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力较低的人们宗教情绪方面的需要,而逐渐帮助他们走上正道。”
趋吉避凶是人们一种再朴素不过的心理需求,乞求神明护佑,寄托一种希望,原本也无可厚非。然而一些佛教僧侣却过分迎合世俗的这种心态,甚至是利用这种心态,以不同的仪式形式,吸引大众的眼光。特别是现代除了一般的正常寺院佛事活动外,有些地方还搞什么汽车开光,手机与手机号开光等一系列所谓的佛事活动。这样过分地去迎合世俗的需求,与创造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不仅不能度化人们,反而会误导人们,使人们误解佛教。印顺导师也说:“适应中国民俗,不妨有经忏法事”,但对中国“经忏法事”的泛滥,总觉得是佛法衰落的现象。可以毫不掩饰地说,这种行为己失去佛教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该深刻反省。
2.非正当商业化行为
佛教不反对正当的商业往来,但僧侣参与商业是万万不可行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古代名寺多坐落在风景优美,安静清雅的山上,通常是“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所以寺院保持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的空灵妙境。然向现在则大不相同,我国许多寺院己成了闹市,商业气息浓厚。
商业化总是与世俗化的佛教仪式纠缠在一起,除上文提到的手机开光、汽车开光等仪式之外,烧高香、撞头声钟在现代的很多寺院里也颇为流行。每年新年伊始,很多人不惜花高价点燃头炷香、敲响第一声钟。据报刊披露,2007年宝光寺除夕头炷香拍出99万天价,少林寺一柱香最贵10万元。不知人们此刻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在祈求,是朴素的对吉祥生活的期盼?还是难以填满的欲壑?佛教不否认正当的商业行为,特别是在当今寺院生存条件已发生巨大改变的社会环境下,然而寺院公然以高价出卖新年的第一炷香,第一声钟声,则有违佛陀圣教。难道谁能烧到新年第一炷香,就能在来年拥有最多的福祉,心想事成吗?如果是这样,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菩萨就被这位烧第一炷香的人所贿赂,而不冉是对一切众生平等:从佛教的角度而占,其凶果律何在?是否这烧了第一炷香的人便可在来年为所欲为?对于“一炷香最贵10万元”进行了网络调查,其结果显示是:
从上显示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公众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满,希望佛教界的领导们共同努力整顿道风,还佛门以清静。更有甚者某些寺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走正道,设好圈套欺骗游客。卖香的僧人请游客过来,先不告知价格和规矩,而是请游客在签名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游客并不知道签名簿是一个陷阱。签完名后,僧人告诉游客,凡签了名的游客,某某法师都会亲自诵经念佛,为你消灾等等。然后指着粗细不一、华丽不一,但都金光灿灿的香问你:施主,你请哪一炷香?因为前面说了某某法师替游客念经消灾的话,好面子的游客一般都会选择粗的、华丽的高香,等到他们把香递到游客手上,才告诉游客说,这炷香是六干块钱。那时候,游客后悔都来不及了,名字已经签上去不说,香都拿到手里,周边又围着看客,面前又供着大佛,人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咽着苦水把钱掏出来。此事绝非虚构,而是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同仁的亲身经历。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佛教的精神,更是违背了最起码的诚信对客、物真货实、价钱合理、自愿买卖的商业道德。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影响下,国内有些僧侣从事投资、炒股,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还有一些寺院走向企业化、公司化,据说海外就有寺院办公司,僧侣成为了“商人”。此外,我国有些旅游单位也学会了利用佛教来赚钱,请僧人(或假僧人)去主持所谓的宗教仪式、算命看卦、销售迷信产品以吸引游客。
凡此以上种种,都将佛教一步步导入世俗化,当然这同时也是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当佛教信仰成为社会经济中的竞争手段,佛教的神圣性也就丧失殆尽,从而导致佛教教化功能的衰退,受到世人的批判。烧头炷香也好,撞头声钟也罢,其实质是利用某些世人的贪心,同时也助长了人们的贪欲和我执,与佛教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破除我执的初衷相悖。人间佛教大众化就是要在普通百姓中破除这些迷信,树立人们的正知正见,深刻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众善奉行,因果不爽的道理。
五、人间佛教如何大众
如何来推动人间佛教的发展和繁荣,佛教界任重而道远。早云大师说佛教要落实到人间就必须“走向城市,深入社会,关怀群众,超越国界,弘法令球”。人间佛教大众化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增强人间佛教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四化三特色。四化者:1)角色化,即僧像僧,佛教信徒像佛教信徒。作为僧人首先要恪守佛教戒律,通过教理的学习以提升自己的品德,真正做到值得信徒依靠,世人信赖。尊严不是来自索取,而是来自他人发自内心地对一个僧人品德的信任和尊重。其次就是要承担弘法利生的责任,造福于社会;在家居士也是如此,不可一味只顾自己修行。修行是个人的事,弘法是僧团大众的责任,两者不可偏废。2)中道化,指一切所作所为不要走极端。这是佛陀示现于世的根本精神。苦行主义非佛教;享乐主义也非佛教。3)民主化,是指佛教内部,人人都能够公平地参与管理佛教事务。民主制度是佛教的特色之一,而非西方专利,实际上民主制度在佛陀时代就已存在。羯磨(karma)法是佛教的一种特有的议事法或会议法,是佛教民主化的表现。其功能是对外透明化,对内相互监督,其目的在于建立僧团生活的六和敬。4)平等化,即佛教不同教派、不同修行方式的平等。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不同根基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法门以修行,对于与自己修行方式不同者不应当排斥、诋毁。当年阿育王在石诰书上说:
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可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难他教的人,当然是为了忠于自教,以为“我将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严重地伤害了他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
作为佛教徒,我们尚不能贬低他人的宗教来抬高自己,更何况佛教内部的不同派别,所以佛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一定要相互赞叹和包容。
以上“四化”原则侧重于僧团内部(包括个人和团体)建设,它是使人间佛教在大众化过程中不至于偏离航向的最根本保证。除“四化”外,普及人间佛教还要有三个特色:一是出世与入世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佛教界要不断地赋予人间佛教理论这三个特色。所谓出世与入世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信教群众的思想,入世同时不能忘记出世的根本,这是人间佛教的实践课;所谓民族特色,就是符合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符合当地人的习惯和接受的方式;时代特色就是必须和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时代,同时又能反映人间佛教的积极思想。此三个特色是在弘扬人间佛教时应当时时贯穿的三条准则,它能使我们的弘法工作做到深入浅出,圆融地贴近信徒的思想实际、贴近信徒关心的问题、贴近信徒所接受的思想教育的水平、贴近信徒的思路和语言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被大众所乐于接受。因此要推动人间佛教大众化,我们就要以四化三特性为基础,深入理解人间佛教的内涵及理论本质,否则将会贻误众生,而流入世俗化、庸俗化。检验人间佛教大众化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点:
1)是否符合佛教的教义。
2)社会接受人间佛教的程度高低。
3)人间佛教的影响力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
4)佛教的道风是好转还是依旧。
5)解决人们对信仰佛教疑难问题的程度。
结语
僧侣是精神的引导者,而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如果人间佛教给社会带来的是一切向钱看、个人利益至上、佛教主体观念淡化、佛教道德水平下降、佛教信念动摇等不良影响,那么,人间佛教则是失败的。从佛教自身的立场来讲,佛教本来就是追求解脱、出世的,不仅自己要追求解脱,也要使其他人获得解脱。这就是自度度他、白利利他精神。人们常常提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净其意,是诸佛教”,前面曲旬是说所有宗教的共同点,而后面的“自净其意”才是佛教独特之处,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精神境界。也正因为这样,佛教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均不同于其它宗教,人间佛教的精神就是出世不忘入世,入世不忘出世。入世忘了出世,则流入世俗;出世忘了入世,则会脱离现实社会,脱离众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应当丰富人间佛教的内涵,扩大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建立起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伦理道德的联系,将佛教的基本戒律与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佛教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为民众所接受,但不能以降低标准为代价。今天,虽然佛教世俗化的洪流我们一时还很难阻挡,但我们必须反对世俗化,以维护佛教化导世俗的神圣性。唯如此佛教才会在世俗化与反世俗化的螺旋式发展中不断得到净化。人间佛教也只有在大众化(普及化),而非世俗化的情况下,才不会失去自己化导信徒、造福社会的特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处理好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准则之一。正如《弘明集》卷十一之《何尚之答宋帝赞扬佛教事》所说:“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干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风训,以遍寓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此举戒善之全具者耳。若持一成一善,悉计为数者,抑将十有二三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四百之狱,何足难措?雅颂之兴,理宜位速,即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也。”
参考文献:
(1) Vinaya Pjtaka II,The Pali Text Soc:iety,Oxford,1995.
(2) 《长阿含经》,《大正藏》卷l。
(3) 《阿含部》,《大正藏》卷2。
(4) 《四分律》,《大正藏》卷22。
(5) 《善见律》,《大正藏》卷24。
(6) 《弘明集》,《大正藏》卷52。
(7) 《广弘明集》,《大正藏》卷52。
(8) 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一篇《法藏》、第九编《制议》、第十四编《支论》,台北新文化彩色印书馆,1970年第三版。
(9) 印顺:《华雨集》第五册,台湾,正闻出版社,1993年。
(l0) 印顺:《佛在人间》,台湾,正固出版社,2000年。
(11) 印顺:《泛论中国佛教制度》,台湾,正圄出版社,2000年。
(12) 满义:《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
(13) 何建民:《人间佛教与现代港澳佛教》,上、下册,香港,新新出版公司,2006年。
(14) 周肇祥:《琉璃厂杂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5) 李向平: 《社会化还是世俗化?——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学审视》,《学术月刊》,2007年,7月,第39卷。
(16) 宇恒伟:《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1卷2期。
(17) 陈卫星:《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8) 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法音》,1983年,第6期。
(19) Walpola Rahula,Wha r the Buddha Faught,Buddhi st Cultural Centre,Sri Lanka,1990。
(20) Pippa Norri s&Ronald Inglehart.Sacred and Secular:Rel igion and Pol itics Worldwi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1) Sommerville,C.J."Secular Society Religious Population:Our tacit Rules for Using the term Secuiarization".Journai for the Scientl。fic Study of Reilgion V01.37,No.2 (Jun.)249—253,(1998)
(22) 星云《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http://www.fjdh.com/Article/tffML/Article20051007202120.html
(23) 惟贤《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http://www.chinareligion.cn/article/1untan/2008一lO一08/491—3.html
(24) 《少林寺的商业化事实》http://society.news.mop.com/rw/2007/0409/1416217916.shtml
(25) Seculariz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Secularization
(26) Secularization,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3677a.htm
(27) 《成都宝光寺除夕头香拍出99万天价》http://news.sina.coln.cn/c/2007-02—07/111511188439s.shtml
(28) 《和尚用积蓄炒股欲赚钱做更多善事》http://news.sina.COm.cn/s/2007—05—09/01221 1777891 s.shtml
《人间佛教:大众化而非世俗化(惟善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