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与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释果彻)▪P3

  ..续本文上一页智慧行,必与布施、持戒的之福德行相应,始能成就。故禅修虽非修行佛道的唯一方法,但确是修行佛道的通途或要门。

   至于禅修的基本观念则是:由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乃至于消融自我;亦即以“有”为入手方便,以“无”为禅修方向,而以努力修行的过程为永久之目标。禅的思想,虽渊源于印度,实成长于中国,其根本源于因缘变化而成之“空”的思想。“空”并非“空间”及“虚空”之意,而是生灭变化之过程─即世间一切皆是由有到无、从无到有之生灭变化的现象。由于有无之间,经常变化流转,非永恒不动,故称之为“空”。《中论》有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13 即是说明凡由诸种不同因素所产生之生灭现象,其本身无固定不变之实在自性,故说之为“空”。

   有关禅修之历程,可分成三大阶段:首先,集中注意力的阶段,此又可分为二类:(1) 为求身体健康和心理平稳者;(2) 为求锻炼身心者。无论前者或后者,皆能由此而平衡身心的发展,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其次,心念统一的阶段,亦即从小我到大我,又分为两层次:(1) 身心统一:此时不再有身体粗重或累赘感,亦不觉身体之存在与否,对于周遭一切清清楚楚,然心不为所动。(2) 内外统一:由炼心之工夫而从以自我身心为中心的自私感获得解放,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复存在,故视身外的每一事物,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的事物就是自己的全体;因此而对身外的一切事物,产生美好、安详、宁静、和谐的感受,进而生起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胸怀。乃至于超越了时空、存在。此时由于尚有“超越了存在的大解脱”之感受,故并未真正彻底的解脱。最后,虚空粉碎的阶段,亦即从大我到无我:至此阶段,才是禅的内容,此时心无有分别,唯智慧之自然反映。此种境界的维持,须视个人之善根与功力的深浅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若依中国禅宗文献为判,禅宗属如来藏系之思想,然作者所弘传之禅法,无论是修行方法的指导或修行理念的疏通,最终皆回归到“缘起性空”的佛法原点,强调须相应于佛法最基本之立场,即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若偏离此三法印之原则,则极易与外道之“常见、断见”混淆不清。

   二、禅修的功能与目的 14

   禅修的功能,主要有三:首先是达到身心的平衡、健康,其次是精神稳定,最后乃促成智慧心与慈悲心的开发。虽然禅法的最终目标,的确是开悟成佛;但若未能开悟,只要运用禅法,对身心的健康与平衡,便有大受用。此如作者于《禅与悟.序》所言:“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成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3:5:227)

   透过禅的修行与体验,达成洒脱自在、积极进取的生活目标,进而级级提升身心世界的品质。即使忙碌异常之现代人,若能依禅修观念,乃至调整自我、消融自我,从几分钟的放松身心,到平常日用中的观照身心,则更见简易实用的禅修方便。亦即通过禅法的功能,以推动心灵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以期实现“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伍、慧学与人间净土的建设

   如前所云,戒、定、慧三学,实相互连锁,特别是中国佛教所谓之“禅”,不只是禅修理论与方法,更是禅慧之妙用。然为了说明方便,且限于篇幅等因素,以下仅就教史及基础教理略加介绍。

   一、教史 15

   从中国佛教的高僧传记所见,凡是重视戒律之探讨者,必也重视史实之探究。因为戒律本身,即关系着僧团的活动,僧团活动的延续,即是佛教的历史;故研究戒律,不离开历史。凡是持律谨严或制度井然、管理得当,便会培育出优秀的僧才,也能够获得十方的敬仰,而向他们团聚,随他们修学。因此,重视史学的高僧,会对戒律也能够兼顾。作者在发现近代中国佛教衰微的原因之后,希望从历史的轨迹,得到启发,以便作为开创明日佛教前途之参考与借镜。

   其次,以教团流传及教理思想为经纬,如此脉络分明,便于掌握佛教源流;于多变之情况下,必有其不变之原则;此原则当即是各宗、各派、各时代、各地区所共同遵守的轨范。否则,便不成其为佛教,而与一般宗教无异。再者,佛教乃一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宗教,若欲对其作宏观性地了解,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应是最适当者。且佛教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在因缘之流变中,由原始佛教到部派分裂,到大乘佛教之开展;乃至流传于各地,与各个不同民族文化结合之后,所呈现之特色。此不仅是一个宗教的发展过程,更且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作者因此而有佛教相关史籍之撰述与译作。

   二、教理 16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的主要内容即是因果与因缘;此亦是佛教的基础思想。因果与因缘各分两类,即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无漏因果(圣人的因果);因缘有、因缘空。因缘有之“有”,是指有因有缘而产生种种现象;因缘空之“空”,是指一切现象的自性本空,亦即现象的本身无不变之自性,故说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为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持五戒、十善之善因,当得人、天的善报;反之,造十恶、五逆之罪,当受畜牲、饿鬼、地狱等三恶道之果报。善因趋向光明面,恶因趋向黑暗面,此乃自然法则。所谓有漏、无漏,以容器之注水为例,水满之后,不再漏失,名为无漏;若容器有缝隙,虽注水而渐漏失。是故,若以追求回馈的有我之心,修持戒、布施的功德,便称为有漏功德;若以无我之心修福修慧,名为无漏功德。一般人所修有漏善业,如透过不断地修行,一再地累积福慧资粮,进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如此便能转有漏为无漏的清净善法。

   另外,《阿含经》处处说到“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有”是指现象的生起,“灭”是指现象的消失。我们的身心及世界的一切,总不离因缘生灭的变化。尤其是人的情绪起伏不定,烦恼越重者,起伏越大;起伏越小,心越平和,因此应努力使心理现象的生灭,尽量减少其次数、延长其时段,此便是定。有了定则智慧渐渐产生,烦恼便渐渐断除;亦即从持戒、修定而引发智慧,以智慧而断烦恼。既然心理现象亦从因缘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恶。

   总体言之,作者在慧学方面,是从印度佛教的原始圣典《阿含经》入手,特别是《阿含经》中所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起缘灭的道理。故于解释或说明佛法根本义理时,必由此立足点出发,复回归至此立足点来。

   陆、结 语

   最后,以家师在其《学思历程》中自述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若从我的阅读和写作的范围及其性质来看,好像非常庞杂。其实我在台湾南部阅读大藏经的阶段,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思想路线。我必须承认,受到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两人很大的影响……。也受到蕅益大师的影响。……蕅益及太虚两人都有佛法一体化的所谓“圆融”的主张,那也就是中国本位的佛教特色。我是中国人,我对中国的佛教不能没有感情,所以不仅能理解他们的用心,也很佩服他们的用心。中国佛教,应该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才对。至于印顺法师,他是从印度佛教的基础来看佛教的发展,所以他并不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对中国的佛教做偏袒的理解。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是渊源于《阿含经》及《中观论》,那就是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为他的立足点,然后再去博涉印度的大小乘佛法以及中国的各宗派思想。……从整体思想而言,我不属于任何宗派与学派,但当我讲解某一部经、某一部论或某一部中国祖师们的著作之时,……他们怎么讲,我也怎么说,用他们自己的思想来介绍他们自己的思想。……如果把佛法的源流弄得比较清楚,回归佛陀时代的根本思想,那就可以把自己跟全体佛教融合在一起,能够理解、同情,和承认各系各派的各种佛教思想,而不会受到他们之间彼此互异各执一是的影响。应该说:我是站在十字路口的街沿上,看风光宜人的各色街景,这就是我的中心思想。”(3:8:169-173)

   略符说明:

   T:《大正新修大藏经》;(T2, 76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 册,第 76 页,上栏。

   参考书目:

   一、 圣严法师《法鼓全集》(合计 70 册)。台北:法鼓文化,1999。

   (案:因所引用、参考之单篇篇目极繁,为节省篇幅,故仅列出辑码、册码、书名)

   (1:3)《戒律学纲要》

   (1:6)《菩萨戒指要》

   (3:1)《学术论考》

   (3:2)《神通与人通》

   (3:5)《书序》

   (3:8)《圣严法师学思历程》

   (4:3)《禅的体验.禅的开示》

   (4:4)《禅的生活》

   (4:6)《禅与悟》

   (4:8)《禅的世界》

   (4:9)《圣严法师教禅坐》

   (5:8)《念佛生净土》

   (6:10)《空花水月》

   (8:1)《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8:5)《人行道

  平安的人间》

   (8:6)《法鼓山的方向》

   二、其他

   圣严法师,2000 〈圣严法师序〉,《圣严法师七十年谱》。台北:法鼓文化。

   林其贤,2000 《圣严法师七十年谱》。台北:法鼓文化。

   注释

   (3:8:85):圣严法师《法鼓全集》第 3 辑 第 8 册 第 85 页。以下凡引述或参考《全集》文字,皆作如是标记,不另作说明;详参“参考书目”。

   指《法鼓全集》之作者,即家师圣严法师。此下,凡遇“圣严法师”处,皆以家师或作者指称之。

   本节主要参考(3:1:114、148、446-448、462、468、472-3)、(3:2:237)、(4:6:123)、(4:8:249、321)、(8:6:492、500-501、506、518)。

   (T2, 694a)。另,(T2, 705c):“我(指世尊)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本节主要参考(1:6:10)、(3:1:129-130)、(3:5:198)、(4:6:112-3、124、126)、(4:8:292)、(5:8:25-27)、(8:1:176)、(8:5:33)、(8:6:503、512)。

   本节主要参考(1:3:9-10)、(1:6:3)、(3:1:404、414)、(3:8:58、62、171)、(6:10:181)。

   本节主要参考(1:6:3、10、17)、(3:1:405-406、412)。

   (T2, 75c-76a):“云何律仪

  眼根律仪所摄护,眼识识色,心不染着,心不染着已,常乐更住;心乐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实知见;如实知见已,离诸疑惑;离诸疑惑已,不由他误,常安乐住。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本节主要参考(1:6:4-6、9-10、15、17、22、71、76)、(3:1:149、411)。

   参见注 8。

   本节主要参考(3:1:57、95、98、104)、(3:5:176-177、188-193)、(3:8:170-171)、(4:3:13、47、6、192)、(4:6:285)。

   合为“九次第定”,即禅定的九个阶段,详参(4:3:18-25)。

   第 24 章第 18 诗颂。

   本节主要参考(3:5:270-271、282)。

   本节主要参考(3:5:155-158)、(3:8:69、79-81)。

   本节主要参考(3:1:96)、(4:3:171)、(4:9:67)。

  

《圣严法师与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释果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