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且三者之间有如连锁,无法加以分割,然为了说明上的需要,姑且分别而论。以下即由此戒、定、慧三方面来看人间净土的建设。
参、戒律与人间净土的建设
一、研究戒律的动机与原则 6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也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是以人间的良善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作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为引导,而成有小有大、能略能广、可浅可深,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则。若能了解、掌握佛陀制戒的用心与精神原则,便不致拘泥于枝末小节,而知应着重于人类的身、心、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并以净化的人格影响他人,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净化社会,净化人间。也就是说,戒律的出现,是由净化个人行为,进而净化社会大众的行为。所以,若能掌握大小乘戒律的制戒原则及其持守的精神,便不难将之实用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来。
然而,当作者受具足戒(指完成出家身分的仪礼,及誓守出家者应遵循的轨范)时,发现佛教的戒律,不论声闻戒或菩萨戒,不仅是义理方面需要下大工夫做一番厘清;就是在对今日世界、现实社会的因应而言,也需要做大幅度的审视。否则,等于执死方而应万病;徒具重视戒律之名,而缺少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之实。此亦是促使作者研究戒律,并撰写戒律相关篇章的动机;希望自己先懂,再让人家懂,先自己用,再让人家来用。
迄今为止,作者从事大小乘戒律的研探,已历三十余年,其一贯原则,如 1997 年为法鼓山僧众第一次安居,讲《梵网菩萨戒》时,仍强调:“我没有做复古的工作,而是强调古为今用、今不离古、温故知新、新出于古的原则。”(6:10:181)故既不落于古人的陈轨,也不脱离古人的芳范;既希望使得读者易看易懂,也要保留提供原始资料的根据。在普及推广的原则下,仍不失其有学术基础的内涵。所以是试着做复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地说教;目的,虽是求通俗,但在尽可能不使读者厌烦的情形下,仍将戒律学上各种主要问题,作了应作的介绍和疏导。
另外,对于戒律所说的内容,作者认为看来似乎非常繁琐的规定和轨则,若将之归纳为一种生活方式;从个人的到团体的,从寺内的到寺外的,从观念的到行动的,贯串起来看,也只不过是我们僧团的日常生活中,身边和手边发生的事而已。再者,亦须留意时空的转换,“不以生活在现代环境的我们来看律藏,而要把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从历史倒退两千五百年,也生活在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之中,每次都跟他们起居作息,那你就觉得是很平常的事了。”(3:8:62)有此认识之后,再来看戒律,便会觉得戒律是很平常的事,而且并不困难。
二、戒律的意义与功能 7
戒律,是由戒与律结合而成的复合名词。戒的梵语zIla,传统音译“尸罗”,原意有行为、习惯、性格等诸义;律的梵语 vinaya,传统音译“毗尼、毗奈耶”,义为调伏。纠正、调伏不良的行为、习惯,使之合乎清凉、清净的道德标准,进而养成良善、正向的性格。戒律又有学处、律仪等之称,即所应当学习、应当防护者。例如《杂阿含经》中提到,所谓“律仪”,其功能即是防护、摄持眼等六种感觉器官、认识能力(六根、六识),令不为相对应的六种认识对象(六尘)所扰动而起烦恼;亦即由摄护身、口、意等三业,而进入“常一其心”的禅定,开发“如实知见”的智慧。8
戒的功能在清净与精进;律的作用在和乐与无诤。因此说戒律的功能,在于防非离过,戒有防止发生身、语、意三方面行为过失的作用。如再加上大乘菩萨的“三聚净戒”: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以无染的智慧,消融贪、瞋等烦恼;以清净的戒行,导正社会的风气,以平等的慈悲,接纳一切众生;在众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众生发起菩提心。戒律对佛法的化世,绝对是必要的。因为,佛教的戒律与佛陀的教法是不可分割的;佛陀的教法是属于观念及理论的疏导;佛教的戒律则是配合著佛陀的教法,而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可见,佛戒是为了净化人的行为而设,也可以说戒律是佛子生活的防腐剂;若无佛制的戒律,作为佛教徒的生活准则,清净身、语、意三业的目的,也很难达成。
三、声闻律仪与菩萨律仪 9
佛教的戒律分成两大类:声闻律仪与菩萨律仪。“声闻律仪”,为部派佛教所传承,即是在家的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与出家男女的初学(类似预科生)到正式完成出家身分的五众─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合之为声闻七众律仪;在戒律的轨范之下,防止一切身、口行为的恶律仪行,所以声闻律仪之中,处处可见佛陀对于“少欲、知足、行头陀(去其衣、食、住处之贪欲者)、乐学戒、知惭愧者”的赞叹。至于,“菩萨律仪”,则是大乘菩萨依据大乘经典中所见之菩萨行仪,编集而成菩萨戒经;是以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为其总则;十善法复为一切净戒的基础,故亦是菩萨戒之总纲。因此,可以说声闻律仪是菩萨律仪的基础,而后者则尚须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
佛法之目的,在于空慧的体证;然而,实践佛法又不能不以戒律精神作为其行为规范。菩萨道行者着眼于内心实证,乃将持戒的精神,首从内心扎根;其中,基本要求便是落实于“空”的理念。因此,通常说,声闻律仪重于净化人的身、口两类行为,到了菩萨律仪方重视意念的行为,原因即在于此。其实,在阿含部及律部之中,均可见到声闻律与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是无法分割的。10
近十年来,作者为了将戒律的精神,尤其是菩萨戒化俗导众、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理念,落实于实际行动;更为了令实际化世的行动,不偏离于佛法的精神原则,经过数十年的酝酿,待因缘成熟之际,而将菩萨戒做了全体整合与条理的工作。目的即在于如何活用、实用佛教的戒律精神于现代社会。
佛教的戒律基础,亦可称为基本的伦理观念,若从信仰生活中心而言,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若从社会生活之实践面而言,即是不得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将此向内心做起,便是戒除贪欲、瞋恚、邪见的三毒。概括而言,即成十善业道而分作三组,称为三业清净,即能达成净化自心、净化社会的目的:(1)身业清净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2)口业清净者,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3)意业清净者,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可以说,菩萨戒法是以清净三业、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为其根本精神;亦即以十善法─又名十善业道或十善戒,作为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方法;现世净化身心,后世得人天果报,乃至成就无上菩提。
肆、禅修与人间净土的建设
家师自 1976 年以来,由于因缘之推动,首先于西半球传授禅修的观念与方法。于翌年,自国外返台之初,其时国内学禅、论禅者尚不多见;以正确禅法教人实践者,更是少之又少。故此后,除一边从事教育事业,同时于东西两个半球,主持禅七,编撰禅籍,推广禅修活动。其宗旨与目的,乃在于将正统的、实用性的禅修理论、观念及禅修方法,透过自己的体验,加以层次化及合理化,尽量以知性及理性的角度,并透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普遍地推广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得有心学习者,不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资禀之厚薄,均能获得利益。因此,其有关禅修之著述大多是贴切着现实生活而谈禅法的修行。
一、禅修的理论、观念与方法 11
禅在印度、在中国,皆是佛教徒所共同修行的法门。“禅”,源自梵语 dhyAna,为禅那、禅定的简称,意为 meditation、思惟修、静虑;是以修定为目标的一种方法。其原意,是以修行禅观,例如注意呼吸的出入、长短、大小和导引等方法,将散乱的心念收摄,集中于一个对象,专念一境,达到心力集中和身体内外统一的境地;为古代印度诸宗教共通的修行方法。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在学习了所有的禅定方法之后,认为尚非绝对的自在解脱,所以在将彼等禅定层次化而为“四禅八定”之上,另加一级名为“灭受想定”,才是真正的解脱。12 佛陀出现人间的目的,便是为了帮助人开发本自具足的清净本性,故于早期佛教经典,如《杂阿含经》中,佛陀对于禅观方法的修行指导有广泛的说明。
有关禅定的修行,在中国的发展,分成两大主流,一是综合印度的大小乘方法,加以开发而成天台宗的止观;一是从印度传来的大乘禅或如来禅,加以阐发而成禅宗的话头(公案)禅及默照禅。中国的禅宗,也可说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其随着时代及地域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也有多次的大变化。至于中国禅宗的禅,所指的是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言文字,或任何形式来诠释,但却能产生无穷的妙用。中国禅宗的禅虽不即是印度的禅定,但关系却极密切,因为若无禅定的修持基础,便无法达到禅慧所体证的悟境,也就无法产生禅慧的无穷妙用。
修行的方法,无一门不是以禅定为基础,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为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与统一。由放松身心,集中、统一、放下身心世界,而超越于有无的两边。若能够彻底超越,便是大悟彻底。再者,正确的禅修者,必定是戒、定、慧并重的切实修行者;亦即以戒律的生活及禅观的定力为基础,以智慧与慈悲─大菩提心的开发为目的。而依戒修定,依定发慧的…
《圣严法师与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释果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