安般念是爲了培養自己的度生能力,希望在幫助衆生的時候,能情緒穩定,定力堅強,智覺深徹,有益于利生事行,則安般念對他而言,就是「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的菩薩助道因緣,就是大乘禅法的所緣。所以,重點不單只是用什麼方法,還要看發什麼心來修持禅法。
二、以佛法正見引導修行方向
談禅修首要的是具足正見,比如,要去一個未知的地方,最好能先看地圖,對目的地有整體方位的掌握。在禅修正見的提撕與啓迪方面,印順導師的思想堪稱最佳的修行指南。但是,早年爲什麼有些人會說印順導師不關心禅修,乃至于認爲他「沒有修行」,所以沒有資格談論禅修呢?從義學思想的成就來說,導師關懷的是整體佛法的興衰,故探本溯源,以印度佛教的流變爲主,治學的領域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廣及大乘叁系,縱貫兩千余年印度與中國佛教思想的演變曆程。禅修是佛教的重要成份,但卻不是全部。因爲重要,所以舉凡修行正見的確立,定慧二學的厘清,依發心之別而分判叁種修行系統的論述,印順導師在其著作中多有闡述,而且立論精辟,見地卓越。另外,流傳于世間中的教法,更有教製的發展、教典的結集等因時地人之不同因緣而有的問題;而在思想演變的過程中,尤其應重視緣起中道正見的把握,使流傳于世間的佛法,在契機的教化中保持不失契理的原則。因此,印順導師思想的成就是多面性的,只注意他著作等身的思想成就,而忽略了他對于修行正見的提撕,才會有他「不重視修行」的錯誤印象。
再者,甚麼是修行?並不只有閉眼盤腿或數珠念佛才是修行,印順導師從佛在人間與初期大乘精神的啓發中,主張應從正聞熏習中確立正見,由正見而啓淨行,更以不廢人間事行的諸多利生叁昧,而成就悲心濟衆的大乘菩薩行。有關此中的教證與理證的論述,在我《人間佛教禅法與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研究》一書中有較詳細的說明,因爲時間關系,不能在此多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參閱。
我從導師的著作中,讀到很多對于修行正見的提醒,有些更是發人所未見,爲什麼一些批評的人看不到呢?他們是沒有看導師的書,還是看不懂,還是斷章取義地惡意批評呢?
如果導師不重視或不曾提到禅修的問題,則在我寫的書中怎麼能夠討論並引述導師那麼多重要的思想與數據呢!所以,事實勝于雄辯,在屬于修行的義理方面,印順導師的思想的確是指引我們正確修學佛法的明燈。
叁、強調由觀身開始的觀慧次第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主張先由觀身開始的修觀次第。如說:「惑業有分別,分別由于心,心複依于身,是故先觀身。」主要的意義是:人類因無明迷惑所産生的妄想「分別」意識,主要是「由于心」意的了別作用而來。而佛法是「緣起論」而不是唯物或唯心論者,故從身心交感,心色相依中,體悟到「心」是「依于身」而有的活動與造作。從依心念展轉而起惑造業來說,佛陀徹底的了知心意的性質及其種種功能與作用,更是重視心意的淨化。佛陀指出,衆生因固著之自性見,不能以深徹的中道智慧,體證諸法的依緣生滅,無常、無我、無自性空,故在執有無、執常斷──主要是在常見與我見的無明愚癡中,流轉生死,無有已時;所以修行而得以斷除生死根本的,最重要的就是破除對身心執常、執我的無明見。
如果在座有熟悉南傳佛教「四念處」修行法門的人,聽到「觀身」法門,並不會覺得特殊。但相較于印度中期以後的大乘佛教,乃至于中國佛教,這樣的主張是特別,而且也是很重要的。從印度大乘佛教的唯識學派以來,禅修有漸漸重視心識的傾向;而…
《人間佛教禅觀要義──談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的特色與貢獻(性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