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釋果徹)

   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

   ─《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

   Master Sheng-Yen on Engaged Buddhism and the Pureland on Earth—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ster Sheng-Yen

   釋果徹(Shih Guo-che)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壹、前言

   家師聖嚴法師,自幼失學、出家,于近不惑之年方以同等學曆及著作成果,考進日本東京立正大學;在經費極度拮據的情況下,以六年時間,攻畢文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追溯其負笈東瀛之初心,乃爲改善國內佛教教育普遍低落,僧衆不受重視之現象;爲提高佛教的學術地位及僧人素質,以備開創佛教教育的新局面。(3:8:85)1

   僧人素質之提升與佛教教育新局面的開創,又直接影響到佛法之普化于世。此在其年少時期,于知道佛法是用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淨化人間的知識及方法之後,即有“佛教的道理是那麼好,可惜知道的人是那麼少;誤解的人又那麼多。”之慨歎。亦因之而發願:“要用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介紹被大家遺忘了的佛教真義。”由此,而勤讀世間群書,尤其專攻佛典,不斷地讀書、寫作。(3:8:3、12)如其所雲:“我的閱讀、研究、思考、寫作,動機不在于知識的滿足和販賣,而在于不得已的責任感。”(聖嚴法師 2000:3)

   此“不得已的責任感”,簡言之,即是“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作者2 亦依此而實際體現于言說與事行。就其言說而見于文字者,有《法鼓全集》,合計70 冊(1999 年 12 月);若依其編輯之類分,凡九大輯。即第一輯爲學術論著;第二輯爲佛教史學;第叁輯爲曆年刊登于佛教雜志之文稿;第四輯爲禅修之理論與方法等;第五輯爲學佛入門書;第六輯爲自傳及遊記;第七輯爲佛教經典現代語釋;第八輯爲家師在各報章雜志對大衆人生問題開示之結集;第九輯則爲包括英日文之外文著作。

   全書不僅所涉範圍極廣,所關心層面亦極多元,然若依作者自述其讀書、寫作之宗旨:“佛教是一種重視身體力行的宗教,由協助個人心志的堅定與安定,做到身心平衡,提升自我,消融自我,以關懷他人,淨化社會。所以我個人讀書寫作的宗旨,是在理論觀念(解)的及實踐方法(行)的疏通及指導。因此重視戒行的提倡(戒),禅修的教學(定),知解的厘清(慧),我的一般性著作,大都在這個原則下進行。我本人也被推著走向戒、定、慧叁學並重的道路。”(3:8:4)也就是透過戒、定、慧叁方面的解與行,以達成“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實踐。

   可以說作者的基本思想、行誼,均在實踐此一理念;是故,綜觀全書,不論其有關佛教教育、學術文化,或是禅修的推廣,佛法的現代化、普及化、人間化,筆者以爲“以人間佛教實踐人間淨土的理想”,應是最能代表作者早期出世(閉關、求學)而不廢化世(文字弘化、學說辨異),乃至其後之全然積極化世的精神。

   不久前,家師應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曾校長濟群先生之邀,撰述其《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筆者複受命于家師撰寫此文。據曾校長建議:內容以“思想爲經,著作爲緯”的方式,性質則希望是介于學術性與一般性之間。因此,本文將不以介紹《全集》爲主,而擬據“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此一主題作爲貫串《全集》之主軸外,複依“戒、定、慧”叁方面,就書中所見,加以整理、介紹。

   貳、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

   一、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3

   佛,梵語 buddha, 爲“佛陀”之略稱,意爲已經覺悟者,亦即人中之覺悟者;如《增一阿含經》所說:“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4 是故諸佛皆以人間身在人間成佛。而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乃曆史上的人物,其成道迄涅槃爲止,除自己弘化人間之外,並諄諄咐囑弟子們當勤精進,實踐佛法並且傳持、弘揚佛法于人間社會。因此,除了自己在人間成佛之外,也以人類作爲教化的主要對象;所以也是在人間創建佛教的。可以說,佛在世間以人間身出現,觀察到人間無論何人,皆不能免于生、老、病、死的四種根本苦難,故毅然出家求道、修道,希望爲人間大衆悟得解脫此等苦難的根本之道。曆經六年成道,悟得緣起的佛法。告誡人間大衆,依此自利,並且利益他人,此即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並非以佛教僅僅屬于人間的宗教,而是說釋迦佛陀教化的環境,主要是在人間。從信仰神的權威,到因緣觀的建立;從對于神格的崇拜,到人間性的肯定。從佛教的原始聖典,如四種《阿含經》及諸部律典(爲了人類行爲的淨化所作的種種規定之彙編),所見的釋迦牟尼,是非常人性化的聖者,佛的言教、身教,都是爲了淨化人心及淨化社會的目的,教導人們如何生活得清淨、精進、簡樸、平安。

   “淨土” ,是指清淨、和樂無爭的居住環境。依佛經所說,淨土雖有層次上的不同,以及方越上的差別。然而,當以人間淨土爲最基本,亦是最爲基礎的起點;其次是天國淨土、他方佛國淨土;最高則是自心清淨的自性淨土。前雲:“諸佛皆在人間成佛” ,所以佛法的終極雖是究竟的淨土,但是人間成佛的釋迦佛教化的重心乃在人間,而且處處強調,六道(六類生命生存的狀態,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中,唯人是修道之正器。此說明佛法極重視人身本位的修行,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正因爲人身難得,更應善加運用短促的身命,好好地修行。若能人人珍視人身的獲得,並及時努力,修行善法,人間淨土便會在此世界出現。

   若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縱使只是一個念頭與佛法的慈悲、智慧相應,當下所見者,即是人間淨土。若能念念與慈悲、智慧相應,即念念見到人間淨土;若人人皆能生活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中,則當下人人即生活在人間淨土。是故,提倡人間淨土,並非否定他方佛國淨土的信仰,而是以人間的立場爲基礎、爲起點。亦即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菩薩行而究竟成佛。

   作者綜合大小乘聖典以及古聖先賢們之智慧,前者如《仁王般若經》的“唯佛一人居淨土”;《華嚴經》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法華經》的“我此土安隱”;《維摩經》的“直心是淨土”;《般若經》的“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觀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的淨土生因說。後者則有近代太虛大師的“人成即佛成”、“建設人間淨土論”;先師公東初老人繼此思想而創辦《人生》雜志,提出“淨化現代人心,建設人生佛教”的理念,鼓吹人生佛教;與先師公同爲太虛大師門生的印順長老所主張之“人間佛教”。加以宋初永明延壽禅師,結合諸宗而唱“一念成佛”之說。

   根據以上諸學說,而成叁點結論:(1) 信佛、學法者,初發菩提心;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由人心清淨而行爲清淨,由個人的身、口、意叁方面行爲清淨,進而促使社會的環境清淨。(2) 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一日清淨一日見淨土;一人清淨一人居淨土,多人清淨多人居淨土。(3) 此心由煩惱而顯菩提,此土由穢土而成淨土,即《維摩經》:“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亦即現今法鼓山“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之思想脈絡。

   二、以佛法建設人間淨土 5

   人間淨土的建設,便是人間佛教的全面推動與普遍落實。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可分爲叁個方向來建設:一是物質建設,二是政治製度,叁是精神建設。其中,以精神建設最爲重要;此則須由對佛法的信心及努力修行而得。佛教所說之“修行”,乃是依佛法的觀念與方法,修正我們身心行爲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爲的淨化,因爲心理淨化之後,其語言行爲與身體行爲自然便會修正。

   佛法的目的在于淨化世界,而淨化世界須由個人內心之淨化開始,亦即各人從觀念的糾正與信心的建立,同時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淨化身心。佛法的基本,在于戒、定、慧叁無漏學,戒的精神在于存心之善惡,心若純善,即入于定的層次,定力若深厚且持久,便發生智慧的功能。由是,叁學之根本,乃在于內心的功用。因此,若能直接從自心的淨化著手努力,乃是最實際的修行態度。淨化身心,心不受顛倒夢想的煩惱所動,則心既清淨,所處的國土亦無處不清淨。由個人的自我清淨,再以關懷和勸導,付出時間與耐心,影響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環境內所接觸到的人,如此由個人而推展到家庭、團體,漸成清淨的世界。

   若能持淨戒,則不造惡業,所處環境亦不因爲自我困擾而成苦趣。由于持戒,身口意叁業漸趨清淨,雖在人間,亦不擔心、害怕受苦報;既不擔心、害怕,便無憂愁,亦無需逃避,則此世豈非即是淨土。若能修禅定,內心自然平安;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之動亂而內心亦隨之波動不安;心定而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裏無雲之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亦不由此而覺煩擾不安,如此便能將此混濁之世界,視爲人間的淨土。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煩惱。而無我之智慧,可由聽聞佛法、體驗佛法、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亦可由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修行禅定中獲得。

   佛教之宗旨,乃教導人們透過修行而獲得解脫煩惱的方法;故佛法的目的,即是“淨化人心、淨化人間”。戒、定、慧叁無漏學,複爲整體佛法的總綱,戒律爲基礎,禅定爲方法,慧解爲引導,如鼎叁足,缺一不可;…

《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釋果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