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叁者之間有如連鎖,無法加以分割,然爲了說明上的需要,姑且分別而論。以下即由此戒、定、慧叁方面來看人間淨土的建設。
參、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設
一、研究戒律的動機與原則 6
戒律是爲了淨化人類的身心而設,也是爲了淨化人間的社會而設。是以人間的良善風俗人情及合理的國家規章法令,作爲佛陀製戒的參考基礎,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見爲引導,而成有小有大、能略能廣、可淺可深,可以適應任何時空環境的生活准則。若能了解、掌握佛陀製戒的用心與精神原則,便不致拘泥于枝末小節,而知應著重于人類的身、心、語言叁種行爲的淨化;並以淨化的人格影響他人,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淨化社會,淨化人間。也就是說,戒律的出現,是由淨化個人行爲,進而淨化社會大衆的行爲。所以,若能掌握大小乘戒律的製戒原則及其持守的精神,便不難將之實用到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來。
然而,當作者受具足戒(指完成出家身分的儀禮,及誓守出家者應遵循的軌範)時,發現佛教的戒律,不論聲聞戒或菩薩戒,不僅是義理方面需要下大工夫做一番厘清;就是在對今日世界、現實社會的因應而言,也需要做大幅度的審視。否則,等于執死方而應萬病;徒具重視戒律之名,而缺少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之實。此亦是促使作者研究戒律,並撰寫戒律相關篇章的動機;希望自己先懂,再讓人家懂,先自己用,再讓人家來用。
迄今爲止,作者從事大小乘戒律的研探,已曆叁十余年,其一貫原則,如 1997 年爲法鼓山僧衆第一次安居,講《梵網菩薩戒》時,仍強調:“我沒有做複古的工作,而是強調古爲今用、今不離古、溫故知新、新出于古的原則。”(6:10:181)故既不落于古人的陳軌,也不脫離古人的芳範;既希望使得讀者易看易懂,也要保留提供原始資料的根據。在普及推廣的原則下,仍不失其有學術基礎的內涵。所以是試著做複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地說教;目的,雖是求通俗,但在盡可能不使讀者厭煩的情形下,仍將戒律學上各種主要問題,作了應作的介紹和疏導。
另外,對于戒律所說的內容,作者認爲看來似乎非常繁瑣的規定和軌則,若將之歸納爲一種生活方式;從個人的到團體的,從寺內的到寺外的,從觀念的到行動的,貫串起來看,也只不過是我們僧團的日常生活中,身邊和手邊發生的事而已。再者,亦須留意時空的轉換,“不以生活在現代環境的我們來看律藏,而要把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從曆史倒退兩千五百年,也生活在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之中,每次都跟他們起居作息,那你就覺得是很平常的事了。”(3:8:62)有此認識之後,再來看戒律,便會覺得戒律是很平常的事,而且並不困難。
二、戒律的意義與功能 7
戒律,是由戒與律結合而成的複合名詞。戒的梵語zIla,傳統音譯“屍羅”,原意有行爲、習慣、性格等諸義;律的梵語 vinaya,傳統音譯“毗尼、毗奈耶”,義爲調伏。糾正、調伏不良的行爲、習慣,使之合乎清涼、清淨的道德標准,進而養成良善、正向的性格。戒律又有學處、律儀等之稱,即所應當學習、應當防護者。例如《雜阿含經》中提到,所謂“律儀”,其功能即是防護、攝持眼等六種感覺器官、認識能力(六根、六識),令不爲相對應的六種認識對象(六塵)所擾動而起煩惱;亦即由攝護身、口、意等叁業,而進入“常一其心”的禅定,開發“如實知見”的智慧。8
戒的功能在清淨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诤。因此說戒律的功能,在于防非離過,戒有防止發生身、語、意叁方面行爲過失的作用。如再加上大乘菩薩的“叁聚淨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衆生。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衆生;在衆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衆生發起菩提心。戒律對佛法的化世,絕對是必要的。因爲,佛教的戒律與佛陀的教法是不可分割的;佛陀的教法是屬于觀念及理論的疏導;佛教的戒律則是配合著佛陀的教法,而實踐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規範。可見,佛戒是爲了淨化人的行爲而設,也可以說戒律是佛子生活的防腐劑;若無佛製的戒律,作爲佛教徒的生活准則,清淨身、語、意叁業的目的,也很難達成。
叁、聲聞律儀與菩薩律儀 9
佛教的戒律分成兩大類:聲聞律儀與菩薩律儀。“聲聞律儀”,爲部派佛教所傳承,即是在家的男女二衆─優婆塞、優婆夷,與出家男女的初學(類似預科生)到正式完成出家身分的五衆─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合之爲聲聞七衆律儀;在戒律的軌範之下,防止一切身、口行爲的惡律儀行,所以聲聞律儀之中,處處可見佛陀對于“少欲、知足、行頭陀(去其衣、食、住處之貪欲者)、樂學戒、知慚愧者”的贊歎。至于,“菩薩律儀”,則是大乘菩薩依據大乘經典中所見之菩薩行儀,編集而成菩薩戒經;是以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爲其總則;十善法複爲一切淨戒的基礎,故亦是菩薩戒之總綱。因此,可以說聲聞律儀是菩薩律儀的基礎,而後者則尚須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衆生。
佛法之目的,在于空慧的體證;然而,實踐佛法又不能不以戒律精神作爲其行爲規範。菩薩道行者著眼于內心實證,乃將持戒的精神,首從內心紮根;其中,基本要求便是落實于“空”的理念。因此,通常說,聲聞律儀重于淨化人的身、口兩類行爲,到了菩薩律儀方重視意念的行爲,原因即在于此。其實,在阿含部及律部之中,均可見到聲聞律與身、口、意叁業的清淨是無法分割的。10
近十年來,作者爲了將戒律的精神,尤其是菩薩戒化俗導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理念,落實于實際行動;更爲了令實際化世的行動,不偏離于佛法的精神原則,經過數十年的醞釀,待因緣成熟之際,而將菩薩戒做了全體整合與條理的工作。目的即在于如何活用、實用佛教的戒律精神于現代社會。
佛教的戒律基礎,亦可稱爲基本的倫理觀念,若從信仰生活中心而言,即是皈依佛、法、僧叁寶;若從社會生活之實踐面而言,即是不得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將此向內心做起,便是戒除貪欲、瞋恚、邪見的叁毒。概括而言,即成十善業道而分作叁組,稱爲叁業清淨,即能達成淨化自心、淨化社會的目的:(1)身業清淨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2)口業清淨者,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3)意業清淨者,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可以說,菩薩戒法是以清淨叁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爲其根本精神;亦即以十善法─又名十善業道或十善戒,作爲淨化人間,建設人間淨土的方法;現世淨化身心,後世得人天果報,乃至成就無上菩提。
肆、禅修與人間淨土的建設
家師自 1976 年以來,由于因緣之推動,首先于西半球傳授禅修的觀念與方法。于翌年,自國外返臺之初,其時國內學禅、論禅者尚不多見;以正確禅法教人實踐者,更是少之又少。故此後,除一邊從事教育事業,同時于東西兩個半球,主持禅七,編撰禅籍,推廣禅修活動。其宗旨與目的,乃在于將正統的、實用性的禅修理論、觀念及禅修方法,透過自己的體驗,加以層次化及合理化,盡量以知性及理性的角度,並透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普遍地推廣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得有心學習者,不論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資禀之厚薄,均能獲得利益。因此,其有關禅修之著述大多是貼切著現實生活而談禅法的修行。
一、禅修的理論、觀念與方法 11
禅在印度、在中國,皆是佛教徒所共同修行的法門。“禅”,源自梵語 dhyAna,爲禅那、禅定的簡稱,意爲 meditation、思惟修、靜慮;是以修定爲目標的一種方法。其原意,是以修行禅觀,例如注意呼吸的出入、長短、大小和導引等方法,將散亂的心念收攝,集中于一個對象,專念一境,達到心力集中和身體內外統一的境地;爲古代印度諸宗教共通的修行方法。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在學習了所有的禅定方法之後,認爲尚非絕對的自在解脫,所以在將彼等禅定層次化而爲“四禅八定”之上,另加一級名爲“滅受想定”,才是真正的解脫。12 佛陀出現人間的目的,便是爲了幫助人開發本自具足的清淨本性,故于早期佛教經典,如《雜阿含經》中,佛陀對于禅觀方法的修行指導有廣泛的說明。
有關禅定的修行,在中國的發展,分成兩大主流,一是綜合印度的大小乘方法,加以開發而成天臺宗的止觀;一是從印度傳來的大乘禅或如來禅,加以闡發而成禅宗的話頭(公案)禅及默照禅。中國的禅宗,也可說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其隨著時代及地域的不同,風格和內容,也有多次的大變化。至于中國禅宗的禅,所指的是破除無明煩惱之後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無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語言文字,或任何形式來诠釋,但卻能産生無窮的妙用。中國禅宗的禅雖不即是印度的禅定,但關系卻極密切,因爲若無禅定的修持基礎,便無法達到禅慧所體證的悟境,也就無法産生禅慧的無窮妙用。
修行的方法,無一門不是以禅定爲基礎,禅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叁者更爲重要,目的是爲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與統一。由放松身心,集中、統一、放下身心世界,而超越于有無的兩邊。若能夠徹底超越,便是大悟徹底。再者,正確的禅修者,必定是戒、定、慧並重的切實修行者;亦即以戒律的生活及禅觀的定力爲基礎,以智慧與慈悲─大菩提心的開發爲目的。而依戒修定,依定發慧的…
《聖嚴法師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法鼓全集》之思想概介(釋果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