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大衆化而非世俗化(惟善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能力較低的人們宗教情緒方面的需要,而逐漸幫助他們走上正道。”

  趨吉避凶是人們一種再樸素不過的心理需求,乞求神明護佑,寄托一種希望,原本也無可厚非。然而一些佛教僧侶卻過分迎合世俗的這種心態,甚至是利用這種心態,以不同的儀式形式,吸引大衆的眼光。特別是現代除了一般的正常寺院佛事活動外,有些地方還搞什麼汽車開光,手機與手機號開光等一系列所謂的佛事活動。這樣過分地去迎合世俗的需求,與創造經濟利益直接挂鈎,不僅不能度化人們,反而會誤導人們,使人們誤解佛教。印順導師也說:“適應中國民俗,不妨有經忏法事”,但對中國“經忏法事”的泛濫,總覺得是佛法衰落的現象。可以毫不掩飾地說,這種行爲己失去佛教的意義,對此我們應該深刻反省。

  2.非正當商業化行爲

  佛教不反對正當的商業往來,但僧侶參與商業是萬萬不可行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國古代名寺多坐落在風景優美,安靜清雅的山上,通常是“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所以寺院保持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俱寂,惟聞鍾磬音”的空靈妙境。然向現在則大不相同,我國許多寺院己成了鬧市,商業氣息濃厚。

  商業化總是與世俗化的佛教儀式糾纏在一起,除上文提到的手機開光、汽車開光等儀式之外,燒高香、撞頭聲鍾在現代的很多寺院裏也頗爲流行。每年新年伊始,很多人不惜花高價點燃頭炷香、敲響第一聲鍾。據報刊披露,2007年寶光寺除夕頭炷香拍出99萬天價,少林寺一柱香最貴10萬元。不知人們此刻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態在祈求,是樸素的對吉祥生活的期盼?還是難以填滿的欲壑?佛教不否認正當的商業行爲,特別是在當今寺院生存條件已發生巨大改變的社會環境下,然而寺院公然以高價出賣新年的第一炷香,第一聲鍾聲,則有違佛陀聖教。難道誰能燒到新年第一炷香,就能在來年擁有最多的福祉,心想事成嗎?如果是這樣,從世俗的角度而言,佛菩薩就被這位燒第一炷香的人所賄賂,而不冉是對一切衆生平等:從佛教的角度而占,其凶果律何在?是否這燒了第一炷香的人便可在來年爲所欲爲?對于“一炷香最貴10萬元”進行了網絡調查,其結果顯示是:

  

  從上顯示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公衆對這樣的做法非常不滿,希望佛教界的領導們共同努力整頓道風,還佛門以清靜。更有甚者某些寺院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走正道,設好圈套欺騙遊客。賣香的僧人請遊客過來,先不告知價格和規矩,而是請遊客在簽名簿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遊客並不知道簽名簿是一個陷阱。簽完名後,僧人告訴遊客,凡簽了名的遊客,某某法師都會親自誦經念佛,爲你消災等等。然後指著粗細不一、華麗不一,但都金光燦燦的香問你:施主,你請哪一炷香?因爲前面說了某某法師替遊客念經消災的話,好面子的遊客一般都會選擇粗的、華麗的高香,等到他們把香遞到遊客手上,才告訴遊客說,這炷香是六幹塊錢。那時候,遊客後悔都來不及了,名字已經簽上去不說,香都拿到手裏,周邊又圍著看客,面前又供著大佛,人在這個時候一般都會咽著苦水把錢掏出來。此事絕非虛構,而是北京某大學的一位同仁的親身經曆。這種行爲不僅違背了佛教的精神,更是違背了最起碼的誠信對客、物真貨實、價錢合理、自願買賣的商業道德。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影響下,國內有些僧侶從事投資、炒股,已不是什麼新聞了。還有一些寺院走向企業化、公司化,據說海外就有寺院辦公司,僧侶成爲了“商人”。此外,我國有些旅遊單位也學會了利用佛教來賺錢,請僧人(或假僧人)去主持所謂的宗教儀式、算命看卦、銷售迷信産品以吸引遊客。

  凡此以上種種,都將佛教一步步導入世俗化,當然這同時也是世俗化的一種表現。當佛教信仰成爲社會經濟中的競爭手段,佛教的神聖性也就喪失殆盡,從而導致佛教教化功能的衰退,受到世人的批判。燒頭炷香也好,撞頭聲鍾也罷,其實質是利用某些世人的貪心,同時也助長了人們的貪欲和我執,與佛教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破除我執的初衷相悖。人間佛教大衆化就是要在普通百姓中破除這些迷信,樹立人們的正知正見,深刻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衆善奉行,因果不爽的道理。

  五、人間佛教如何大衆

  如何來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和繁榮,佛教界任重而道遠。早雲大師說佛教要落實到人間就必須“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關懷群衆,超越國界,弘法令球”。人間佛教大衆化的途徑就是要不斷增強人間佛教的特點,在此過程中要做到四化叁特色。四化者:1)角色化,即僧像僧,佛教信徒像佛教信徒。作爲僧人首先要恪守佛教戒律,通過教理的學習以提升自己的品德,真正做到值得信徒依靠,世人信賴。尊嚴不是來自索取,而是來自他人發自內心地對一個僧人品德的信任和尊重。其次就是要承擔弘法利生的責任,造福于社會;在家居士也是如此,不可一味只顧自己修行。修行是個人的事,弘法是僧團大衆的責任,兩者不可偏廢。2)中道化,指一切所作所爲不要走極端。這是佛陀示現于世的根本精神。苦行主義非佛教;享樂主義也非佛教。3)民主化,是指佛教內部,人人都能夠公平地參與管理佛教事務。民主製度是佛教的特色之一,而非西方專利,實際上民主製度在佛陀時代就已存在。羯磨(karma)法是佛教的一種特有的議事法或會議法,是佛教民主化的表現。其功能是對外透明化,對內相互監督,其目的在于建立僧團生活的六和敬。4)平等化,即佛教不同教派、不同修行方式的平等。佛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不同根基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法門以修行,對于與自己修行方式不同者不應當排斥、诋毀。當年阿育王在石诰書上說:

  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可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難他教的人,當然是爲了忠于自教,以爲“我將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嚴重地傷害了他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諧才是好的。大家都應該谛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谛聽其他宗教的教義。

  作爲佛教徒,我們尚不能貶低他人的宗教來擡高自己,更何況佛教內部的不同派別,所以佛教內部的不同派別一定要相互贊歎和包容。

  以上“四化”原則側重于僧團內部(包括個人和團體)建設,它是使人間佛教在大衆化過程中不至于偏離航向的最根本保證。除“四化”外,普及人間佛教還要有叁個特色:一是出世與入世特色,二是民族特色,叁是時代特色。佛教界要不斷地賦予人間佛教理論這叁個特色。所謂出世與入世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對實際的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貼近信教群衆的思想,入世同時不能忘記出世的根本,這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課;所謂民族特色,就是符合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爲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符合當地人的習慣和接受的方式;時代特色就是必須和我國現代化的進程相一致,不能落後于時代,同時又能反映人間佛教的積極思想。此叁個特色是在弘揚人間佛教時應當時時貫穿的叁條准則,它能使我們的弘法工作做到深入淺出,圓融地貼近信徒的思想實際、貼近信徒關心的問題、貼近信徒所接受的思想教育的水平、貼近信徒的思路和語言習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被大衆所樂于接受。因此要推動人間佛教大衆化,我們就要以四化叁特性爲基礎,深入理解人間佛教的內涵及理論本質,否則將會贻誤衆生,而流入世俗化、庸俗化。檢驗人間佛教大衆化成功與否的標准主要有以下五點:

  1)是否符合佛教的教義。

  2)社會接受人間佛教的程度高低。

  3)人間佛教的影響力是長期的還是短暫的。

  4)佛教的道風是好轉還是依舊。

  5)解決人們對信仰佛教疑難問題的程度。

  結語

  僧侶是精神的引導者,而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如果人間佛教給社會帶來的是一切向錢看、個人利益至上、佛教主體觀念淡化、佛教道德水平下降、佛教信念動搖等不良影響,那麼,人間佛教則是失敗的。從佛教自身的立場來講,佛教本來就是追求解脫、出世的,不僅自己要追求解脫,也要使其他人獲得解脫。這就是自度度他、白利利他精神。人們常常提到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淨其意,是諸佛教”,前面曲旬是說所有宗教的共同點,而後面的“自淨其意”才是佛教獨特之處,側重于個人內心的精神境界。也正因爲這樣,佛教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均不同于其它宗教,人間佛教的精神就是出世不忘入世,入世不忘出世。入世忘了出世,則流入世俗;出世忘了入世,則會脫離現實社會,脫離衆生,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社會。因此我們應當豐富人間佛教的內涵,擴大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指導作用,建立起人間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倫理道德的聯系,將佛教的基本戒律與社會公德、行爲規範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佛教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要爲民衆所接受,但不能以降低標准爲代價。今天,雖然佛教世俗化的洪流我們一時還很難阻擋,但我們必須反對世俗化,以維護佛教化導世俗的神聖性。唯如此佛教才會在世俗化與反世俗化的螺旋式發展中不斷得到淨化。人間佛教也只有在大衆化(普及化),而非世俗化的情況下,才不會失去自己化導信徒、造福社會的特色,成爲二十一世紀人類處理好自身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准則之一。正如《弘明集》卷十一之《何尚之答宋帝贊揚佛教事》所說:“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矣。幹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矣。傳此風訓,以遍寓內,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矣。此舉戒善之全具者耳。若持一成一善,悉計爲數者,抑將十有二叁矣。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則萬刑息于國。四百之獄,何足難措?雅頌之興,理宜位速,即陛下所謂坐致太平者也。”

  參考文獻:

  (1) Vinaya Pjtaka II,The Pali Text Soc:iety,Oxford,1995.

  (2) 《長阿含經》,《大正藏》卷l。

  (3) 《阿含部》,《大正藏》卷2。

  (4) 《四分律》,《大正藏》卷22。

  (5) 《善見律》,《大正藏》卷24。

  (6) 《弘明集》,《大正藏》卷52。

  (7) 《廣弘明集》,《大正藏》卷52。

  (8)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篇《法藏》、第九編《製議》、第十四編《支論》,臺北新文化彩色印書館,1970年第叁版。

  (9) 印順:《華雨集》第五冊,臺灣,正聞出版社,1993年。

  (l0) 印順:《佛在人間》,臺灣,正固出版社,2000年。

  (11) 印順:《泛論中國佛教製度》,臺灣,正圄出版社,2000年。

  (12) 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

  (13) 何建民:《人間佛教與現代港澳佛教》,上、下冊,香港,新新出版公司,2006年。

  (14) 周肇祥:《琉璃廠雜記》。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5) 李向平: 《社會化還是世俗化?——中國當代佛教發展的社會學審視》,《學術月刊》,2007年,7月,第39卷。

  (16) 宇恒偉:《略論中國佛教的世俗化與“人間佛教”》,《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21卷2期。

  (17) 陳衛星:《世俗化、庸俗化與當代中國佛教發展中的問題》,《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18) 趙樸初,《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法音》,1983年,第6期。

  (19) Walpola Rahula,Wha r the Buddha Faught,Buddhi st Cultural Centre,Sri Lanka,1990。

  (20) Pippa Norri s&Ronald Inglehart.Sacred and Secular:Rel igion and Pol itics Worldwi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1) Sommerville,C.J."Secular Society Religious Population:Our tacit Rules for Using the term Secuiarization".Journai for the Scientl。fic Study of Reilgion V01.37,No.2 (Jun.)249—253,(1998)

  (22) 星雲《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http://www.fjdh.com/Article/tffML/Article20051007202120.html

  (23) 惟賢《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http://www.chinareligion.cn/article/1untan/2008一lO一08/491—3.html

  (24) 《少林寺的商業化事實》http://society.news.mop.com/rw/2007/0409/1416217916.shtml

  (25) Secularization,http://en.wikipedia.org/wiki/Secularization

  (26) Secularization,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3677a.htm

  (27) 《成都寶光寺除夕頭香拍出99萬天價》http://news.sina.coln.cn/c/2007-02—07/111511188439s.shtml

  (28) 《和尚用積蓄炒股欲賺錢做更多善事》http://news.sina.COm.cn/s/2007—05—09/01221 1777891 s.shtml

  

《人間佛教:大衆化而非世俗化(惟善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