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爲振興佛教和創建新佛教的百年大計。南宋時期叢林製度是人類曆史上最優秀的製度文化之一,但現實中因僧衆素質低下,多數思想保守,不但無法實行,甚至根本不能理解,末流更視經典文字爲障道之本,把清淨莊嚴道場變成爭名逐利、超亡送死之地,和太虛一起進行佛教革新運動的釋仁山曾言,名刹江蘇鎮江金山寺中,叁百僧衆沒有一個人能寫叁百字的書信。太虛把培養僧材作爲佛教改革的長期戰略方針,如對武昌佛學院寄予極高期望:“這就是改進佛教理論底進一步的實施,也就是改進僧製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關鍵。”
叁是教産革命,太虛謂爲叁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包含護産和興學兩方面。根據教製革命原則,要消滅佛門聖地私人占有寺産的封建主義,確定寺産爲僧衆共有,並借助寺産興辦學堂和社會慈善事業。佛教是曆史悠久、傳統積澱深厚的大宗教,自有一定之規、不易之道。但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理論框架與製度形式都要在適應時代文化環境中不斷遷流變化,與時俱進。佛教製度文化一直都在與本土文化互動適應中變化,太虛作爲那一個時代佛製改革的擔當者,力圖在思想、製度和經濟叁方面把佛教變成服務于社會的集團力量。由于時代局限以及自身力量不足,太虛的主要著眼點不得不放在上層社會,謀求軍閥、官僚支持,一定程度上較忽視廣泛的佛教社會基礎,對資産階級民主思想的牽強附會和佛教教義的任意解釋,也有不能自圓其說之處。但在適應時代精神和文化思潮方面,不但對佛教的入世轉向空前推動,且爲後來者提供了無比珍貴的啓示。
四、佛光山之僧團製度價值思考
雖然人間佛教提法早爲多數人接受乃至習以爲常,概念內涵中卻存在深刻矛盾。佛教本來追求出世價值,立足點基于對現實人生“一切皆苦”的價值判斷,全部理論和實踐都是用來幫助人從世間“生死苦海”中涅槃解脫,“叁法印”、“四谛義”、“五蘊”、“六智慧”、“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教義皆用以說明萬法無常、緣起無我,否定現實人間以超脫生死輪回。但佛陀創教本懷卻是對人間苦難之悲憫,從“衆生平等”基點出發倡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道德實踐,以“業報輪回”體現“自作自受”的個人責任,鼓勵人通過現實努力實現現世美好人生。如星雲大師常說的佛光山名言:苦,本身不是佛教要尋求的目標,佛教講苦是爲尋找減少現實痛苦的途徑和方法,幫助人脫離痛苦尋求快樂,在生時就給人以歡喜。
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發展得益于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僧團對當代世界和臺灣環境的准確體認,既包含透徹地圓融的佛法大義,亦有善巧應機的智慧及對文化現代性的深刻把握,其中製度文化建設是持之以一貫的重中之重。佛光山特色是無論信衆需求什麼,都爭取予以滿足並有製度保障。而佛光山製度前提即是在繼承叢林傳統基礎上,根據世界各地教團特色和區域文化特點,在大乘佛教一體化宗旨下適應世界文化態勢,借鑒各國宗教現代傳播模式與製度組織,秉承佛陀以六和敬作爲組織結構的傳統,提出佛光山六和敬原則:
一、戒和同遵:是爲法製上的平等。佛陀倡導“以戒爲師”,不分種姓階級,皆以戒律自我規範。
二、見和同解:是爲思想上的統一。以佛陀講說的叁法印、四聖谛、八正道等,爲大衆修持的根本依據,以此鞏固教團思想的一致。
叁、利和同均:是爲經濟上的平衡。凡托缽所得或檀那的四事供養,僧團中弟子皆有權共享。
四、身和同住:是爲居住上的規劃。僧團重視團隊的精神,僧衆不可擅離大衆獨居,除:即使是獨住比丘,也必須經過一定的年資,得到佛陀的認可,方爲如法。僧衆共修共住,以不侵犯他人爲共住的原則。
五、口和無诤:是爲言語上的和諧。以贊美、愛語增進彼此的道業,減少僧團人事的紛爭。
六、意和同悅:是爲心意上的歡喜。由于僧團法製的平等,思想的統一,經濟的均,居住的安樂,言語的和諧,大衆同住于法喜禅悅中,彼此心意歡喜融和。的“六和衆”或“六和主義”,思想根源上具有繼承性,但根據當代文化新特征更性、現代性。佛光山自1967年開山,教團之組織系統即恪遵佛製,根據六和敬、林清規,訂定各項組織章程,期令正法永住,僧衆和合,教團發展。重要製度如:
一是人事規劃:以序列級別爲人事製度的評定標准,依學業、道業、事業等叁項做爲考核內容。僧衆分五等十九級,列有清淨士、學士、修士、開士、大師(長老)五等,如系年老者入道,列爲清安士,增加其福利,不做升等之考核。人事序列級別之升等,有一年、二年、叁年、五年等之分別。評鑒程序公開公平,經由“傳燈會”初步考核,僧衆每人亦可繳交自我評鑒表,列爲評鑒之參考;再經“宗務委員會”召開人事考核評鑒會議,並邀有關職事列席,聽取意見,做最後議決。凡對升等有不平者可透過傳燈會申訴。信衆入道,加入教團者以“教士”、“師姑”稱之。最高級別爲修士級,升等須以加倍之年資計算,維持教團“僧事僧決”精神。對一般信衆定位,有信徒、會員、護法、功德主等層次,從中選舉老成持重者聘爲信徒代表。此外有學識廣博者,善于講說者,具有正見者,國際佛光會得聘爲檀教師、檀講師,協助教團弘化。
二是職務分配:秉持人盡其才理念,力求開發僧衆潛能,職務分配原則如下:
長于口才、思想靈敏者:從事文教事業,如講主、教授、教師、弘講師、編輯、寫作等職務。
慈悲增上、柔和親切者:委于知客、湯藥、醫療赈濟、養老育幼等慈善工作。
勤勞耐煩、組織力強者:勝任住持、監院、副寺、會務秘書、行政助理等職務。
明因識果、通曉財務者:承擔司庫、主計、會計以及出納等福田工作。
威儀端莊、具備身教者:任引禮、法務、司儀、悅衆等職務,發揮所長。
一般初學者以一般性職務爲主,如總務、園藝、行堂、典座、香燈、知賓等行單,以培福修慧,自我養成。
職別一律以頭單、二單、叁單、四單等,爲其資曆、能力定位,藉此樹立職務倫理。此外爲令大衆有多方學習和全面參與機會,職務任期有一年、二年、叁年分別。叁年任期者有需要時可連任一次,屆滿須接受人事室調派。
叁是財務製度:以“有權不管錢,管錢不掌權”做爲綜理財務准則。管理財務工作者,爲學士級的職事任之,力行“權財”平衡法製。
四是福利辦法:凡佛光教團兩序大衆,均享有休假、遊學、留學、進修、出國旅遊、醫療安養等照顧。其他各項福利辦法另有訂定。
此外佛光教團門規如:不私收徒衆、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徒、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托、不私自借貸、不私蓄金錢、不私置産業、不私造飲食等井然嚴整之清規,令教團和合無诤,薪火可以代代相傳。
佛光教團之組織系統以“恪遵佛製,奉行清規”爲精神內涵;以“集體創作,製度領導”爲宗風性格。兩序大衆,于佛光教團組織裏人人唯法所依。以“常住第一,大衆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爲共遵理念;以“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衆,利益歸于常住,功德歸于檀那”爲共守准則。期以在佛光教團中生命由膚淺走向深廣,由閉塞走向開闊,由灰暗走向缤紛,由殘缺走向圓滿。佛光教團之中,大衆會推動個人的成長,時間會帶來事業的因緣,曆史會給予公平定位,信仰會留下永恒價值。
比較成熟期的以南宋——元叢林製度爲代表的中國佛教寺院製度,顯然佛光山的製度文化具有極大創造性,比較而言已非傳統寺院製度,而是一種新的僧團製度。對于仍以寺院結構爲中心的中國大陸佛教生態環境,是否可是借鑒還是其他?諸多現實問題皆須認識、思考與回應。
人間佛教超越性表現在對淨土理想的不懈追求,對自在境界的體驗,參與社會改造、引導心靈淨化。海峽兩岸人間佛教都繼承了太虛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如星雲大師說:“爲什麼我們不能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淨土,而要寄托未來的淨土?爲何不落實于現實國土身心的淨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來呢?”體現與現代新文化關注的兼重現實利益和未來價值取向的同一性。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僧團製度模式受到各界高度肯定,同時也正面對現代文化環境的挑戰與置疑。百年前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針對新教指出其“盡管還保留了宗教的形式,但宗教的精神正在如飛似的逝去”,認爲最終可能爲功利的世俗精神所取代。人問佛教未來發展方向如何?也同樣正成爲人們關注熱議話題。在這個時代,創建既符合現代世界文化一體化與多樣化共存精神,又足以爲繼承大乘佛教悲願提供保障的佛教製度文化,可能正進入最具有現實意義的關頭。
《現代文化新特征人間佛教新使命(王仲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