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与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
─《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
Master Sheng-Yen on Engaged Buddhism and the Pureland on Earth—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ster Sheng-Yen
释果彻(Shih Guo-che)
中华佛学研究所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壹、前言
家师圣严法师,自幼失学、出家,于近不惑之年方以同等学历及著作成果,考进日本东京立正大学;在经费极度拮据的情况下,以六年时间,攻毕文学硕士及博士学位。追溯其负笈东瀛之初心,乃为改善国内佛教教育普遍低落,僧众不受重视之现象;为提高佛教的学术地位及僧人素质,以备开创佛教教育的新局面。(3:8:85)1
僧人素质之提升与佛教教育新局面的开创,又直接影响到佛法之普化于世。此在其年少时期,于知道佛法是用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净化人间的知识及方法之后,即有“佛教的道理是那么好,可惜知道的人是那么少;误解的人又那么多。”之慨叹。亦因之而发愿:“要用现代人的语言和观点,介绍被大家遗忘了的佛教真义。”由此,而勤读世间群书,尤其专攻佛典,不断地读书、写作。(3:8:3、12)如其所云:“我的阅读、研究、思考、写作,动机不在于知识的满足和贩卖,而在于不得已的责任感。”(圣严法师 2000:3)
此“不得已的责任感”,简言之,即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作者2 亦依此而实际体现于言说与事行。就其言说而见于文字者,有《法鼓全集》,合计70 册(1999 年 12 月);若依其编辑之类分,凡九大辑。即第一辑为学术论著;第二辑为佛教史学;第三辑为历年刊登于佛教杂志之文稿;第四辑为禅修之理论与方法等;第五辑为学佛入门书;第六辑为自传及游记;第七辑为佛教经典现代语释;第八辑为家师在各报章杂志对大众人生问题开示之结集;第九辑则为包括英日文之外文著作。
全书不仅所涉范围极广,所关心层面亦极多元,然若依作者自述其读书、写作之宗旨:“佛教是一种重视身体力行的宗教,由协助个人心志的坚定与安定,做到身心平衡,提升自我,消融自我,以关怀他人,净化社会。所以我个人读书写作的宗旨,是在理论观念(解)的及实践方法(行)的疏通及指导。因此重视戒行的提倡(戒),禅修的教学(定),知解的厘清(慧),我的一般性著作,大都在这个原则下进行。我本人也被推着走向戒、定、慧三学并重的道路。”(3:8:4)也就是透过戒、定、慧三方面的解与行,以达成“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理念的实践。
可以说作者的基本思想、行谊,均在实践此一理念;是故,综观全书,不论其有关佛教教育、学术文化,或是禅修的推广,佛法的现代化、普及化、人间化,笔者以为“以人间佛教实践人间净土的理想”,应是最能代表作者早期出世(闭关、求学)而不废化世(文字弘化、学说辨异),乃至其后之全然积极化世的精神。
不久前,家师应法鼓人文社会学院曾校长济群先生之邀,撰述其《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笔者复受命于家师撰写此文。据曾校长建议:内容以“思想为经,著作为纬”的方式,性质则希望是介于学术性与一般性之间。因此,本文将不以介绍《全集》为主,而拟据“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此一主题作为贯串《全集》之主轴外,复依“戒、定、慧”三方面,就书中所见,加以整理、介绍。
贰、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
一、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3
佛,梵语 buddha, 为“佛陀”之略称,意为已经觉悟者,亦即人中之觉悟者;如《增一阿含经》所说:“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4 是故诸佛皆以人间身在人间成佛。而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乃历史上的人物,其成道迄涅槃为止,除自己弘化人间之外,并谆谆咐嘱弟子们当勤精进,实践佛法并且传持、弘扬佛法于人间社会。因此,除了自己在人间成佛之外,也以人类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所以也是在人间创建佛教的。可以说,佛在世间以人间身出现,观察到人间无论何人,皆不能免于生、老、病、死的四种根本苦难,故毅然出家求道、修道,希望为人间大众悟得解脱此等苦难的根本之道。历经六年成道,悟得缘起的佛法。告诫人间大众,依此自利,并且利益他人,此即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并非以佛教仅仅属于人间的宗教,而是说释迦佛陀教化的环境,主要是在人间。从信仰神的权威,到因缘观的建立;从对于神格的崇拜,到人间性的肯定。从佛教的原始圣典,如四种《阿含经》及诸部律典(为了人类行为的净化所作的种种规定之汇编),所见的释迦牟尼,是非常人性化的圣者,佛的言教、身教,都是为了净化人心及净化社会的目的,教导人们如何生活得清净、精进、简朴、平安。
“净土” ,是指清净、和乐无争的居住环境。依佛经所说,净土虽有层次上的不同,以及方越上的差别。然而,当以人间净土为最基本,亦是最为基础的起点;其次是天国净土、他方佛国净土;最高则是自心清净的自性净土。前云:“诸佛皆在人间成佛” ,所以佛法的终极虽是究竟的净土,但是人间成佛的释迦佛教化的重心乃在人间,而且处处强调,六道(六类生命生存的状态,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中,唯人是修道之正器。此说明佛法极重视人身本位的修行,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正因为人身难得,更应善加运用短促的身命,好好地修行。若能人人珍视人身的获得,并及时努力,修行善法,人间净土便会在此世界出现。
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纵使只是一个念头与佛法的慈悲、智慧相应,当下所见者,即是人间净土。若能念念与慈悲、智慧相应,即念念见到人间净土;若人人皆能生活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中,则当下人人即生活在人间净土。是故,提倡人间净土,并非否定他方佛国净土的信仰,而是以人间的立场为基础、为起点。亦即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菩萨行而究竟成佛。
作者综合大小乘圣典以及古圣先贤们之智慧,前者如《仁王般若经》的“唯佛一人居净土”;《华严经》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法华经》的“我此土安隐”;《维摩经》的“直心是净土”;《般若经》的“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的净土生因说。后者则有近代太虚大师的“人成即佛成”、“建设人间净土论”;先师公东初老人继此思想而创办《人生》杂志,提出“净化现代人心,建设人生佛教”的理念,鼓吹人生佛教;与先师公同为太虚大师门生的印顺长老所主张之“人间佛教”。加以宋初永明延寿禅师,结合诸宗而唱“一念成佛”之说。
根据以上诸学说,而成三点结论:(1) 信佛、学法者,初发菩提心;成熟有情,严净佛土;由人心清净而行为清净,由个人的身、口、意三方面行为清净,进而促使社会的环境清净。(2) 一念清净一念见净土,一日清净一日见净土;一人清净一人居净土,多人清净多人居净土。(3) 此心由烦恼而显菩提,此土由秽土而成净土,即《维摩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亦即现今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之思想脉络。
二、以佛法建设人间净土 5
人间净土的建设,便是人间佛教的全面推动与普遍落实。如何建设人间净土
可分为三个方向来建设:一是物质建设,二是政治制度,三是精神建设。其中,以精神建设最为重要;此则须由对佛法的信心及努力修行而得。佛教所说之“修行”,乃是依佛法的观念与方法,修正我们身心行为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为的净化,因为心理净化之后,其语言行为与身体行为自然便会修正。
佛法的目的在于净化世界,而净化世界须由个人内心之净化开始,亦即各人从观念的纠正与信心的建立,同时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净化身心。佛法的基本,在于戒、定、慧三无漏学,戒的精神在于存心之善恶,心若纯善,即入于定的层次,定力若深厚且持久,便发生智慧的功能。由是,三学之根本,乃在于内心的功用。因此,若能直接从自心的净化着手努力,乃是最实际的修行态度。净化身心,心不受颠倒梦想的烦恼所动,则心既清净,所处的国土亦无处不清净。由个人的自我清净,再以关怀和劝导,付出时间与耐心,影响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内所接触到的人,如此由个人而推展到家庭、团体,渐成清净的世界。
若能持净戒,则不造恶业,所处环境亦不因为自我困扰而成苦趣。由于持戒,身口意三业渐趋清净,虽在人间,亦不担心、害怕受苦报;既不担心、害怕,便无忧愁,亦无需逃避,则此世岂非即是净土。若能修禅定,内心自然平安;不受环境困扰而起烦恼,不因环境之动乱而内心亦随之波动不安;心定而能如止水,能如明镜,能如万里无云之一片晴空,则身体虽住五浊恶世,亦不由此而觉烦扰不安,如此便能将此混浊之世界,视为人间的净土。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烦恼。而无我之智慧,可由听闻佛法、体验佛法、反观自我、洞察人生中获得;亦可由修行布施、广结善缘、常知惭愧,修行禅定中获得。
佛教之宗旨,乃教导人们透过修行而获得解脱烦恼的方法;故佛法的目的,即是“净化人心、净化人间”。戒、定、慧三无漏学,复为整体佛法的总纲,戒律为基础,禅定为方法,慧解为引导,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圣严法师与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释果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