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李利安)

  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李利安

  人間佛教作爲一種新的佛教發展運動或新的佛教思想與實踐體系,肇始于近代的太虛大師,後來經過趙樸初等人的發展,到今天已經在海峽兩岸獲得進一步發揚光大,並獲得教界、學界和政界前所未有的認同。不過,人間佛教在推廣普及的深度和廣度方面依然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看似實踐推廣的不暢,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理論難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

  衆所周知,人間佛教是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士發起和推行起來的新佛教運動,加之學術界理論把握的大量滲入、政界理論闡釋與實踐導引的參與、文化與企業界等不同社會層面的佛教居士的不同實踐示範,所以,盡管各人的理論建構、解釋系統或理解體系可能是完整的,而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人間佛教至今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所以,筆者在這裏討論的人間佛教理論問題是從一般意義上來講的,而所謂的一般意義,是視角的宏觀性,不直接針對某時某地某人的具體思想與具體做法,而是從總體上對人間佛教的基本特性基本趨勢進行把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的反思。

  人間佛教在當今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就在于“人間佛教”四字之中。只要合理論證和理解“人間”、“佛教”以及“人間”與“佛教”的關系,人間佛教才可能在理論上站立起來。而只要在理論上站穩腳跟,人間佛教才能在實踐上推廣開來。

  “人間”就是我們人類目前的理性認識能夠把握的並以此爲基礎的世界,包括個人、人類社會以及人類已經認識並賴以生存的那部分自然界。人間具有客觀性和現世性,是人類理性認識的對象。“佛教”盡管也有各種非宗教化的解釋,但一般來說,人們還是從宗教的角度來闡釋的,于是所謂“佛教”就被定義爲成佛的宗教或者覺悟的宗教。無論是大小乘共有的覺悟,還是成佛,其中都包含著超理性的因素,而在佛教龐大的理論體系中,“佛”概念的展開則更加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超人間特性。于是,直面人間問題、具有強烈人間性的佛教便同時散發著強烈的超人間特性。如何定位佛教的人間性,如何把握佛教的超人間性以及超人間性中所蘊含的人間性,如何處理佛教人間性與超人間性的關系,總之就是如何把握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超人間性,這正是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

  一、人間性是佛教的固有特性

  在各種思想學說當中,宗教的問題應對意識最明顯也最強烈,所以,宗教總是有一套系統而詳細的發現人類問題、解釋人類問題、解決人類問題、超越人類問題的學說。所以說,人間問題正是所有圍繞問題而展開的宗教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總根源。離開了人間的問題,宗教的一切理論和實踐都將頃刻間崩塌瓦解。佛教人問性也由其所應對的人類問題而得顯現。這種人間性可分爲叁個方面:一是佛教所應對的問題的人間性;二是佛教解決其所應對的問題的方法的人間性;叁是佛教解決問題的目標的人間性。這叁個個方面彼此呼應,相互統一,成爲佛教立足人間的關鍵。

  人間問題的存在是佛教得以産生的動力,也是佛教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佛教所應對的問題都是人間的,這種人間性可以再分解爲問題發現的人間性、問題特征的人間性和問題根源的人間性等不同的方面。從問題的發現來看,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獄,更不是在解脫的彼岸發現衆生的問題,而是在六道中的人道之中發現了衆生的苦。從問題特征的人間性來看,佛教所應對的問題無論是其種類的劃分,還是具體的表現,都是人間性的,本質上講並不存在非人間或超人間的問題;從問題根源的超人間性來看,佛教所應對的問題的根源都是人間的而非超人間的,人的任何問題都是由人自身導致的。根據佛教的教義,釋迦牟尼出家修道和創立佛教,就是因爲人問有問題,需要盡快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是應人間的問題而生的,也是應人間的問題而成道的,釋迦牟尼是問題的天空中升起的太陽。佛教最根本的四谛學說中第一谛就是關于人間問題之本質的說明,而第二谛則是對人間問題之根源的分析。

  佛教在解決人類問題方面也具有強烈的人間性。這種人間性可以分解爲問題解決方法的人間性和問題解決目標的人間性。李申先生認爲,宗教是以非現實的手段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行爲方式,他強調了宗教的使命是解決人類現實的問題,也就是人間的問題,解決問題的目標當然也是人間性的。不過李申先生認爲,宗教解決人問問題的方法是非現實的,也就是說是非人間的。筆者也承認宗教同自然科學以及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的一個巨大不同就在于,相對于後者解決問題方法的人間性來講,宗教解決問題方法帶有超人間性,也就是李申先生所說的非現實性,這是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宗教並不絕對地、單一地借助這種非現實的方式來解決現實的問題。曆史上,宗教在用“非現實”的方式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還廣泛依靠現實的也就是人間的方式,特別是隨著人類理性的不斷提高,宗教的不斷進化發展,現實的、人間化的方式日益占據主要的地位。當然,宗教往往將這種現實的方式解釋成超人間力量的意旨或通過其他方式爲其蒙上一層神聖的外衣。這種解釋之後和外衣之下的現實方式同完全借助神靈力量的非現實方式是有本質不同的。佛教也是一樣,在佛教解決人間問題的方法中,既有超人間性的方法,也有人間性的方法,而超人間的方法其實也含有濃厚的人間性。佛教把所有修道法門總結爲福慧雙修兩個方面,而最根本的還是智慧的修證。智慧雖不同于人類一般的感性認識或理性認識,但畢竟只有人通過人間化的途徑才能證悟。爲了獲得智慧而進行的修福,更是始終圍繞人間的一切善性培養而展開。佛教中也有爲了獲得智慧而進行佛力加持、咒語神通的方法,特別是爲了解決當下問題和來世的問題,借助于念誦佛菩薩名號從而獲得超人間力量幫助的方法就更爲普遍。但是,這些超人間的方法其實都是以人間化的方式來推廣的,也是靠人間化的理解來執行的,更是直接服務于人間的。所以,解決問題的超人間方法其實也含有濃厚的人間性特征。

  解決問題必然伴隨著問題解決之後的目標。佛教在所追求的目標這方面也體現出強烈的人間性,具體來看,這種目標的人間性可以劃分爲兩個方面:一是純粹人間化目標的絕對人間性;二是超人間目標中所包含的人間性。人間化目標也可分爲兩類:一是人間化的終極性解脫目標,如人間佛教所追求的人間淨土,禅宗的最高解脫境界成佛等,這些目標具有終極解脫的意義,但並非在一種超人間的境界,而是在現世、在此岸就能實現的人間化境界;二是人間的各種當下現實問題的解決,如貧困的消除,病痛的解除,牢獄的脫免,盜賊的敗退,強敵的製服,危境的終結,願望的實現等。這些相對的離苦得樂盡管不是佛教的最高目標,但依然是佛教向信徒承諾的核心功能。所謂超人間目標也可分爲兩類:一是沒有解脫之前的來世善報;二是超人間的終極解脫目標,如往生極樂世界,這些超人間化的問題解決目標直接針對著人間的問題,也只有通過人間才能到達,所以這種超人間的解脫目標其實並不是絕對的超人間,而是與人間相互呼應並以人間爲基礎的超人間,其中依然包涵著很濃厚的人間性因素。

  二、超人間性是佛教的本質特色

  宗教作爲一種文化現象,都是立足人間的,從而天然具備人間性特色。但宗教不同與其他文化體系的本質特色在于宗教解釋問題、解決問題時所蘊含的超人間性。佛教作爲一種宗教,它的本質特色也正在于其明顯的人間性。

  所謂超人間性,主要由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兩個部分組成。超人間力量就是指超出人的理性範疇、超出其正常的生理、心理、智力和社會能力之外,爲一般人類所不能具有的力量就是超人間力量,具有這種力量的存在物或産生這種力量的過程,就是神以及與神相關的現象和相關的體驗。超人間的境界就是超越人類理性認識範疇的境界,如各類彼岸世界和此岸的各類超越理性的境界,如佛教的定、悟以及其他宗教尤其是各種民間宗教的神秘境界。一般來說,彼岸的超人間境界屬于客體的超人間,此岸的超人間境界屬于主體的超人間。前者爲外在超越提供可能,後者則主要是爲內在超越勾畫藍圖。從其與人間的關系來講,前者屬于絕對的超人間,而後者則屬于相對的超人間。

  超人間信仰是佛教全部理論架構和實踐體系得以支撐和運轉的主要因素。具體來看,佛教的超人間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超人間力量來說,我們可以從佛教中看到幾種密切聯系的、結構完整的信仰體系:首先是含有超人間力量的原理,如業力輪回、因果報應、九品往生、佛力加持等。其次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人格化個體。如佛教所信仰的“四聖”以及“六凡”當中的天神、阿修羅以及餓鬼和地域衆生等都具有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超人間力量,按照我們上面的定義,當然都可視之爲神。佛教界以及部分學術界人士所謂的佛教乃無神宗教的觀點,只有當神的概念只限定在主宰神特別是像西方宗教的那種宇宙主宰神的範疇內時,才能成立。在

  佛教龐大的神團體系中,諸佛、菩薩、羅漢、護法神以及他們的眷屬等既是不同的修行階位,又都是不同類型的超人間力量的化身。小到五種神通,大到智慧無邊、神力救難和各個不同世界的教主,佛教的超人間力量信仰滲透在佛教的各個修行階段和佛教所追求的各種境界當中。再次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非人格化對象,如佛教的手印、真言、壇場、舍利等聖物、聖迹、以及被賦予神力的某些經典,這些也都是超人間力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最後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某些做法,如身結印契、口誦真言、念唱佛菩薩名號、誦經、摩頂、禅…

《當代人間佛教所面臨的核心理論問題(李利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