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王仲尧)▪P3

  ..续本文上一页,作为振兴佛教和创建新佛教的百年大计。南宋时期丛林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制度文化之一,但现实中因僧众素质低下,多数思想保守,不但无法实行,甚至根本不能理解,末流更视经典文字为障道之本,把清净庄严道场变成争名逐利、超亡送死之地,和太虚一起进行佛教革新运动的释仁山曾言,名刹江苏镇江金山寺中,三百僧众没有一个人能写三百字的书信。太虚把培养僧材作为佛教改革的长期战略方针,如对武昌佛学院寄予极高期望:“这就是改进佛教理论底进一步的实施,也就是改进僧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关键。”

  三是教产革命,太虚谓为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包含护产和兴学两方面。根据教制革命原则,要消灭佛门圣地私人占有寺产的封建主义,确定寺产为僧众共有,并借助寺产兴办学堂和社会慈善事业。佛教是历史悠久、传统积淀深厚的大宗教,自有一定之规、不易之道。但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理论框架与制度形式都要在适应时代文化环境中不断迁流变化,与时俱进。佛教制度文化一直都在与本土文化互动适应中变化,太虚作为那一个时代佛制改革的担当者,力图在思想、制度和经济三方面把佛教变成服务于社会的集团力量。由于时代局限以及自身力量不足,太虚的主要着眼点不得不放在上层社会,谋求军阀、官僚支持,一定程度上较忽视广泛的佛教社会基础,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牵强附会和佛教教义的任意解释,也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但在适应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方面,不但对佛教的入世转向空前推动,且为后来者提供了无比珍贵的启示。

  四、佛光山之僧团制度价值思考

  虽然人间佛教提法早为多数人接受乃至习以为常,概念内涵中却存在深刻矛盾。佛教本来追求出世价值,立足点基于对现实人生“一切皆苦”的价值判断,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用来帮助人从世间“生死苦海”中涅槃解脱,“三法印”、“四谛义”、“五蕴”、“六智慧”、“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皆用以说明万法无常、缘起无我,否定现实人间以超脱生死轮回。但佛陀创教本怀却是对人间苦难之悲悯,从“众生平等”基点出发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德实践,以“业报轮回”体现“自作自受”的个人责任,鼓励人通过现实努力实现现世美好人生。如星云大师常说的佛光山名言:苦,本身不是佛教要寻求的目标,佛教讲苦是为寻找减少现实痛苦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人脱离痛苦寻求快乐,在生时就给人以欢喜。

  佛光山人间佛教事业发展得益于星云大师领导下的僧团对当代世界和台湾环境的准确体认,既包含透彻地圆融的佛法大义,亦有善巧应机的智慧及对文化现代性的深刻把握,其中制度文化建设是持之以一贯的重中之重。佛光山特色是无论信众需求什么,都争取予以满足并有制度保障。而佛光山制度前提即是在继承丛林传统基础上,根据世界各地教团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在大乘佛教一体化宗旨下适应世界文化态势,借鉴各国宗教现代传播模式与制度组织,秉承佛陀以六和敬作为组织结构的传统,提出佛光山六和敬原则:

  一、戒和同遵:是为法制上的平等。佛陀倡导“以戒为师”,不分种姓阶级,皆以戒律自我规范。

  二、见和同解:是为思想上的统一。以佛陀讲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为大众修持的根本依据,以此巩固教团思想的一致。

  三、利和同均:是为经济上的平衡。凡托钵所得或檀那的四事供养,僧团中弟子皆有权共享。

  四、身和同住:是为居住上的规划。僧团重视团队的精神,僧众不可擅离大众独居,除:即使是独住比丘,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年资,得到佛陀的认可,方为如法。僧众共修共住,以不侵犯他人为共住的原则。

  五、口和无诤:是为言语上的和谐。以赞美、爱语增进彼此的道业,减少僧团人事的纷争。

  六、意和同悦:是为心意上的欢喜。由于僧团法制的平等,思想的统一,经济的均,居住的安乐,言语的和谐,大众同住于法喜禅悦中,彼此心意欢喜融和。的“六和众”或“六和主义”,思想根源上具有继承性,但根据当代文化新特征更性、现代性。佛光山自1967年开山,教团之组织系统即恪遵佛制,根据六和敬、林清规,订定各项组织章程,期令正法永住,僧众和合,教团发展。重要制度如:

  一是人事规划:以序列级别为人事制度的评定标准,依学业、道业、事业等三项做为考核内容。僧众分五等十九级,列有清净士、学士、修士、开士、大师(长老)五等,如系年老者入道,列为清安士,增加其福利,不做升等之考核。人事序列级别之升等,有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等之分别。评鉴程序公开公平,经由“传灯会”初步考核,僧众每人亦可缴交自我评鉴表,列为评鉴之参考;再经“宗务委员会”召开人事考核评鉴会议,并邀有关职事列席,听取意见,做最后议决。凡对升等有不平者可透过传灯会申诉。信众入道,加入教团者以“教士”、“师姑”称之。最高级别为修士级,升等须以加倍之年资计算,维持教团“僧事僧决”精神。对一般信众定位,有信徒、会员、护法、功德主等层次,从中选举老成持重者聘为信徒代表。此外有学识广博者,善于讲说者,具有正见者,国际佛光会得聘为檀教师、檀讲师,协助教团弘化。

  二是职务分配:秉持人尽其才理念,力求开发僧众潜能,职务分配原则如下:

  长于口才、思想灵敏者:从事文教事业,如讲主、教授、教师、弘讲师、编辑、写作等职务。

  慈悲增上、柔和亲切者:委于知客、汤药、医疗赈济、养老育幼等慈善工作。

  勤劳耐烦、组织力强者:胜任住持、监院、副寺、会务秘书、行政助理等职务。

  明因识果、通晓财务者:承担司库、主计、会计以及出纳等福田工作。

  威仪端庄、具备身教者:任引礼、法务、司仪、悦众等职务,发挥所长。

  一般初学者以一般性职务为主,如总务、园艺、行堂、典座、香灯、知宾等行单,以培福修慧,自我养成。

  职别一律以头单、二单、三单、四单等,为其资历、能力定位,藉此树立职务伦理。此外为令大众有多方学习和全面参与机会,职务任期有一年、二年、三年分别。三年任期者有需要时可连任一次,届满须接受人事室调派。

  三是财务制度:以“有权不管钱,管钱不掌权”做为综理财务准则。管理财务工作者,为学士级的职事任之,力行“权财”平衡法制。

  四是福利办法:凡佛光教团两序大众,均享有休假、游学、留学、进修、出国旅游、医疗安养等照顾。其他各项福利办法另有订定。

  此外佛光教团门规如:不私收徒众、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徒、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自借贷、不私蓄金钱、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等井然严整之清规,令教团和合无诤,薪火可以代代相传。

  佛光教团之组织系统以“恪遵佛制,奉行清规”为精神内涵;以“集体创作,制度领导”为宗风性格。两序大众,于佛光教团组织里人人唯法所依。以“常住第一,大众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为共遵理念;以“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为共守准则。期以在佛光教团中生命由肤浅走向深广,由闭塞走向开阔,由灰暗走向缤纷,由残缺走向圆满。佛光教团之中,大众会推动个人的成长,时间会带来事业的因缘,历史会给予公平定位,信仰会留下永恒价值。

  比较成熟期的以南宋——元丛林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寺院制度,显然佛光山的制度文化具有极大创造性,比较而言已非传统寺院制度,而是一种新的僧团制度。对于仍以寺院结构为中心的中国大陆佛教生态环境,是否可是借鉴还是其他?诸多现实问题皆须认识、思考与回应。

  人间佛教超越性表现在对净土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自在境界的体验,参与社会改造、引导心灵净化。海峡两岸人间佛教都继承了太虚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如星云大师说:“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体现与现代新文化关注的兼重现实利益和未来价值取向的同一性。

  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僧团制度模式受到各界高度肯定,同时也正面对现代文化环境的挑战与置疑。百年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针对新教指出其“尽管还保留了宗教的形式,但宗教的精神正在如飞似的逝去”,认为最终可能为功利的世俗精神所取代。人问佛教未来发展方向如何?也同样正成为人们关注热议话题。在这个时代,创建既符合现代世界文化一体化与多样化共存精神,又足以为继承大乘佛教悲愿提供保障的佛教制度文化,可能正进入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关头。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王仲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