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禅觀要義──談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的特色與貢獻(性廣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具足堅實而正確的佛法正見。叁、是具體禅修法門的學習,此中需要能知曉明確的修行技巧,而在實修過程中,若産生困境與難題,最好能請教有經驗的老師,以提供適切的建議與解決的方法。

  安般念簡介

  前面提到安般念,在此也簡單澄清一個觀念。一般稱「安般念」(anapana-smrti)爲「數息觀」。smrti,巴利語稱sati,是念、念住、專注的意思。ana,指入息;apana,指出息。「安那般那念」簡稱「安般念」,也就是將注意力專注于鼻息的進出,以之爲攝心修定的方法。原文中並沒有「數」的意思,所以意譯爲「持息念」是比較精確的。

  一開始用功時,如果心念很快就能安定下來,那麼就應該直接念住于呼吸,不需要經過數息的過程;因爲數目還是名言概念,數數目會把心意弄粗,反而不能安靜。在什麼時候數息呢?當心念非常散亂、掉舉時,可用數息做爲初步攝心的方法。所以安般念──持息念是念住于息,即「觀息」爲主,退而求其次才是「數息」。若心本已安靜,或數息到心安靜,就應該把數目放下,直接念住、覺觀鼻息,如此修定才能更上層樓。如果錯認安般念就是數息,從頭到尾都在數數,反而會因數字而讓心意舉揚浮動,心念會一直停留在很粗淺的層次。須知,在較深的禅定境界中,是連名言概念都沒有的,如果心念一直停留在數字名言中,就無法進步了,所以要以觀息、念住于息爲主,以數息爲退而其次的輔助。

  第一題

  學員提問:

  請問法師,如果我在家裏自己禅修,沒有跟老師學,這樣行不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法師回答:

  這位學員想知道的是:一、可不可以在家禅修,二、可不可以沒有老師而自修。

  關于第一項,重點不是是否在「家裏」,而是能不能知道修行的途徑與方法;如果能,則在家自修也是可以的。當然,以客觀條件來說,居家環境中眷屬圍繞,鄰舍雜遢,初學者較會受幹擾。但如果居家環靜堪稱安靜整潔,家人也都能配合護持,則在家自修也同樣能有所成就。

  傳統有一個觀念,認爲在家修或自修會「走火入魔」。這與在不在家或自修與否,沒有必然的關系,而與是否具足修行的正見與淨善的心態有關。我有時會跟學員開玩笑:「反省自己懷有那麼多的邪知邪見,俗情俗念,現在我們自己就是魔了,還怕什麼走火入魔!」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提醒,應「依慈住淨戒」――依于慈悲心與清淨戒行的基礎,以爲修學定慧二學的基礎。

  關于第二項,從修行知見與技巧的學習來說,透過善知識――老師的指導是很重要的。在《成佛之道》中,導師說《阿含經》中的「四預流支」――預入聖法流類的四個方法,第一即是「親近善知識」,接下來才是「聽聞正法」,「如理思維」與「法隨法行」。除非是佛陀或緣覺聖者,能靠著多生累積的淨善擇法力來自修,一般人都需要善知識的教導,故佛陀時代的弟子稱爲「聲聞」。

  隨師而學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是從實際情境來考慮,則可以有很多種善巧方法。比如我們在臺灣舉辦禅修,在七天的共修課程中,會把禅修的基本觀念與技巧教給學員,並且安排小參時間,讓學員能單獨與老師討論各人實修所面臨的困難與疑惑。參加過禅修的學員,當掌握了基本知見與方法之後,都有自修的能力,可以回家後自行練習。如果需要小參,則讓學員可以用打電話的方式與我討論,這也是提供在家學員一種方便。因爲重點不是親自見面,而是能有暢通的聯絡管道,以實時解決禅修者的實修疑惑或進度需要。

  所以總結而言,不是居家與道場的不同,而是能否有不受幹擾而淨靜安全的空間;不是個人獨修或與老師共住的差別,而是能否有老師的適時指點。

  第二題

  學員提問:禅定是不是要放下概念?

  法師回答:

  從人的知覺來分析: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六根在非悶絕、非睡夢的平常清醒狀態中,很容易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而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産生種種的知覺、認識作用。而禅定的修行,是專一所緣,製心一處的鍛練;此中對于「一緣」、「一處」專注,不是六根同緣一處的專注,而是關閉前五根,唯意識專注于一境而得「一心」的,非平常心識的專注。

  而禅定又依定力的淺深,分爲八個層次,即四色界禅與四無色界――四空定。從知覺專念的由淺入深,當禅修者能遠離惡、不善法,能降伏五蓋,心念專一而得初禅成就,此時定心中的尋伺心所能強力地念注于所緣,不再進一步引生名言概念的分別作用,當概念分別止息,則言語止息。須知,人類的語言首先由尋、伺的投向目標,進而引發思慮,形成概念,構作語言,所以語言是思慮、概念的名言音聲化。

  當入初禅時,心的尋伺作用強力地任持于所緣,而思慮作用微弱,故構作名言的運作止息––––言語寂靜。須知,此時的寂靜不只是「禁聲」,而是思慮、了別作用減弱故「無言」。至此,因欲樂擾動所引生的憂苦將不再生起,身心得到輕安與喜樂。依次,禅修者可以再進修二、叁四、禅,乃至四空定,但無論如何,入初禅時,已然脫離對所緣境作名言概念的分別。所以,我們不必一直注意自己在禅修時有沒有「放下概念」,而是以好的,循序漸進的方法鍛練心意;當定力增強,自然會遠離名言概念的造作與思維。當然,禅定力是層層升進的,從色界初禅至四禅,還有多分、少分的禅支生起,嚴格說來,要到四禅以上,才算「製心一處」的深定。有關于四禅八定淺深次第的進一步說明,可以參閱我的《禅觀修持與人間關懷》一書。

  第叁題:

  同學提問:

  念頭在禅定裏面應該是否分不開?是不是應該不在禅定裏面去想?念頭會否變成一個障礙?

  法師回答:

  這個問題是問「念頭」,以及它與「禅定」、「想」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掌握修定與修慧的基本原則來處理。

  一、以修禅定而言,「念頭」(意念活動)是禅定欲以降伏、寂止的對象。因爲「念頭」屬于意識的活動,其內容有與前五識所共起的意識,或意識向內的自省或回憶等活動;在修定的過程中,妄念、雜念若隨著散亂與掉舉心一再生起,則會障礙禅定的進步,如果能伏心(的妄念)不起,則在定力的增強中,心意的擾動即將漸次止息。二、以修觀慧而言,「念頭」是觀慧覺察的對象。若能對心意活動作正確、如實的觀察,將能徹見意識內容與活動的依緣生滅,無常無我,進而體悟諸法無自性故空的正理。

  對于初學者,不可避免地經驗到雜然紛呈的「念頭」一直在幹擾著修定或修慧的過程。重要的是對于定慧所緣的堅強任持力,而不必太在意雜念、妄念的幹擾,因爲「專注所緣」與「去除妄念」仍有不同,前者的「注意」對象是禅修所緣,後者的「介意」對象則是所有與禅修所緣不相幹的意念――妄念。所以,只要安心持恒地念住于禅修所緣,久久修之,必得定慧成就;反之,若太在意妄念的生起,及其內容,它反而成爲我們注意的對象。比如說,當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去想那只頑皮的貓。」這時,我們已經想了。

  第四題:

  同學提問:

  有一位朋友,他在禅修時,可以坐七、八個小時,沒有惛沈,也沒有覺知,那麼他的心念還在嗎?

  法師回答:

  「昏沈」,是心暗眛無力的狀態,當惛沈生起時,則對所緣無力把捉、專注,而更有一種惛然朦眛,困然欲眠的感覺。「覺知」,其語意較含糊,不知指的是五識觸對外境的感知?還是對自我身心的覺知?但無論如何,凡是心意不能任持修定所緣,而對身、心或其它還有覺知,就表示不是在禅定的專注境界中,而要到色界禅心以上,才會尋、伺心所漸息,苦樂覺受泯除。

  而問「心念還在否?」則不如問「禅修所緣忘失否?」無論是修定還是修慧,在整個過程中都不能忘失禅修所緣,所緣一忘失,則雜念紛起,定慧力散失。以修安般念爲例,若依之修禅定,則在修到四禅之前(四禅以上,身息停止,若欲更上進步而得四空定,需要換所緣),心念都要專注于鼻息。若是修觀,當能專念于息時,則進一步就要觀察它的無常、空、無我相;應注意的是,在整個修觀的過程中,都是依于息而有的,相應與正法的如實觀察。以佛法不共世間的解脫慧而言,禅修的重點不在于無知覺――修禅定,而在于破我執──開智慧,以得無自性分別的空性慧。

  如果所緣境忘失,修到什麼都不知道,則不是昏眛散亂,就是落入有分心,連禅定都不是,更何況是觀智。總之,禅定要得心一境,除了唯一所緣,對于其它則無知無覺,不動如山;若是觀慧,則對所觀境之生滅因緣,徹知無礙。

  第五題:

  同學提問:內觀可否以言語文字討論?

  法師回答:

  這個問題可以從禅修的理論與實踐的各別特性來說明,亦即,禅修應該涵蓋觀念與實修兩個部份,屬于正見的觀念部份,是從聞思中獲得;屬于體證的部份,則非實修不能至。這二者因爲特性不同,所以入門之要有異,很多人忽略正見的功德,認爲文字知解對修行無用,所以常導致盲修瞎練,白費光陰。但是修行亦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知解,而應有切實修行的經驗與體證,否則空口白話,說食難飽。所以,正見揭露方向與方法,實修著重體證與境界,前者憑借言诠以指路,自然需要語言文字之善巧施設;後者端賴實修以親證,如不著二邊的中道見,深徹法性的般若慧,都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中得證。只是一般人混同方法與境界,知見與實行,單單舉揚聖境中「不可說」的部份,忽略了唯有正見能啓淨行,能引導學人不偏離緣起性空的中道。

  這也就是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所說的:「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于彼岸」。總之,正法修行需要理論與實踐二者密合無間,這才能不偏離正道,也才能得到佛法修行的真正利益。

  第六題:

  同學提問:什麼樣的禅定才是最好的?

  法師回答:

  在《阿含經》中,佛陀說最好的禅定力是四禅,它的定力深到可以幫助禅修者在觀慧中易于徹見諸法的自相、共相,而得緣起空性的智慧。而它也是修習神變的有力因依。佛陀與俱解脫的弟子們,大都以四禅力修觀,也大都在四禅力的觀智中證阿羅漢果,故又稱之爲「根本定」。

  現在有一種修行方法,偏重觀慧的部份,放大特寫于禅定的弊病,故強調修慧而不修定,但這是因噎廢食的方法。依之,最好的情況只能以淺遣的專心力量觀察所緣,因爲定力有限,修觀時將不能清楚的觀察到諸法的自相與共相,如此,要徹見法的無常、無我與緣起相,是相當困難的。

  其實,若不放大禅定的局限與缺點,比如會貪著于定樂而不求出離等等,則應注重戒定慧叁學是佛陀的完整教法,缺一不可。若能秉持修行的正確知見于心態,則修禅定能得現法樂,能得殊勝解與分別慧,再依此定樂與功德進修無漏解脫慧,這才是《阿含經》中佛陀教導的修行次第與常法。

  第七題:

  同學提問:會不會是自己前生沒有修禅定,所以今生修得很慢,不能修得好?

  法師回答:

  從因果律來說,當然一切現象的呈現都有其因緣,但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教示阿難尊者:「緣起甚深」,我們切勿將事件做單一歸因。所以,除非自己有能力觀察前生因緣,否則倒也無須對眼前一時的修行困境起疑惑,並將之歸過于前生,然後以此自我構作的幻想當成一句「緊箍咒」,遇逆境則拿來思慮、「持誦」一番,縱然事實或許並不如此,但「緊箍咒」一經這麼叁念四念,都快弄假成真了!所以一定要解開此一自我設限的「魔咒」。

  根據我們與禅修者相處的經驗,各人禅修進度的快慢,各有不同:有人修定快修慧慢,有人修定慢修慧快,有人修定慧皆慢,有人修定慧皆快;至于慢時會延滯多久,快時又是多快,其中情狀不一而足。但是最重要的是「善調伏心」,在遲滯不前時,注意保持心念的平穩,不要讓沮喪疑惑,退心失志的意念生起,乃至于長期盤據其心;在進步順利時,則注意不要得意張狂,掉舉亢奮。只要修行就會有進步,對修道的前途不需做無謂的幻想。

  曾經有一位學員,剛開始禅修時昏天暗地的,五蓋時常現起,但是他很有耐心,在最初的一、兩年中,無論再忙,禅修再困難,也都能堅持一天早晚各坐一個小時。兩年之後,定慧的修行進度開始穩定進步,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成就。一開始時,他一上坐不是惛沈、打瞌睡,就是散亂、掉舉,而且身體也時常酸疼僵硬,有時真覺得自己資質魯鈍!但他卻不因此而氣餒,仍然能平心靜氣地面對困難,在持續努力而不患得患失的善調其心中,經過一、兩年功夫,這位學生好像開了竅一般,開始穩定的進步。所以,重要的是善調其心,絕對不要暗示自己:不行、不能!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希望。

  更可惜的是一些人,都還沒有嘗試修定修慧,就先給自己下一個「業障深重」的詛咒,不斷的暗示自己:不能、不會、不行!平白斷送了自己可能進步的機緣。藉此齊聚一起討論佛法的因緣,給大家一個祝福:要解除心中的修行魔咒,消除對修定修慧的畏懼與自我劃地爲限的滯礙,告訴自己: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收獲。佛陀所教導的定慧功德,我們都能學習,並且親證其殊勝功德。也希望大家在印順導師思想的引領之下,都能發廣大心,不退菩提!最後,祝願各位:

  福慧增長,六時吉祥!

  謝謝大家!

《人間佛教禅觀要義──談印順導師禅學思想的特色與貢獻(性廣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